现代西方价值观传播视角下的文明冲突分析

2013-02-18 15:54杨梓涵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非西方大众文化全球化

杨梓涵

现代西方价值观传播视角下的文明冲突分析

杨梓涵

在现代传播机制的推动下,文明间交往日益密切,西方依赖其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非西方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极有可能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可能会采取对抗的态度来应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从而引发文明冲突。

现代西方价值观;传播;文明冲突

杨梓涵,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硕士生。(贵州贵阳 550025)

人类以创造文化的方式创造了文明,每种不同的文化都产生于各自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上,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和改造其所在的环境并与之融合。一种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在不可避免地与周边其他文化交流。不可否认的是,文明间存在着差异。纵观历史,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文明间的差异得以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引起冲突。这种文明间的碰撞交流,可能产生文明间的彼此欣赏,例如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并向西方介绍东方文明。当然不可否认,在历史上也存在着文明冲突,例如十字军东征。文明冲突并不一定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或战争,在大多数情况下文明间的差异通过交往被双方感知,产生观念上或行为上的紧张感、互不相容、摩擦甚至对立。古往今来的文明冲突几乎都包含利益争夺的因素,但在当今世界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也能够成为当今文明间紧张感乃至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之一。

一、现代传播机制与西方文化价值的传播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就逐渐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世界的大门,随着人口迁徙和资本的海外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文化就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武力征服是当时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是到了现代,西方文化传播的方式变得隐蔽起来。科技的领先,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体现出优势,全球化使得文明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频繁、便捷、深入,西方价值观借助大众传媒、跨国公司等媒介对非西方地区进行着强势文化输出。

(一)市场全球化是西方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

如果说近代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是依赖于殖民征服,那么,当代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为西方价值观的蔓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全球化,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展开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也是市场一体化的过程。随着全球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西方国家有效地改变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获得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不是新兴事物,东印度公司早在殖民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它们却是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才成为主导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从而处于利益链的顶端,而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资本、科技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只能依靠出卖资源而处于利益链的尾端。跨国公司把欠发达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加工基地,利用其廉价的土地、原料、劳动力,在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欠发达地区的环境、资源和传统产业链,将欠发达国家强行拉入全球市场体系。对于身处欠发达地区的个人来说,由于传统产业链的破坏,其不得不在跨国公司的流水线上工作以获得生活来源。在这种按照标准化进行管理的体系下,生产出的产品部件可以和同型号产品部件进行替换,而工人也可以由具备相同能力的人替换,并且原则上可以被更高效的机器置换。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而非他们想要做的事,因此做一份工意味着放弃他们部分的自我。

全球市场一体化催生出更多的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的繁荣也巩固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市场。这些跨越了国界、政治制度、民族和文化的西方公司,将所到之处的人们用利益链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个由西方主导建立起来的全球市场体系,自然而然地将西方的价值原则、行为方式和制度安排作为其准则,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不得不接受西方的生产方式,在西方管理体制下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也接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经济模式改造了世界经济,非西方国家被纳入这个体系,无可选择地接受西方制定的包含西方价值观的规则,这也就意味着在非西方文化无法抵抗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二)大众文化是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当代的全球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和资本的市场,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更新,使得文化被工业化发展为文化产业,全球市场又为这种“大众文化”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平台。“大众文化,就是根据工业大批量制造的标准进行生产的,通过大规模传播的技术(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大众,是以社会内部结构上下各层次的个人组成的巨大群体(阶级、家庭,等等)为对象的文化。”这是西方主导的梦想一体化的过程,这次的一体化进程不仅是在物质层面上展开,而是纵深走向了人类灵魂的深处。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消费普遍化的,大众文化产业也并不例外。随着书籍、报纸、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甚至网络信息成为商品,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广泛传播,大众文化裹挟着西方价值观入侵了世界各个角落,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成为时尚和效仿的对象。在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非西方文化从自身的角度依赖自身的经验存储,对传入的西方文化进行着解读,并决定如何回应,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元素极有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偏差。西方文化崇尚物质享受,这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极具诱惑,使人们极有可能忽视西方文化中的冒险和开拓精神。对西方社会安乐幸福的描述在非西方社会被普遍化和放大化,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普遍化。好莱坞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其已经散布到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区,在西方人为我们烹制的文化套餐中,好莱坞生产的大量影片实质上是雷同的。它一方面给人提供了对于舒适和安乐社会生活的遐想,另一方面建立了对个人的成功和爱情幸福的渴望。受众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爱恨情仇投影于他人,将他人同化成自己,在西方文化设置的情境下寻求心理满足和生活的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西方文化传播的更高层面

如果说大众文化在覆盖精英受众这一层面出现了遗漏,那么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就恰恰填补了大众文化传播的空白。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和研究方法类似、语言共享,所以高等教育可以跨越国界联系在一起。外向型的大学不是在现代才有,发展外向型的大学事实上能够促使高等教育的繁荣。实际上,当今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朝着 “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可以说,高等教育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对民族文化的选择、传播、传承和创造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扶植高等教育都是其执政的重点。以中国来说,2000年本科生在校人数为340万,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至2200余万,研究生在校人数也在这十年间从30万人增加到了150余万。学生数量的猛增,无疑证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证明了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当然,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生的人数仅为860人,2000年这个数据上升至3万8千余人,而到了2010年增至28万人。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国留学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在当今世界,教育以产业的面貌出现,高等教育逐渐变成民族国家和权力的附庸,随着全球教育市场的逐步形成,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被纳入全球市场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拥有更多的教育投入、开放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高级人力资源,自然能够吸引非西方社会的人才流入。这些来自非西方社会的留学生,在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地接受了带有西方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并被培养成为符合西方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留学生的归国,他们带回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带回了西方价值观,在非西方社会精英群体中形成了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虽然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全球化并不是以公平的方式展开和发展的,它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高级媒介,所带来的结果也绝对不是完全良性的。

二、西方价值观的推行与现代文明冲突

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内涵主要包括: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西方社会在其核心价值体系下,构建了一系列庞大的、符合其价值观的社会制度,其价值观、政治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西方人的眼中成为了健全完备的制度和历史的必然。随着现代化在西方社会的率先展开,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到来,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文化观念日趋理性化、世俗化,全球市场逐渐形成,这是西方社会实现自我现代性的过程。虽然现代性起源于西方以及现代化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西方文化的特质恰恰是在现代性到来之前就已经具备。例如,作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之一的理性主义,其主要就是继承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思想。现代性之所以率先在西方展开,也并不只是由于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加适应于现代性,而只能说是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现代性首先在西方展开。但这并不能够成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向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的理由,“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能妄言其代表着人类的一致性,因为充其量它们只是某种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可是,现代化的成功和社会转型的成功,使得一些西方人一度认为现代社会必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也切切实实地开始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一体化的进程。

在西方主导的文化一体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形成了对非西方世界的强大干扰。在西方对非西方进行了野蛮的军事征服之后,大众文化又将西方美好生活的范例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和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转而迫切地需要经济快速发展,于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非西方社会所接受,价值观、生活方式随之涌入非西方社会。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意见正在趋同,西方用经济发展敲开了非西方世界的大门,并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掩盖了西方权力的压迫性本质。跨国公司在效率优先为准则的工具理性指导下,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其往往忽视环境代价和当地人的利益。被强行拉入全球市场体系的欠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出卖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耗竭后的欠发达地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于传统产业链被破坏,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不得不成为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以获得生活来源,而那些不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工人就将面临失去生活来源的局面。这种生产模式,极有可能造成经济利益的全球化和灾难的地方化。高等教育也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工具,在非西方精英层中传播西方文化。教育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延续文化传统的人的活动,其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一。西方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非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机制,西方文化快速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主导地位,其强大的影响力加速了非西方社会的文化变迁,对非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产生影响或干扰,甚至引发某些非西方文化的生存危机。

虽然说传播是双向的,但不可否认西方大众文化在传播的速度和渠道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依赖强大的传媒和专业的运作手段,西方的文化产品很轻易地流传至世界各个角落。随着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的大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其唤醒了生活在非西方欠发达地区的人对物质和对西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使得非西方社会产生了传统价值观的危机。非西方社会在面对这种强大的文化攻势下,个体很容易否定本民族的精神价值,从而失去自我,人的追求越来越单一化、功利化、狭隘化,导致一些非西方文化逐渐被 “西化”,甚至使更弱势的、更小群体的文化走向消亡。随着殖民主义从军事征服转变为经济征服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非西方文化感受到了生存压力,这引起了非西方文化的变迁、对抗,甚至文明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欠发达国家间的文化传播处于失衡的状态中,这种主体间文化传播失衡不仅会引起非西方传统文化的生存恐慌,还可能使非西方文化实现自我现代性的权利被剥夺而导致文明冲突。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特殊性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自身文化的特殊价值选择。这些独特的价值选择正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的标志,也是其他各个文明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标志。在西方社会内部,不同的西方国家例如美、英、法、德等国之间,从文化层面上看也是存在差异的,它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可见,不同文化传统应对现代性的方式存在差异,每个文化在实现自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也是多元的。日本的例子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但如今日本社会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并使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就像格尔兹说的,人是被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不同的文化特征表明各自的身份,传统文化对任何文明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非西方文明来说,这些传统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应当伴随着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逐步实现其传统文化的自我现代化。

如今,非西方社会赖以维持其群体性生存的意义系统,以及解释其身份的合法性和行为的合目的性的认同基础,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社会的模式成为现代化进程的范式并强势传播,打断了非西方文化实现自我现代化的进程。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其弊端也表现出来,认同感的减退、意义的丧失引发非西方社会一系列社会问题,对西方文化反抗的同时也促使非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事实上,已经形成文化压制和文化霸权的西方文化,与被剥夺了实现自我现代化权利的非西方文化之间爆发文明冲突,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所以,当今文明冲突与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交往不断展开,文化时刻处在交流和变化之中。但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形成了对非西方文化的强大干扰,西方文化的入侵引起了非西方文化传统的断裂、灭绝或被替代。事实上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有权利依照自身的价值选择其存在和发展的方式,非西方文化渴望被认可、尊重,形成一个文化异质多元世界的诉求日益强烈,所以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行和全球蔓延是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

[1](美)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法)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5]戴庆中.文化视野中的贫困与发展:穷困地区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戴庆中.边界漂移的乡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保林】

G03

A

1004-518X(2013)05-0227-04

猜你喜欢
非西方大众文化全球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旧全球化
“非西方”话语分析的新途径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后西方社会学:是何以及为何?
全球化陷阱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G20的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