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鲁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自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供求理论实验算起,实验经济学诞生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张伯伦的学生弗农·史密斯教授于1962年发表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被视为实验经济学的奠基性论文。2002年弗农·史密斯教授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领域确立了其合理地位。如何将传统的“旁观性”教学模式转变为“参与性”教学模式,是经济学教研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将实验经济学引入课堂教学无疑为此开辟了新的思路。
为学习比较优势理论,教师设置的场景为甲乙两个邻国,两国的居民均只生产两种产品——面包和牛肉,两国居民习惯将面包和牛肉搭配成牛肉汉堡作为食品,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
将学生分为两组(如是合堂教学,可按照行政班级划分),一组扮演甲国居民,一组扮演乙国居民。甲国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乙国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
在两国开始进行生产、交易和消费活动前需使学生理解:任何一国居民在生产和交易后,最终收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面包和牛肉中数量较少的,因为多余的面包和牛肉无法制作成汉堡以供消费。
教师宣布,两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状态,并不开展贸易活动,给予各自20小时的生产时间,请学生安排自己的生产时间,以获得最大收益。
经过思考,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以经济人的思维,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生产。最终结论如下。
(1)甲国的最优产量。因为甲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以a代表面包数量,b代表牛肉数量,则甲国的生产函数为1.5a+b≤20,假如甲国只生产面包,则最大产量为13.33单位,若只生产牛肉,则最大产量为20单位,根据已有的经济学知识,学生以(0,20)和(13.33,0)为两个端点,绘出了甲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各点意味着甲国居民充分运用了资源,又因为衡量收益大小的牛肉汉堡由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构成,故最优生产组合点为(8,8),即用12小时生产8单位面包,用8小时生产8单位牛肉。这样,甲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8单位牛肉汉堡。
(2)乙国的最优产量。乙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以a代表面包数量,b代表牛肉数量,则乙国的生产函数为2a+2b≤20,假如乙国只生产面包,则最大产量为10单位,若只生产牛肉,则最大产量为6.67单位,同理,学生以(0,6.67)和(10,0)为两个端点,绘出了乙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并能找到最优生产点为(4,4),即用8小时生产4单位面包,用12小时生产4单位牛肉。这样,乙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4单位牛肉汉堡。
图1 甲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这一阶段的实验为该课程的重点,教师宣布假定两国居民仍有20小时的生产时间,但允许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各国居民需合理安排面包和牛肉两种商品的生产时间,并提醒学生,生产和贸易的目的是使收益最大化。教师扮演贸易主管部门,主管进出口贸易,学生可根据其生产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四舍五入计算)到主管部门领取面包票和牛肉票以用于贸易。
学生在进行交易前,需要考虑两种商品的交易价格,即多少单位的面包与多少单位的牛肉等值。为简化操作过程,教师在此将两种商品的比价定为1单位面包=1单位牛肉。
本阶段的实验可进行多轮,使用表1来记录学生的交易过程。在一轮交易结束后,教师查看每个交易者的情况,如果学生手中还存有额外的无法相匹配的面包或牛肉,则意味着浪费(因其无法组合成牛肉汉堡)。之后,教师宣布本轮交易获得的票据在下一轮中失效,开始第二轮交易。与此类似,第三轮、第四轮……直至学生手中多余的面包和牛肉很少时,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束。
图2 乙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表1 第二阶段实验记录表
第二阶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收益情况与第一阶段封闭状态进行比较,会发现第二阶段的收益较之前有所增加。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很快就发现若想使同为经济人的两国居民均增加收益,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如何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通过一国某种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如:
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一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则该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乙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这就表示,甲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仅能生产0.67单位面包,而乙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则可以生产1.5单位面包,故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
乙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
同理,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在交易中两种商品的比价为1∶1,故一个甲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牛肉,可得20单位牛肉;一个乙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面包,可得10单位面包。经过交易,一个甲国居民可获得10单位面包和10单位牛肉,构成10个汉堡的收益;一个乙国居民可获得5单位面包和5单位牛肉,构成5个汉堡的收益。结论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交易,甲乙两国居民的收益较之封闭状态下均有增加,验证了“贸易是无烟的工厂”。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提出两种商品的其他比价以供学生讨论,如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时,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6单位,换回12单位面包,与剩余14单位牛肉组成12个汉堡,获得12单位收益。此时,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好,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时,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14单位,换回7单位面包,与剩余6单位牛肉组成6个汉堡,获得6单位收益。此时,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相对要好。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正在于,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1单位牛肉对面包的比价越高,对甲国越有利;比价越低,对乙国越有利。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重申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如:存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的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两国的在同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由此导致的相对成本差别;两国的技术水平不变;要素可在国内流动但不可跨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交易成本为零等。
将实验经济学带入课堂,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旁观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以上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验为例,它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单一的演算,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觉思考、主动参与,对于启发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大有裨益,将经济学变为真实生动的科学。但在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时,有一些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
课堂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统筹把握。实验各阶段的时间控制、必要的道具准备、各阶段要取得的结果和意义以及实验最终结果和意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上全局掌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索始终沿着一条主线进行,真正体现课堂实验的价值。
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验经济学专用教室,课程的讲授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客观条件决定了课堂实验的选择应该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实验的时间、环节、道具和学生的活动线路,都应该围绕日常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这也是将课堂实验推而广之的前提。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目的有很多,但哗众取宠绝不是其中之一,不能结合整体教学计划,随意安排课堂实验,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课程刚开始的几周,学生需要对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课程临近结束的几周,学生往往又会因考试而分心,在课程的中段进行实验效果最好。
[1]张耀辉、卜国琴:实验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马旭东:浅析高校开设实验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