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骨内腱鞘囊肿并病理性骨折一例

2013-02-15 07:12赵涌李胜
放射学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内踝腱鞘本例

赵涌,李胜

病例资料 患者,男,63岁。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内踝疼痛,疼痛呈间断性刺痛,行走时加重,患肢抬高时减轻,伴左踝关节活动受限,未给予特殊处理,6天来症状持续不缓解,不能行走。X 线检查示:左内踝囊性变。CT检查示:左侧胫骨下端(内踝)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为14HU),边缘硬化,下方骨皮质不连续(图1、2)。专科体检:左内踝稍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叩击痛阳性,左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左足各趾感觉、运动、血运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行左内踝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术。术中所见:左内踝内囊性肿块,大小约3.0cm×3.0cm,包膜完整,单房、无蒂,囊内为暗血性粘性液体,瘤体下方近关节面侧探及骨折线。术后病理巨检:左内踝病灶1枚,3cm×3cm×3cm,切面呈囊性,囊壁厚0.1~0.5cm,内含粘液样物。病理诊断:(左内踝)腱鞘囊肿(图3)。

讨论 骨内腱鞘囊肿又称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发生于关节软骨下的囊性病变。尽管国内已有相关文献报道[1-2],但在临床工作中仍属少见病。回顾文献,骨内腱鞘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例更为少见。

本病发病年龄跨度大,但以中青年更常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性。骨内腱鞘囊肿好发于胫骨上下端、髋臼和腕骨,其它部位如跟骨、距骨及手足短管状骨等亦可发病。瘤体的大小与发病部位有关,一般认为发生于腕骨的腱鞘囊肿体积小,而发生于胫骨、髋臼的较大。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或关节区疼痛不适,活动后加重。本例为老年男性,既往双踝关节并无任何不适,从开始出现严重的踝部疼痛到确诊不足半月,且术前术中均可见病理性骨折线,故本例应属于长期无症状而于不经意间骨折后才发现的病例。

图1 CT横轴面骨窗示内踝单囊状骨质破坏(箭),边界清楚且有清晰的硬化边缘,囊内密度均匀。 图2 CT冠状面重组示病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箭),其关节面有锐利的骨折线(箭头),关节间隙正常。图3 镜下见囊壁为乏血管组织的纤维组织(×100,HE)。

骨内腱鞘囊肿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与发生于软组织的腱鞘囊肿完全一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确。文献报道其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病变发生于邻关节的骨内,病灶轮廓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囊状,也可呈花瓣形多房囊状或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缘有完整的硬化边缘;病灶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骨性关节面保持完整,关节间隙正常,关节无明显退变表现[1-2]。本例内踝骨内腱鞘囊肿的CT表现与上述相符。但亦有文献认为囊样膨胀的骨内腱鞘囊肿病灶边缘无硬化边缘[2]。

骨内腱鞘囊肿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前CT检查较X 线平片更有助于了解病变内部信息,尤其对病灶的硬化缘及是否合并细微骨折线显示为佳,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但仍需与骨关节病性假囊肿、单纯性骨囊肿等鉴别。骨关节病性假囊肿多见于老年患者,病变多见于持重部位,骨质退行性变及关节间隙狭窄多见;单纯性骨囊肿发病年龄则较低,病变范围往往较大且无明显硬化边缘。

[1]王云华,任浩,金哲海,等.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83-1085.

[2]龚向阳,章伟敏,严世贵.骨内腱鞘囊肿的X 线、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2):1124-1126.

猜你喜欢
内踝腱鞘本例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1”的加减乘除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腕背部腱鞘囊肿的治疗:历史与进展
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经后内侧和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内踝后踝冠状位骨折的探讨
内踝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