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比较

2013-02-15 17:39刘新文牛来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赋秋声押韵

刘新文,牛来友

(闽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欧阳修的《秋声赋》与苏轼的《前赤壁赋》皆为中国辞赋体上的典型文赋。《秋声赋》是宋代文赋开山始祖,《前赤壁赋》是宋代文赋发展的集大成之作,两者有何异同?本文从几个方面剖析两篇辞作的异同,以便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两篇名传千古的鸿文杰作。

一、欧苏文赋的共同特征

(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

文赋是散文体文风向辞赋渗透的结果。散体为文,骈散结合是文赋的基本特点,是赋、骈文、古文的交叉融合。文赋的散句主要用来记叙、议理,骈句则主写景抒情。两赋皆如此。比如前者开头的“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为散句,整个第一段便是以散文为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波涛夜惊,风而骤至”为对偶,是骈文形式的遗留。又如“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百忧惑其心,万事劳其形”等,也为骈句。《前赤壁赋》开头二句为骈,三四句为散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骈句,“举酒属客”单句散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为骈句,“少焉”几句为散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为骈句,以下又是骈散相间。此赋全文亦是以散句为主,其核心为三四段,尤其是四段几乎全段由散文写成,以上可说明典型的宋代文赋为骈散结合,以散为主。

(二)铺陈扬厉,主客对答,议论阐理

文赋既然名为文赋,必然要运用赋的结构方式。赋体问答形式阐发道理起源于游士的说辞和孟子、庄子等诸子文中的问答,结构上客主对答或多人对话演变成赋中两者对答,宋代文赋继承了这一结构方式。

《秋声赋》以欧阳子与童子的对话结构,开头为欧阳子令童子外出视之,结尾为“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前后呼应。《前赤壁赋》开头点出苏子与客泛舟赤壁,在美景中飘然欲仙,饮酒乐甚,扣舷歌之。客人吹箫转悲,引出客与苏子问答。欧赋讲明秋声的凄切悲凉与秋景的寂寥肃杀,由草木经秋寥落摧败写到人事忧劳使身心受到戕害,抒发了人生易老,不能在社会政治上再有所作为的苦闷抑郁,但又一想秋声秋气是自然界之规律,草木无情与人事无关,自己何必忌恨秋声。理解了自然规律及其真谛及人生衰老乃是百忧万事忧劳所为,达者不贪,劳者不因重压而崩溃。从而解脱旷达,表达了自知自止知足保合修身养性求长寿的哲理。苏赋通过客主问答,实际上反映了他贬黄州时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吊古伤今,慨叹生命短暂,在宇宙中的渺小可怜,是苦闷心情的反映。另外抑客伸主驳斥客人之悲观伤感,突出体现身处逆境不以得失为怀,善自排遣的旷达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读后能让人振奋有为,文中“变与不变”物我无尽的观点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富含哲理。

(三)不堆砌,不藻饰,造语平淡

汉大赋长篇巨制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语言雕琢堆砌淫辞藻饰,常用古字生僻字,有时晦涩难懂。宋文赋却短篇巧制,以文为赋,语言如散文一般追求平易畅达,自然造境,随心寓意,再无生僻古字,《秋声赋》《前赤壁赋》皆如此。风雨波涛,金铁撞击,行军疾走的比喻明白易懂。“水月”的譬喻更是眼前即景,平淡的语言却阐发出深刻的道理。

(四)押韵灵活,不拘形式

汉赋也为半诗半文,赋中诗句是仿效《诗经》《楚辞》等句式,但诗句处便要押韵,要求严格,汉赋形式总的说是板滞的。宋文赋形式自由,押韵灵活,可押可不押。可以一段押一韵,也可以两句一换韵,从而使文章的语言产生“声音协调,节奏和谐”的美感。如欧赋中便是如此,开头六句为散不押韵,“其触于物也”至“但闻人马之行声”,韵脚为“铮、鸣、兵、令、声。”又有两句一押的,如“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下四句也如此,换韵频繁,产生跌宕变化的美感。苏赋在“羽化而登仙”十句中,“间、天、然、仙”押韵,韵脚较稀。“徘徊于斗牛之间”开头几句不押。歌辞中“浆、光、方”押平声韵,以表心情欢畅,刻画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带号者押韵、韵脚较密,用仄声表苦痛。第三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至“固一世之雄也”八句中“陵、东、空、江、雄”韵脚也较密。第四段全用散文,几乎无韵,(仅出现“瞬、尽”二字宽泛押韵)。第五段也无押韵,可见用韵自由灵活,不拘形式。

(五)尚理趣,求变化,学深器大

宋代轻武人重文人,文人待遇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宋人深厚的学识修养,议政谏兵的宽松政治气氛,使宋文形成重说理好议论的显著的一大特色。文赋是以文为赋,宋人文赋也以“学殖深醇”为崇尚,“非学优才高,不能专也”。要求学殖深,器业大,便成为宋初帝王儒臣文士们写赋不可或缺的准则。赋作必须博古通今,引经据典、缘词生训,己意解经、以至援引释道入赋。如《秋声赋》中“夫秋,刑官也”至“物过盛而当杀”便是铺排了秋状及秋声威力后,力图从传统理论上加以解释。这一段涉及到古代官职、阴阳五行、兵象、音乐、训诂(商,伤也。夷,戳也等)知识渊博。发挥宋代以已意解经的特长,虽然现在看来不科学,有附会,但欧阳修深厚丰富的学识,力图创新的胆量显而易见。

《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窈窕之章”“凭虚御风”便是引经据典,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及其第一章,后者出自庄子《逍遥游》。歌辞桂棹兮兰桨四句分别出自楚辞《湘君》(桂棹兮兰枻)、《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流光”出自曹植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未尝往也”中“往”的用意为用房玄龄管子注为亡义,舳舻千里”出自《汉书·武帝纪》。“横槊赋诗”出自元稹《杜子美墓志铭并序》“杯盘狼藉”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是见苏轼学殖深厚,经史子集融会于胸,随手拈来,为我所用。另外,第三段吊古伤今,追忆历史人物成败,可见历史烂熟于胸。第四段就水与月的比方说明“变”与“不变”的哲理。讲明回归大自然把自己置于清风明月之中。这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尽藏”,这是援禅入赋,是庄子相对论的翻版。庄子曾讲:“自其异者观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以庄周《齐物论》来看,穷通、得失、美丑、大小等皆一,一切在你怎么看(有唯心之嫌),但却能使人达观解脱。禅宗宣扬“本心即佛”,整个宇宙在我心中,外界皆为虚幻无意义,只有人的内心才是一切,欲成正果须心内寻,内心清净才达佛理。苏轼此段哲理明显受佛道影响,把自然万物与历史长河作参照物,随着它的扩大,具体事物的价值就无限缩小以至忽略不虑,万物无异,悲剧在于内心因外而动,认为事物有别。人死乃自然现象,万物为我生所用,何不尽情享用大自然的美好呢!何必限于生死短暂渺小的具体问题中?如此便解脱了而产生理趣,足见苏子学识深广。

二、两赋的相异之处

(一)写作背景不同

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教他以芦荻写字,23岁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仕途虽非风顺,文声却日隆声大,文备众体,传世佳作甚众,批评宋初形式主义文风,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因他地位高有理论有实践,登高而呼靡然风向,扫清西昆等浮靡诗风,将唐代衰落的古文运动又推向了高潮。他纠正韩愈的好奇晦涩,发展韩的文从字顺,破体创新,对文、诗、词皆有新的贡献。尤其写作文赋开创之功不可没。然因性情耿直,得罪权贵,屡遭排斥,庆历新政失败,罹难遭贬,仕途起起落落,几次贬任外官,两度丧妻痛失爱子爱女,又曾出使契丹长途跋涉辛劳疲倦,加之晚年目疾等缠身,于嘉祐四年(1059年)辞去开封府尹任龙图阁学士虚职,时年已53岁。世事沧桑感慨万千,写下了受历代称许的《秋声赋》。

欧阳修为苏轼的座师,欧曾喟叹在苏轼之前三十年“无人道者我也”。1061年苏轼参加直言极谏科考试,曾上《进策》等25篇,试时又作“六论”,代表了苏轼的政治主张。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主张渐变反骤变,请求外调。从1071年起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写诗作文,讲传神论。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摘取苏轼诗文中诗句,以谤讪新政罪名在湖州将其逮捕并欲杀之。经名臣贤士的营救,才于五个月后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务,实为软禁形同囚徒,有人监视。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在他遭受“乌台诗案”惊魂未定被贬三年后,政治上打击与挫折,使之时时需求解脱,他便游山玩水,在黄州城外一个叫赤鼻矶的地方与客泛舟游玩,快乐中闻到了悲凉箫声,便生吊古伤今之感,联想曹操、刘备、孙权赤壁大战,兴之所至,阐发哲理,写成此赋。

(二)结构立意之异中相通

《秋声赋》首段以有形写无形,通过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凄切悲凉,又用“余”与童子问答,点出秋声,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摹秋状,以夹叙夹议的手法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突出秋声之威力,渲染烘托秋天的肃杀寂寥。第三段用有情的人类与无情的草木对比感叹,人为百忧万事所苦更易衰老,摒除了衰老怨秋而解脱。最后一段“童子莫对”呼应前边问答增加孤独感,又用“虫声唧唧”照应开头“声”字,以余与童子问答结构全篇,首尾呼应。

此赋从悲凉凄切的秋声写到肃杀寂寥的秋景,从草木经秋摧败零落写到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害,抒发了悲秋叹老,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郁闷痛苦。欧阳修耳闻秋声眼见秋天肃杀萧瑟,原有怨秋之情,然而想到此为自然界之规律,草木无情和人事无涉,自己何苦把不满怨恨归于秋声呢?表现他旷达的人生观和认识的深刻性,说明其借秋声以抒发内心的不满情绪,表现对政治的厌倦及保和身心的愿望。

《前赤壁赋》全文五段,首段描写苏子与客秋月夜游赤壁的情形,突出清风明月之美和游人飘飘欲仙的感受,情绪欢快。第二段写饮酒欢唱的欢乐和箫声之悲凉,表现由乐转悲之心情变化。第三段用主客问答以赋的形式凭吊历史陈迹,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短暂,隐含苏子贬谪中的苦闷。第四段就近取譬以流水明月作比,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指出应当享用大自然的无尽宝藏(清风明月),显示出辩证思想,向往回归自然,超脱旷达的情怀,悲情得以解脱。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畅饮酣睡,以东方既白,照应开头“月出”。

这篇赋通过主客问答,用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了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人生如梦,自身渺小可悲的消极情绪,又表现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绪。篇中主客问答实际表现了苏轼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

(三)欧作比喻想象烘托多,苏作哲理写景议论多

欧作联想比喻多,以他物烘托秋声之悲,通过譬喻等各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无形的秋声,把变化百端的秋天情状形象生动呈现出来,是一篇情感激荡,意境优美含蓄潇洒,形象独特的抒情散文,打破了传统赋的凝滞板重毫无生气的僵化,有其独到创新处。如以雨声风声,波涛夜惊声,金属器物撞击声及衔枚疾走,只闻人马行声,五个比喻来写无形之秋声的凄切悲凉,而且运用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浮想联翩,仰望星月,童子答曰:“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写出了风吹树动之声,作者心境悲凉与童子的稚幼形成烘托比衬。下面探究秋声“胡为而来哉”的原因,抒发感慨,一泻直下不可收拾。写与秋有关的东西,写秋状,写秋官、阴阳五行与音乐等来映衬秋声。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铺排秋状。“此何声也?胡为而来哉?而与草木争荣!”并多用“噫嘻、悲哉、呜乎”,这类感叹词与感叹句及设问句,抒情色彩更强烈。接着又刻画秋声及其威力“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它略施一点余威,便令繁茂蓊郁的绿色变黄,变使青翠茂盛的佳木叶脱,对秋之威力,予以形象化的描绘,把秋声摧残零落万物写得活灵活现,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几句,写得异曲同工。至此似乎大手笔也写不下去,作者却从社会与自然两方面联想剖析:“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用中国传统说法进行解释。第一层是从官职与五行方面来讲,古代社会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司寇在古代掌管刑法故称刑官。古时用阴阳配四时秋冬属阴五行配四时秋天属金,故秋风为金风。兵象,战争的征兆。古代征战多在秋天,所以天地严凝之气便是肃杀。第二层是从音乐方面讲“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古时五音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配四时,秋天为商声。古代音律有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欧阳修以己意解释经典,认为商便是伤,夷就是杀戮。这缺乏科学根据。此段描摹秋状,夹叙夹议,突出了秋声的威力,抒发了面对秋天而觉寂寞叹老的情感。下一段转为纯粹抒情以秋声写秋情:“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草木无情还要飘零,人有百忧万事惑其心,劳其形,更易衰老,为忧思所苦而颓败。下言人非金石不能与草木争荣以及怨恨不上秋声,而是自己争强好胜自寻烦恼“心忧自然老,心畅自然少”忧思成疾,无关秋声。最后一段四句,写苦闷悲凉无人理解,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烘托作者叹息,以回应“有声”前后呼应,叙事简洁有法,笔法曲折变化,议论抒情迂徐有致,景、情、事、议融为一体。

《前赤壁赋》首段写夜游赤壁,主要写秋夜清风明月之美景,景中现乐情。二段因乐甚而饮酒高歌,忽出箫声之悲,这也是写景色情状。引出三段苏子愀然与主客问答吊古伤今,叹人生短暂自身渺小的苦闷悲哀,这是议论。第四段苏子就近致譬,用水与月打比方来阐明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有思想深度,实为庄子“齐物论”的相对主义的翻版,苏子指出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无尽藏也。我们应尽情享用,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一切烦忧悲哀便会解脱。三四段是《前赤壁赋》的重点,全文大半多是借假赤壁发议论,讲哲理,孕含辩证法思想,反映了作者被贬的苦闷忧烦及旷达深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铺排骈散,繁简不一,押韵形式与韵脚不同

这两篇赋皆为宋代文赋的杰作。文赋是由游士的说辞淡化而成受纵横家捭阖铺陈之影响,与孟子等诸子文中问答体一脉相承,所以文赋结构上设为问答“极声貌以穷文”,多铺张的描摹,为游士说辞与诸子问答体的文艺化,且受六朝骈文影响,多对偶,押韵脚。此二赋皆为骈散结合,铺张扬厉,间有韵脚。但铺排骈散与言辞繁简又有不同,押韵形式与韵脚不同。欧阳修的赋亦文亦赋,是以散文作赋的开始,扬厉铺排与简约精炼巧妙结合,抒情言理结合,篇小精妙。苏赋相比篇幅较大铺排与繁复深刻结合,将整丽与论述哲理充分结合,说理更为深刻有力,给人启示更大。苏赋是文赋的发展。欧赋开头便骈散结合。欧阳子夜读书三句是散句“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风雨骤至”为骈句,此为骈散结合。“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但号者为押韵字,这是一段押一韵,又如“其色惨淡,烟扉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几句又为两句押一韵。“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为心…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这又是一段押一韵,可见押韵方法灵活。第三段“嗟乎,草木无情”至“亦何恨乎秋声”中“情、零、灵、心、形、中、精、能、星、荣、声”皆押韵,可以说这一段为押韵文。最后一段又变换押韵形式,二句一押,“对”“睡”押一韵(灰堆),“唧”“息”押同韵(齐徽)。可见,欧赋基本上为押韵文字,且押韵灵活多变,有时宽泛押,(如ong、ing、eng),有时精确押韵(如ui、i)。

苏赋第一段骈散结合,开头“壬戌之秋”二句为骈句,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为散句,点明同游之人,往游的地点年代季节时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为骈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为宽泛对偶句。此段中“少焉”至“万顷之茫然”中“间、天、然”押韵,这段以骈为主。第二段歌辞中“桨、光、方”押韵,此时尚属“乐甚”之时,内心畅快兴奋,用平声。然最后一句心中已有不满怨恨,加之客人吹箫,顿生悲凉抑郁,使用“慕、诉、缕、妇”仄声韵,用韵与情感的痛苦配合得神妙。这一段主要是用散文写长短不齐,然又有骈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散文句式也不押韵。读通此段”亦以散文为“,当中偶有对句,如“西”“口,东望武”““旌旗蔽”,酾酒临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其中“昌、苍、陵、空、江、雄”“鹿、属、粟”“穷、终、风”押韵,几句一换韵令声音跌宕多变。第四五段就近取譬,用散文讲“变”与“不变”之理,从而转悲为喜。仅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等宽泛的骈句,全文整齐自然流畅。押韵处很少,仅有“往、长”“瞬、尽”“月、色、竭”处押韵。

由此可见,欧赋铺排骈散结合比苏轼更讲究,欧赋注意押韵,押韵形式更灵活多变,全赋几乎全有韵脚,苏轼虽也注意骈散结合与押韵,但散文化程度更高。最后二段不细究就是散文句式(偶尔对偶用韵),欧赋作到了铺张扬厉与简约精小融合,苏轼篇幅拉长,描摹议理更繁富深刻。

(五)两赋写作特色侧重不同

1. 《秋声赋》的写作特色

以有形写无形,全文紧扣“声”字。此赋铺陈排比用多种比拟,使无形的秋声变得有形。写沥沥潇飒的风声,写江涛奔腾咆哮,夜雨惊人,风雨暴降。写金铁相击鏦鏦铮铮。写赴敌之人马衔枚急行军。把无形的秋声写的悲凉凄切,如在眼前声情并茂。全文字字扣住声来写。首先写听觉,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悚然听之。听到的便是上边谈到的五种声音,这多种比喻铺陈展现了秋声由小至大,由远而近,有急有缓,有强有弱,渐行渐远的演变过程。刻画鲜明可闻可见。使人联想平日体验,从闻觉视觉去体验秋声。另外也注意从视觉上刻画秋声,听到屋外众声,欧阳命童子出外视之。写声音用“视”字,似乎不通。但童子回报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星月遍撒银光,风吹树动发出声响,传到童子耳中。这里却偏偏说“声在树间”这便是通感,似乎声音有形有影,如同见到。其次以他物烘托渲染秋声的威力及其肃杀寂寥。此赋并非纯写秋声,以大量篇幅写与秋声有关的东西。它写了“秋之状"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来多方铺写,写秋天景状角度多变。渲染秋气肃杀可悲来烘托秋声。另外也夹叙夹议从官职,兵象,阴阳五行,乐声等方面多方铺写,力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科学解释秋声肃杀凄切呼号愤发的缘由。结尾写虫声唧唧助余叹息回应开头“声”字。

以秋声写人情。作者突出秋声威力来渲染秋的肃杀凄凉,实际为人情苦短悲秋伤老作铺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必然心中有所触动。消耗精力,催人衰老。人非金石,人力智力有达不到的,非要与大自然争胜。难道不是自己残害自己,又为什么怨恨秋声。这便是在写人情写处世哲学。

结构缜密,笔法曲折,篇短巧制,音韵谐美。此赋结构缜密圆熟,曲折变化。全文字字扣住秋声描写,前边描绘各种声音结尾写虫声,前后呼应,主题突出。语言明白晓畅句子长短错落,篇幅短小精巧。全文300多字以散为主,压韵形式灵活自由。不是整齐的有规律的押韵或隔句押,而是时押时不押,押相邻或相近的韵,比如开头的一段,其他各段押韵更散,或押一些隐韵。使外在文词结构之美与内在丰富深沉的情感结合,使之成为传诵不朽的名篇。体现了文赋到宋代所达到的新高度。

2.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的特征

以感受为红线,突出眼前所“见”。此文以主观感受心理变化作为红线结构全篇。头一段写月夜景引出“乐甚”——饮酒歌唱吹箫声引出“愀然”——凭吊古今,短暂渺小引出苦闷悲痛——水月之比,变与不变,引出豁达解脱——客喜而笑,狂餐醉卧。乐甚愀然客喜而笑形象的描画出内心活动在外形上的表现。情绪转换为乐——悲——悲——喜。波澜起伏,引出境界转换,旷达为点睛之笔。三段写出三悲,一为历史英雄与现实人物对比而悲,曹操赤壁大战前围困周郎攻城略地傲然藐视一世,声威大震,文武双全,千古之雄也随浪花淘尽,何况你我渔樵之辈?二为宇宙无穷和人生须臾而悲,人生短暂如寄,沧海长江广阔无尽,人生与之相比渺小可怜。三为携飞仙抱明月的理想与现实中不可得的对比而悲。古人长逝,环宇无穷。令人不得不从幻想中寻找寄托,但想与仙人同游,与明月同在长存,这是不可能的。故而仅能托箫声在悲凉的秋风之中。这是写客人之感,欲擒故纵。接着用比喻讲变与不变之理,并开了处世药方:回归自然中来尽享清风明月的宝藏,显示了通达的人生观,便转悲为喜,共饮入睡,不知天亮,都是围绕内心感受来描写议理。且此赋开篇描摹月夜游玩赤壁,即是写眼中所见,饮酒乐甚,扣舷歌唱,客人吹箫,也是眼前所见。是写视觉,当然此段也有听觉。第三段主客问答,凭吊历史陈迹,追忆历史人物征战情景,也是写视觉和联想幻想中的视觉。第四段以眼前所见作比写清风明月写目遇之成色,也是视觉。最后一段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菜肴果品吃尽,杯盘凌乱不堪。主客入睡,东方发白。更是写眼中所见也。故而说全赋突出铺写的视觉,而欧赋突出描摹声音为听觉。

形象哲理的统一,景、情,理三者一体。此赋写景如画,情景交融。首段写夜游赤壁,点明季节(初秋)时间(夜月)绘出秋江秋月图。秋夜,秋江,秋月,秋水。字字扣“秋”,富于特色,意境和谐优美,令人产生飘飘欲仙的幻觉。此为因景生情,体现了内心的快意欣喜,因而饮酒乐甚扣弦而饮,“乐甚”把游人欢情推至高潮。敲船而歌,写出情感变化。“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遗恨不满,由欢生悲。作者扣住清风明月美景,借歌唱的缠绵悱恻,箫声之悲凉怨凄,客人感慨须臾渺小,宇宙无穷,抒发了内心悲思苦痛。由乐而悲,转换自然,因景生情,借景抒怀,客观景色与内心变化融为一体。并且由情入理,情理相生,由乐转悲,为由情入理铺垫开道,而抑客伸主的笔法,客人对人生在世的悲叹,又深化情感,为由情入理设立对立面,苏子对客人之悲所讲的哲理深刻形象,来宽解客人,引导他从人生渺小无常的悲慨中解脱出来,使之回归大自然中,寄情清风明月中尽情享受。于是大家喜而笑,进入更高的新境界。这便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哲理化为诗情画意,诗,情,理,趣融为一炉,妙趣横生,以小寓大,深沉有味。

充满浪漫色彩,笔法自如挥洒。苏轼读庄子曾叹曰“得吾心矣”道家思想使其文学创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赋中飞升之感羽化登仙。如饮酒歌唱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整个歌词是从屈原楚辞篇中化成,这些篇章皆为浪漫主义作品。美人也非字面义,而是芳草美人以比贤士明君和政治理想,泛舟诵明月之诗也为浪漫举动。“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亦为幻化的理想,很是浪漫。本赋文势奔放流畅,笔法自如。挥洒无拘。不管是写月夜清风之美景,描摹饮酒歌唱及箫声的悲凉,还是凭吊历史陈迹,追忆历史英雄成败,悲叹自身,阐发精微玄妙的辩证哲理,皆为自由驰骋,想象丰富。本身便体现浪漫主义色彩。

以散为主,对偶押韵,节奏鲜明,语言形象。此赋是以文为赋的典范。散文笔调,赋的特色,诗的情韵,但以散为主,四、五段更明显,若有韵若无韵,韵律和谐优美。它既有赋之特征,也有文的特点。韵散交织,句法多变,偶有骈句,是赋、诗、骈文、古文的融合交叉。表现浓重的辞赋语言为歌辞四句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北风。”等。用“兮”或“之”“以”“而”“乎”“于”等将一句断为二拍,为辞赋的语式。“于是”“况”“且夫”等承接语亦为辞赋中常用连接转折语,也增加了辞赋的色彩。语言句式第一段以整齐骈俪语为主。除了“苏子与客泛游,游于赤壁之下”“少焉”等为散以外,皆可看成对偶句式,是以骈为主写法。第二,三段也是骈散兼用。第四五段以散为主,偶有一二句宽泛骈句。全文偶句也长短不齐、四言、六言、八言皆有。用韵错落,宽窄不等。(见前)语言明朗,自由洒脱,平易晓畅。骈偶华丽,板滞之迹尽无。第一二三段虽多骈文,却能流走轻快,读过全文更觉充满散文之气,以散为主是辞赋散文化的结果。

此赋立意与艺术特色比秋声赋更深刻、更成熟。感觉苏子受老师影响但胸怀更开阔。欧赋虽也讲出哲理,但有消沉,厌倦政事,养性保合之感。苏赋却给读者更深广、更旷达的人生宇宙观,读后给人以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

[1]陈光磊,胡奇光,李行杰.中国古代名句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社,1986:6.

[2]张崇琛.明赋百篇评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朱仕钊.古代散文精品鉴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胡永生.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5]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Z].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6]刘庆华.楚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3-65.

猜你喜欢
文赋秋声押韵
声声慢 秋声
押韵押出韵味儿
卧剥莲蓬听秋声
一片秋声入心来
苇花深处睡秋声
“陆机巧而碎乱”辨
《文赋》对当下写作教学与实践的启迪
我给小鸡起名字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