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杰
(安徽大学 图书馆, 安徽 合肥 230601)
地方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域的历史及现状发展的轨迹,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比较鲜明的排他性,它在保存地域文化的同时兼具传承地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徽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藏学、敦煌学一起并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三大显学.古徽州地区包括安徽的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以及江西的婺源,府城在歙县,俗称“一府六县”.徽州文化崛起于宋,发达于明清,至今仍留有大量的文书档案、典籍文献以及地面文物遗存.作为人们研究徽学的重要资料,徽学文献既包括原始的徽州文献(文书档案、典籍、地面文物遗存等),也应包括近当代学者有关徽学的研究成果.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域知识、报道和研究地域内人们活动信息的各种载体的集合,是特定区域范围内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综合.徽学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记录、报道、研究了宋代以来古徽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运动问题,资料内容庞大,其主要特征如下:
(1)空间的地域性. 徽学文献主要是关于古徽州地区的文书档案、典籍文献、地面文物遗存以及近当代徽学研究成果,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徽州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设立到1987年撤销其名,历时800余年.徽州文化从崛起至由盛及衰,一直是徽州地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写照.
(2)时间的连续性. 徽学研究的资料极为丰富,有文书档案、典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等,这是研究徽学的最基本资料.徽学文献种类繁多,时间跨度长,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3)内容的广泛性 . 徽学文献既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约、承继分书、私家账簿、宗谱、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也包括大量的徽人著述、文物古迹等.其中陆续面世的徽州文书总数达40多万件,见诸著录的徽人著述7000多种,徽州的文物古迹更多达5000多处.徽学文献的内容广泛地涉及徽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
(4)编纂形式多样性. 如前所述,徽学文献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献具有不同的编纂体例,如信函书札、宗谱、官府册籍等,编纂体例各不相同.
(5)使用的专指性. 徽学文献内容的广泛性形成了其使用上的多样性,但其地域性却又决定了徽学文献在使用上的专指性.徽学文献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各行各业的研究者能够从徽学文献中找出他们所需要的独具特色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其进行徽学或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此外,徽学文献还具有原始性、真实性、无序性等特点.
由于徽学文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因此是地方高校以及本地区教学、科研以及生产活动的重要的情报源.徽学文献的收藏单位不仅包括安徽大学、黄山学院、安徽省图书馆、休宁县档案馆等本省高校或文化单位,还包括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中山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省外、国外相关机构.徽学文献是徽州地区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1)徽学文献的收藏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徽学文献典籍、形成馆藏特色.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就曾多次到安徽等地走访收集徽州文书,十余年间,他共收集21万件徽州文书,且都是一户户完整的文书.如此多的徽州文书收藏量,连安徽大学、黄山学院也自愧不如.
(2)徽学文献的收藏与积累能为安徽地区的教学、科研、修史等提供丰富的资料. 徽学文献的原始性、真实性,注定其成为研究徽州地区经济、社会现象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是众多研究者研究徽学所必须参照的历史资料,同时大量的徽州地区的文书、典籍、文化遗存等,也为地方志的纂修、研究,地方人物的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历史依据.
(3)徽学文献的收藏对于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徽学文献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作为800余年徽州地区社会、经济、宗族、文化等方面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其对于当今时代徽州地区甚至安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徽学文献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深入了解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促进本地区资源的融合及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徽学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致使徽学文献的收集过于分散,一些公共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等均从事着相关工作,结果造成了徽学文献馆藏的分散,资源无法共享,既不利于徽学文献的系统完备整理,也不便于开发利用.
(1)馆藏分散,检索方式单一 . 由于历史的原因,徽学文献的收藏单位过于分散,既有省外单位,也有国外单位;既有科研院所,也有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一些单位由于文献管理自动化建设水平不高,并未对馆藏徽学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仅能通过简单的书目检索或相关索引去查找文献,检索途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多主题检索的需要.某些单位,甚至因本馆馆藏特色及资源数字化建设发展方向的不同,并未对大量的徽学文献馆藏进行加工处理,而是任由资源静静地“躺”在库舍中,影响了读者使用,严重制约了徽学研究的进展.
(2)收藏单位各自为政,徽学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 目前,虽然成立了安徽省徽学学会,但因其是一个民间组织,缺乏行政约束力,且因徽学文献收藏单位广泛分布于省内外、国内外,徽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各收藏单位往往仅根据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部分地数字化馆藏徽学文献,各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如安徽大学图书馆建设有徽学报纸、论文、会议、题录等数据库,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建设有徽州建筑文化、徽商、陈独秀等特色库,安徽省图书馆建设有徽派建筑、谱牒文献、徽派朴学等特色库.各单位之间缺乏统一认识,建库目标各异,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影响力.
(3)徽学文献的收集整理不够系统,理论研究尚不丰硕. 徽州文书、徽人著述、文物遗存以及近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目前有关徽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缺乏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徽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仅是阶段性的、片面性的,比如《徽学研究论著资料索引(1995-1997)》、《徽州宗族研究》、《徽州戏曲》、《徽州文书》3辑30册等,均是有关徽学研究的阶段性或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未能从宏观层面对徽学文献进行梳理,揭示不够全面,因此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局限性、片面性,这与徽学作为当代一大显学的身份显然有些不符.
(1)开展多元合作,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 徽学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应以安徽省政府为依托,由文化厅牵头,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从政府层面进行推动.各级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力量,应统一在文化厅的宏观领导下,积极主动地配合,从系统论的角度,明确分工、合理组织、做好自身子系统的建设,为系统建设总目标“徽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实现添砖加瓦.
(2) 拓宽渠道,广泛收集徽学文献.徽学文献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原始的文书资料、典籍、近当代研究成果,一些地面遗存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也应囊括其中.为尽可能多地收集徽学文献,加快资源建设步伐,应努力拓展思路,从以下途径入手:1)订购.多渠道获取徽学文献出版动态,与相关出版发行机构保持友好联系.订购的文献,可以是近当代学人的徽学研究成果(著作、论文等),也可以是相关徽学文献的再版发行.2)呈缴.可以以安徽省图书馆或安徽大学图书馆为依托,由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对当代研究者的徽学研究成果,建立呈缴制度,作为徽学特色资源加以收藏.3)民间访收.因现实的原因,徽州文书其实远不只面世的40余万件,可以相信,仍有大量的散失于民间,比如交易文契、承继分书、私家账簿、宗谱、信函书札等.工作人员应广泛收集线索,有计划、有目的地到民间采访,以一定的报酬,主动上门索取.4)捐赠.文化厅应以政府名义下文,要求各级文化事业机构积极准备、认真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鼓励藏有徽州文献的个人或机构,能够踊跃地捐赠,充实徽学文献馆藏.
(3)确定著录标准,建立统一的徽学文献特色数据库.虽然安徽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几个馆藏徽学特色库,涉及论文、报纸、徽商、建筑等方面,但毕竟资源主要来源于本馆馆藏,有些甚至是馆员们亲自现场拍摄(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徽州建筑文化数据库),数量有限,且不同的库分属不同的检索系统,没有统一的检索平台.为此,我们需要按照统一的著录标准,为徽学文献中的文书、典籍、地面遗存、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分三个层次:索引库、题录库、全文库,内容应分文书档案库、典籍库、地面遗存图像库、近当代研究成果库等子库.只有这样,才能将分散于各地、分藏于各机构的徽学文献通过建库集中起来,便于徽学研究,便于挖掘、发扬徽学潜在的文化价值及旅游价值.
(4)主动服务,促进徽学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徽学文献特色数据库建立起来以后,应向所有的项目参建单位开放访问,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徽学文献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徽学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1)在徽学文献库建立的基础上,为相关机构或个人研究者提供积极的文献支撑.徽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横跨多个学科,历史、经济、建筑、雕刻、戏曲等方面资料颇丰,研究者众多.国内一些机构和个人,苦于徽学文献资料的缺乏,未能系统、全面的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徽学文献库的建立,恰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是徽学爱好者、研究者了解徽学,研究徽学的重要知识宝库.2)开展专题研究和课题服务.徽学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需要一批热爱徽学的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也为一些特殊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徽学文献涉略众广,为开展多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比如徽州地区的历史、宗族制度、徽商、文化等,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资源建设,最近每年都有一些关于徽学研究的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申报立项,徽学研究机构或文献收藏机构可以更加直接地介入到徽学研究的课题中去,开展横向交流与合作.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徽学专题文献展.为了更好的收集与管理徽学文献,做到对徽学文献馆藏的准确、完整揭示及客观宣传,必须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分编等技术,培养其研究徽学的兴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专题研究及课题建设的需要,为收藏单位开展徽学专题文献展提供人才储备.4)与政府对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徽学作为一门显学,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徽学文献是古徽州地区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徽州文化是800余年古徽州地区人文景观、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俗生活、建筑艺术等的真实写照,客观地见证与记录了徽州历史文明.徽学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为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史料依据,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徽州之旅是文化之旅,文明之旅,徽州文化为徽州旅游注入了新鲜活力,丰富了徽州旅游的内涵,为古徽州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徽学,宛如安徽经济一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它的勃勃生机.徽学文献,犹如浩瀚烟海,世人发掘的可能也只是沧海一栗.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收藏单位、研究机构只有通力合作,重视和加强徽学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才能更深层次地促进徽学文献的开发利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文化及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栾成显.徽学的界定与构建[J].探索与争鸣,2004(7):34-36.
[2]马道英.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3):77-79.
[3]王清香.从地方文献建设看青海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J].青海社会科学,2012(3):139-142.
[4]徐兴余.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与开发研究[J].现代情报,2003(9):15-16,18.
[5]贾立菲.谈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103-104.
[6]程文娟.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J].现代情报,2004(5):36-37.
[7]安徽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EB/OL].http://210.45.210.223/do/list.php?fid=20
[8]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特色数据库[EB/OL].http://lib.hfut.edu.cn/defo_list.asp?ClassId=36&Topid=0
[9]安徽省图书馆特色馆藏[EB/OL].http://www.ahlib.com/ahlib/main/model/childcatalog/ChildCatalog.do?fcode=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