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圣堂,宋 健,陶宏军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各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合作的团队意识.目前,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的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比较普遍,在这些国家,拓展训练正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教育方式.拓展运动1995年被引入我国,由于社会商业拓展培训的巨大成功,加之拓展训练独特的魅力,伴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日益成为学者以及高校体育工作者等群体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把拓展训练列为体育课程,但受到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项目开展的不够广泛,效果不甚理想.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可以为拓展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场地设施、培训充足的师资力量、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拓展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9所合肥地区高校体育课开课情况.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体育刊物上体育专家学者发表的关于拓展运动发展的研究成果,了解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访谈法.通过走访部分高校体育部管理者及教师,了解拓展训练开课情况.
问卷调查法.对合肥地区高校学生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18份,回收率95.93%,其中有效问卷494份,有效率95.37%.
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分析.
(1)合肥地区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已没有什么激情.在494名学生中,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传统项目的有203人,占41.09%;243人不喜欢,占总人数的49.19%;48人表示非常不喜欢,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占总人数的9.7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传授、讲解为主,过多的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和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拓展训练课程是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重新认识和挖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并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调查结果显示,312人对拓展训练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热情,占总人数的63.16%;只有103人表示无所谓,占20.85%;另有79人对拓展运动不太了解,占15.99%.说明学生对拓展运动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度,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十分可行.
(2)合肥地区高校拓展训练开课状况调查.合肥地区高校众多,在调查的9所高校中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等3所高校开设了拓展课程,开课率较低.其中中科大开设的野外生存及拓展训练课程根据自身条件,立足课内、延伸到校外、户外等处,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个人体验、团队合作-心理感悟-分享总结-个人应用等训练步骤,达到使学生得到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熔炼团队的教育目的;合工大仅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拓展选修课;合肥学院开设的定向越野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教学方法多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训练、比赛、分组教学等,教学过程注重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3所学校开设拓展课程的效果来看,由于开展的项目较少,且多在校内进行,理论课的比重较大,实践的部分不足,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拓展训练课程在合肥地区高校开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首先,场地设施条件缺乏.拓展运动项目众多,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等项目组成,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途跋涉、野外定向、野外生存等;场地项目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信任摔、高空单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断桥、沼泽、绳网完成各种个人和团体组合项目.通过对各高校的走访发现,了解拓展运动的教师并不少,也有部分教师有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想法,但因学校场地条件的限制未能成型,如果借助于校外拓展机构,组织管理及安全又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再加上由此产生的费用问题只能作罢.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足.拓展训练形式多样,需要专业性比较强的指导教师.但是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高校体育教师总体知识结构和综合业务素质不完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师资力量仍将是制约该课程在高校开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拓展训练,但是项目较为单一、高校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水平提高缓慢,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才能将该项活动很好地开展下去.
再次,教学模式不完善.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有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去指导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但是,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因各院校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性,使高校体育教师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指导模式而感到困惑.
(1)优越的地理条件.拓展训练培训若没有足够的培训量的累积,对队员的心理冲击力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专业拓展基地进行培训,由于经费、时间等的限制,培训项目势必缩减,或者偏重于满足学生的刺激心理而全部选择高空项目,或者考虑安全因素而全部选择地面项目,不管如何选择项目,培训量都达不到要求,培训效果不理想.如果有了稳定的场地和设施,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培训项目不足、时间短的问题,能够积累足够的培训量,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合肥周边有山有水,拥有开展拓展运动的天然资源,且与城区的距离很近,是建设拓展基地的理想所在.可采取各高校联合,与当地政府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场地在教学时间供学生使用,课外时间对外经营,这既充分利用了场地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费问题.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奠定基础.建设拓展训练基地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在培训学生之前先通过自身的体验与交流,提高对培训项目的理解及培训过程的监控,不仅能够提高培训的效果,还能有效的减少危险状况的发生.
(3)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必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我们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聚集各高校相关教师,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学生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借鉴拓展训练开展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的先进模式,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为高校开展该项目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先进的培训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学者和专家的认可,对其训练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也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将拓展训练列为高校体育课程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可行的.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更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弥补了体育课程的某些缺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但是目前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开展的还不普遍,加强拓展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拓展训练理论方法、培训机制,加强拓展训练“教材化”等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将极大的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普及推广,从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加出色的、适应社会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钱俊伟.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24.
[3]吴杰.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20(9):76.
[4]蔺雪莲,李丹.户外拓展训练走进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