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强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华夏文明即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学术界对传统的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心说”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12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探索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就成了我们甘肃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梳理相关“华夏文明起源”学术论述的基础上,以甘肃彩陶文化为视角,认为甘肃彩陶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的诸多因素,值得学术界重视。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中,严文明的研究最值得重视。1987年,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史前文化发展的特点,认为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已经形成为一种重瓣花朵式的格局。中原区好比是花心,黄河、长江流域的其他各区好比是内圈的花瓣,围绕这个圈子以外的各文化区则是外圈的花瓣。[1]说明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周围各文化区都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有的甚至已孕育着某些文明的因素。
苏秉琦的研究最具独创性和启发性。他在区系类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归纳为多元论的条块说和满天星斗说,提出了华夏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裂变、碰撞和融合,以及文明起源的过程:古文化→古城→古国。其成果集中反映在1997年《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书中的基本观点有三条:第一,华夏文明是多元起源而不是由某一个起源中心然后向周围扩散;第二,既然是多元,在各地文明化进程的内容与方式是不一样的,应具体研究。第三,以中国之大,各个地方文明化的时间有先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比较靠前,在那里首先产生了夏商周文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后来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文明。这些文明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乃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基础。[2]
1956年,安志敏在《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中说,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交替,恰好和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交替是一致的,在时间上可能大体相等。唯一不同的是,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后进入了殷周时期,而甘肃地区在齐家文化以后,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如唐汪、辛店、寺洼、卡窑等文化,而河西走廊的四坝、沙井也是或早或晚存在着的两种文化。甘肃文化的复杂性反映了不同部族之间的交错关系,某些文化很显然是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早期活动的历史。一般来说,早期的如仰韶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包括齐家文化),虽然各地大体相同,但也具有一定的地方因素,当是各部族间的共同文化,到了晚期则分化比较显著。[3]
1958年,安志敏在《关于甘肃远古文化的一些新证据》中说,甘肃远古文化的发展是异常复杂的,绝不是由某一种单纯的文化连续发展的结果,而是不同的文化在该地区经过长期发展的过程。事实上甘肃远古文化的发展是:马家窑文化→齐家→辛店的顺序,其他的都是另外系统的文化,可能与辛店同时或稍晚。……另外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文化性质上是比较接近的,可能它们是属于同一个范畴,但各具有一些地方性。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在物质文化面貌上具有颇大的一致性,也进一步证明了甘肃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4]
1985年,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说,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的形成不是一回事,文明的起源还应该到新石器时代去追寻,而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主要是黄河中上游、长江下游和山东地区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而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符号,铜器)是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之一。他认为,华夏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但并不排斥在发展过程中加上一些外来影响。[5]这篇著作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经典之作,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怎样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96年,严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心建筑901房屋的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分前堂、后室和东、西两厢,前堂大柱子的直径达90厘米,地面和墙壁都抹上一种类似水泥的材料,其规模和建造技术在中原的仰韶文化遗址都还没有见过。它应该是一个中心聚落的中心“殿堂”。说明在甘肃省的东部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6]可见华夏文明并非仅仅从中原发源,而是有许多起源中心的,甘肃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差不多已成为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
2006年,严文明将华夏文明的起源过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大溪文化的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等,年代为公元前4000至前3500年,这一阶段在一些较发达的文化中心已率先迈开了走向文明的步伐。第二阶段相当于仰韶文化后期、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年代为公元前3500至-前2600年,该时期文明化程度更高,文明社会的色彩更浓。第三阶段即龙山时代,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文明化程度又提高一步,与此相关的还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已进入文明社会。[7]
2012年,赵春青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8]中说,就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方法而言,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摒弃以前那种从概念出发,先辨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明要素,然后再开始拿考古学材料往概念上套。现在普遍主张从各大文化区内部的考古学材料出发,总结出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然后,放到这个华夏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中去总结、提炼出华夏文明起源的特点、过程、原因、背景机制等。
通过上述的论证,我们不难领悟到:在祖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各种史前文化的交融汇合,最终疑聚成华夏文明的辉煌!甘肃先民领先于世的灿烂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她曾对华夏文明的演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近几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更足以表明甘肃文化不愧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的一大源头,华夏文明正是融汇了多源头的古老文化而万古不绝。
苏秉琦从考古学上探索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从彩陶和瓦鬲开始的,[2]可见彩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识,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曙光。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地方。甘肃彩陶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起,经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的下限,即距今2500年前后的春秋晚期,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经历了产生、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在中国史前考古,特别是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文化史研究中,甘肃彩陶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中国彩陶的分布从北到南跨连着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由东海之滨横贯中原、陕甘宁青地区而西至新疆天山南北;东南达福建、台湾、广东;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区,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均有分布,灿若星辰,幅员辽阔。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最早源起的文化,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这和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距今8080~7586年)、哈孙纳文化(距今7980~7281年)的年代大致相当,表明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9]
甘肃彩陶文化从空间上看,遍布于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了约2500年前的沙井文化,时间跨越5000年。在中国彩陶文化产生、兴起、鼎盛和衰落的整个过程中,甘肃彩陶演绎了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意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也就是说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说明陇原大地既是华夏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最佳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自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的条带纹起,到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动植物纹饰,形象地描绘了彩陶由早期的写实到后期写意的变迁,勾勒出了中国画由写实到写意,自现实到抽象的最早起源,表现了从象生到象征的过渡。早期出现的甘肃彩陶,在纹饰方面多取材于自然题材,体现了甘肃先民对自然的认知与认同。日常所见的山、水、花卉、动物,甚至人本身都成为了彩陶上的必然母题。但这种象生的描绘手法随着人们对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过渡到了象征的阶段,所以说甘肃彩陶文化堪称中国艺术的源头。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甘肃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即是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极具文字意味的符号。大地湾一期彩陶上出现的彩绘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之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上又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种类的刻画符号。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被陇原大地的史前先民前后使用了4000年之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极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的起源,是像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因此,在中国西北,最早的文明起源应当是根植于甘肃彩陶文化的。
甘肃彩陶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集中表现了史前先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彩陶纹饰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陶造型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彩陶烧制工艺对后来砖瓦的烧制、活字印刷陶字的烧制以及冶炼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谓华夏传统文化的源头。
综上所述,陶器是代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最重要的物质创造,毫无疑问,甘肃陶器,特别是甘肃彩陶的发展脉络同样是判断华夏文明起源、演进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甘肃彩陶,起源时间最早,延续时代最长,分布面积最广,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最为艳丽,发展脉络最为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绚丽多彩,大气磅礴,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10]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最高成就,堪称全国之冠,世界人类远古文化之最。甘肃彩陶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1]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38-50.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3]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考古通讯,1956,(6):18.
[4]安志敏.关于甘肃远古文化的一些新证据[J].历史教学,1958,(1):20.
[5]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6-100.
[6]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J].中原文物,1996,(1):14.
[7]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6-54,54-74.
[8]赵春青.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2,(3):28.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9]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44.
[10]郎树德.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N].兰州日报,2005-7-16(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