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方言词汇来源初探

2013-02-15 10:05王洪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满语吉林方言

王洪杰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吉林方言词汇来源初探

王洪杰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词汇的来源会关涉到民风民俗、地域特征、人口结构等方方面面,对其来源加以探讨可以了解其背后蕴藏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该文通过考查吉林省地方志中方言记录的情况,具体分析和考证了部分方言词语,试图找出吉林方言词汇的不同来源。

吉林方言;来源;考察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四个次方言之一,因其在语音上有别于其他三个次方言而被独立出来,又由于其使用地域在祖国的东北部,因而称之为“东北方言”。若以地理概念称呼此范围内的方言,又有黑龙江方言、吉林方言和辽宁方言之别。三个区域的方言语音和词汇共同之处不少,但差异之处也颇多。本文从吉林方言入手,探讨此区域方言的使用情况及其来源。

一、吉林省人口构成和语言使用概况

吉林省是地处边疆的多民族省份,现有人口2719.48万人,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人口245.34万人,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1]。

人口的构成可以分成土著居民和移民两类,土著居民是自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肃慎族、秽貊族和东胡族的后代。移民则是清朝封禁东北后从关内“闯关东”而来的一批又一批山东人、河南人和河北人的后代。据《东北史》记载关内移民“闯关东”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东路,移民大都是坐车或步行到烟台、威海卫、青岛等沿海地区,然后坐火轮船从水路经黄海和渤海到大连登陆,然后转赴长春、滨海等地。或是在沿海的小渡口,坐帆船到对岸营口、丹东登陆;另一条是西路,移民经陆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四洮等路分散。此外,还有许多贫苦农民拖儿带女,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2]。

东路移民登陆后沿鸭绿江进发,有的定居在辽宁省,有的则继续沿江向吉林省东南部挺进,定居在吉林省集安、通化、白山一带,有的则一直延伸到长白山脚下;西路的移民进入吉林省后,大多定居在吉林省北部。移民的到来,不仅给当地的风土人情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带来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显然,吉林省的语言使用情况是多样的、丰富的,既有各个民族的独立语言,如:满语、朝鲜语、蒙古族语等,也有“闯关东”各个地区的移民语言,如:山东话、河北话、河南话等,因此吉林方言呈现出一种大融合且纷繁多样的语言面貌。

二、吉林省《地方志》方言情况考查

笔者共查阅了吉林省10个地区的地方志:《辑安县乡土志》、《安图县志》、《怀德县志》、《辉南县志》、《辽源市志》、《柳河县志》、《通化县志》、《延吉市志》、《榆树县志》、《长春市宽城区志》[3],其中没有方言情况介绍的县志有:《长春市宽城区地方志》、《辑安县乡土志》、《安图县志》。地方志对方言的整理大致从语音情况介绍,词汇、歇后语、谚语、儿歌、民谣列举等不同角度。笔者整理词汇部分得出词语850余条,本文则重点讨论部分词汇的来源,其余方言情况另文赘述。

三、吉林方言词汇的来源

众所周知,每个词语大都可以从古代汉语中追溯其来源,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其词源考证有着诸多的不可实现性,因此只能从历史某一个阶段出发加以探讨。本文考证方言词源的上限为唐宋以后,更早则不予以考查。由于吉林地区人口的复杂性,吉林方言的形成也就同样具有了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重点考查来源于各民族和移民的方言以及通过地方民俗、文艺曲艺形式创造出来的方言词。

(一)来源于移民

“闯关东”的移民们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之响彻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并且绵延不息。

将吉林方言与山东临沂地区①方言加以对比不难发现,吉林方言有很多词语都与山东话相同,因此可以判断这部分词汇应来源于移民。例如:

哈酒(喝酒)、歹饭(吃饭)、扫帚星(彗星)、勺星(北斗七星)、雹子(冰雹)、下半晌(下午)、头半晌(上午)、晌午头儿(中午)、早起来(早晨)、多咱(什么时候)、往后(今后)、河沿儿(河岸)、额勒盖(额头)、脊梁骨(后背)、不得劲(不舒服)、胳了拜子(膝盖)、扎古病(治病)、长疙渣了(结痂)、嘲(傻)、搁(放)、撂(扔、放)、趄下(躺下)、噘(骂)、撞门子(串门儿)、争竞(吵)、抬杠(吵嘴)、打摆子(疟疾)、当央儿(中间)、掉向(迷路)、出门子(出嫁)、茅房(厕所)、障子(篱笆)、褯子(尿布)、忌讳(醋)、锅疙巴(锅巴)、馆子(饭店)、挣钱(赚钱)、教书的(教师)、剃头的(理发师)、长虫(蛇)、菢窝(孵卵)、夜猫子(猫头鹰)、家雀儿(麻雀)、虼子(跳蚤)、蛐蟮(蚯蚓)、蛐蛐儿(蟋蟀)、蚂蚱(蝗虫)、刀螂(螳螂)、蜓蜓(蜻蜓)、这就(马上)②

以上只是列举部分词语,来源于移民的词语不胜枚举。

(二)来源于古代著作

吉林方言区中,部分地名的创制直接来源于古代著作,吉林省乾安县地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乾安1928年建县,因招垦而把全县划分成3公里见方的单位,称之为“井”,为解决新建聚落无名的问题,由当时省长张作相将全县地域从北往南,从东到西,按照《千字文》的顺序逐个井命名,再缀以“字井”二字,例如,正天字井、前地字井、后宙字井、西金字井、大滨字井、男字井等等。各个小村落也是以《千字文》加以命名,如,王字村、鸣字村、岂字村、鞠字村、景字村、懦字村、神字村等等,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地名命名方式,更成为吉林方言独具特色的一种来源方式。

又如吉林省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的敦化,其名则取自四书《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一语,寓意为“欲使民风敦厚有教化,须施以德政”[4]。

(三)来源于省内各少数民族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除汉族外,共有48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造就了吉林方言词汇的多民族性和不同的来源,这部分词汇数量很大。

1.来源于满族词语

满族词语对吉林方言,乃至对东北方言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表现可以通过部分口语词和地名来考查。

(1)来源于满族口语词。吉林方言中已考证来源于满族的口语词非常多,田间地头、市井聊天经常可以听到这些词语,其含义或者是满语原意或者是满语引申义。如:

“涸了话”,“涸了”满语原意是由于液体的浸染,衣物留下印迹,借用涸了边缘漫漶不清不规则,引申为说话模糊,不确定[5]。“乍把”,满语描述孩子最初走路的姿态,吉林方言中也有“开始、起初”之意。“竞隐儿”,满语“故意”之意,含义与今天吉林方言相同。“懊遭”,满语“发愁”之意,《辽源市志》中记作“熬糟”指“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憋屈”。“愈作”,满语“舒服”之意,吉林方言中记作“如作、”,字虽不同,但音同(“如”在吉林方言中声母不读作“r”,而读作零声母)。“喇忽”,满语“疏忽、马虎”之意,吉林方言采用该含义指“粗心大意、不精心”。“秃鲁”,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秃撸、秃露,吉林方言含义“开扣了,说了不算数”。“邋遢”,满语“迟慢也”,吉林方言意为“不整洁,不利落”。“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或走路脚向外翻的状态,如“撇拉碗”、“撇拉脚走路”。“戈楞”,满语“块”之意,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不合群,如“戈楞子”。“哈喇”,满语意为“刺鼻”,吉林方言指“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之意。“划拉”,满语“扫(院子)”之意,《辽源市志》解释为“搂、贪”,例如,“划拉钱、划拉东西”。“马勺”,满语“带把的大勺”,即吉林部分地区炒菜用的“炒勺”。“磨蹭”,满语“拙钝、拖延”之意,吉林方言意为“动作慢、做事慢”。“压马路”,“压”是满语“行、走”之意。“哈拉巴”,来源于满语“哈勒巴”,它本指猪、牛羊的前胛骨,后也代指相应部位的肉,甚至人的肩胛骨。“哈什蚂”,源于满语“哈锡蚂”之口语发音。

(2)来源于满语地名。吉林省内的满语地名非常多,地级市名、县镇村屯名都可以找到满语的遗迹。本文只列举一些典型的地名。例如: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舒兰”,满语“果实”之意,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图们”,满语“图们色禽”的简称,“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后因杨靖宇将军牺牲在此地而改为靖宇县。“梅河口”,梅河口市原名海龙,“海龙”系满语“水獭”之意,“梅河”金代称“梅黑河”,为女真语,清代称此河为“阿杷梅河必拉”,汉语义为“大蛇河”,今梅河取满语中间两个音节简化而成[4]86。“英额布”,满语“稠李子”之意,此地盛产李子,每年春天山上开满了山李子花,秋天遍地都是掉落的山李子。

2.来源于朝鲜族词语

吉林省东南部聚居着大量的朝鲜族人民,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因此吉林方言中就融入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朝鲜语。

例如,“冷面、打糕、辣白菜”都是朝鲜族食品的名称,这些食品不仅享誉吉林省,而且也蜚声祖国大江南北。“打糕”是朝鲜族每逢年节、婚姻佳日接待贵宾时的食品,用木槌捶打煮熟的糯米制作而成,性粘、吃起来筋道、味香。现在,“打糕”已是一种平常都能吃得到的食品,在吉林省的大小菜市场都有出售。

还有朝鲜族的各种“饽饽”更是随着时令摆在吉林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春天吃“豆面饽饽”,即“豆面卷子”;夏天吃“波罗叶饽饽”,是在柞树或椴树的叶子上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的;秋冬时节,用黄米磨成水面,或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或大量地蒸“粘豆包”,冻于户外随吃随馏。

有的小村落名称使用的也是朝鲜语,如,吉林省珲春市敬信乡防川村,早年称为黑穆积又称防川项,“防川”为朝鲜语,义为“多柳河畔。”[4]80

(四)来源于外来语

东北三省与俄罗斯、日本毗邻而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与这些国家有过各个方面的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大量存在的。吉林方言中来源于这些国家的词语可以列举如下:

1.来源于俄罗斯词语

“笆篱子”,俄语监狱的意思,《榆树县志》解释为“牢房”,含义大同小异。“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意思,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不但是吉林方言而且也是北方方言流行的一种说法。“嘎斯”,也就是乙炔气,笔者小时候家里曾使用过的“嘎斯灯”,就是用“嘎斯”加水产生乙炔气点燃后用于照明的用具。“列巴”,俄语中一种面包的名称,今天吉林省的大型超市中都有这种面包出售,形体较大的就叫“大列巴”。“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③,译音词“骚鞑子”(士兵)等都来源于俄语[6]。

2.来源于日本词语

“榻榻米”,来源于日语,吉林方言含义是“垫子”,日语词典解释为“畳”,“畳”进一步解释为“草席、草垫、草衬垫”,二者含义相同。“马葫芦”,吉林方言含义是“下水道”,在日语中,表示下水道有一种说法叫“マンホール”,写成罗马字就是“ma n horu”[7]。“虎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即霍乱。有一些说法认为该词来源于俄语,然而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特别是日语词典解释为“虎列拉,中国医学‘瘪螺痧’”,笔者曾记得小时候父亲说过奶奶和姑姑都是死于该病,是日本人研究的一种病菌。因此,笔者认为该词的来源还是日语。

(五)来源于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于表现的词语更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门。

“口袋房、万字炕、地窨子、马架子”等词语形象的再现了吉林地区的建筑结构。“口袋房”是吉林省满族老屋的典型结构,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在口袋房的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俗称为“万字炕”。“地窨子”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马架子”是吉林农村常见的一种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藏猫、抓嘎拉哈”是两种儿童游戏,“藏猫”吉林方言也叫“藏猫儿乎、藏猫儿”,就是“捉迷藏”,“猫”则是满语“树丛”之意。“抓嘎拉哈”中的“嘎拉哈”来源于满语“嘎出哈”,口语又叫“嘎什哈”,是猪、羊等动物膑骨之满语称呼,“抓嘎拉哈”是过去吉林省民间风行的一种游戏,女孩子几乎都会玩儿。

(六)来源于诗词和文艺曲艺

吉林方言中“夜儿个”是“昨天”之意,古人说成“夜来”。贺铸《浣溪沙》中“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长。”又如《西厢记》中“法本云‘夜来老僧不在,有失迎近,望先生恕罪。’生云‘欲来座下听讲,不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在下三生有幸矣。’”法本说“夜来”,张生答“昨日”,对文义同,“夜来”即是“昨日”。“夜儿个”源于“夜来”,词尾略加变动[8]。

吉林方言中“砸锅”一词的含义是“把事情办糟了,失败了”。这个“锅”并非烧饭做菜之锅,而是来源于戏曲界的“两下锅“、”三下锅“等术语。清末民初,北方的京剧曾与山西梆子、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保持各自原状不相混合,俗称”两下锅”。南方的滇剧,其腔调包括襄阳、胡琴、丝弦三种,原来唱一种腔调,后来逐渐变为三种腔调混合演,俗称“三下锅”。这里“锅”已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饭碗”比喻失业,而把戏演得不好、演不下去了,就称演“砸锅”了[9]。

吉林方言是丰富的,是粗犷大气、幽默生动的,她不仅仅只是一种方言,而是再现了吉林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了吉林人的风采,更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化石。

注释:

①笔者父亲1932年生于山东临沂,16岁“闯关东”来到吉林通化,文中所选例词均为老人口语常用词,故以山东临沂词汇作为对比,此部分材料来源于笔者记录。

②括号中是普通话说法。

[1]吉林省情网.http://www.jlsq.gov.cn/

[2]程妮娜.东北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辑安县乡土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四年;安图县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6;怀德县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1;辉南县志[M].深圳海天出版公司,1989.9;辽源市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2;柳河县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通化县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2;延吉市志[M].新华出版社,1994.12;榆树县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3;长春市宽城区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8。

[4]莫华.长白山区地名典故[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施立学.满语满俗与东北方言[J].满族文学,2011(6).

[6]田子馥.感情“贼”重的东北方言[N].吉林日报,2012-4-26.

[7]http://baike.baidu.com/view/641568.htm

[8]崔棠华.东北方言源于古词语例析[J].辽宁大学学报,1993(2):73-75.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责任编辑:章永林)

Jilin Dialect Vocabulary Sources Exploration

WANG Hong-Jie
(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Vocabulary sources to be explored can learn behind a variety of cultural information,concern a folk customs,geographical features,population structure all aspect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alect record of local history in various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some dialect words specif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rying to find different sources of Jilin dialect vocabulary.

Jilin dialect;sources

H109.4

A

1008—7974(2013)03—0020—04

2013—02—25

王洪杰(1970-),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方言学。

吉林省语言文字应用“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吉语科合字[2011]第77号。

猜你喜欢
满语吉林方言
方严的方言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方言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