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文明之都 建设美丽宜居深圳

2013-02-15 04:26张军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深圳文明生态

张军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启了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伟大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深圳以“生态立市”为引领,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全市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稳步向生态文明城市目标迈进,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圳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城市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美丽深圳。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并呈现稳中好转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公园总数达824个,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划定“铁线”,严守生态资源。深圳实施最严格的生态控制。在全国率先将49%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铁线”管理。通过严控生态控制线内区域开发活动,在保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了生态资源。加快构建“四带六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东西贯通、陆海相连、疏通廊道、保护生物踏脚石”为生态空间保护战略,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连通大型生态用地,隔离城市功能组团,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绿道成了深圳城市新的风景线。截至2011年底,全市建成城市绿道303公里、社区绿道506公里,全市绿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建设里程在珠三角九市名列前茅。建成特区管理线绿道、大运支线绿道、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盐田海滨栈道等一批特色示范段,为市民提供绿色出行、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

2006年以来,深圳加大投资力度,精心构建了“郊野、森林公园——综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截至2011年底,在分布上,确保市民居住地2公里范围内有园林小游园或社区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休闲游览的大型城市公园;10公里范围内有供市民回归自然和登山锻炼的郊野公园。深圳人均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7.6平方米,相当于每个人拥有“一个大客厅”的绿化面积,2012年,深圳超额完成了2000公里绿道网建设,达到“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公里的绿道”。

全面启动宜居城市创建,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从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环境质量、推进城市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明确了推进创建宜居城市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深圳宜居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有65个社区获“广东省宜居社区”称号,3个项目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深圳的生态街道、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创建成果丰硕,盐田区、福田区、南山区成为“国家生态区”;东晓社区等221个社区被评为“深圳市绿色社区”称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公园数量、面积10年间两项指标激增6倍多。

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深圳以第一名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全市节能建设面积累计6088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绿色建筑应用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

这些年,深圳的治水治气,是一场真正的“生态文明大考”。深圳用旷日持久的坚持,治水治气,还市民水清天蓝。河流的治理,深圳投入的是超常规力度。5年来,深圳联合东莞、惠州两市推进界河龙岗河、观澜河污染整治工作,累计投入88.2亿元,通过治污工程、管网建设、流域限批、产业转型、环境监管多方面措施,彻底改变河流黑臭现象,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深圳河流水质已得到根本性改善。深圳的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逐年增加,灰霾天5年内减少了41天;P M 2.5浓度值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主要河流C O D平均浓度下降38.5%。

近5年来,深圳因“环保题”否定了1.1万个投资项目意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项目,再赚钱也不审批。深圳在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绿色建筑等领域都有斩获,能耗指数一路下降,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深圳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为广东省内最低。近十年来,深圳对环境保护舍得投入,2001年环境保护投入为42.68亿元,2011年,环境保护投入高达298.65亿元。

深圳的实践和探索,凸显的正是一条通往美丽家园的必然路径,建设美丽鹏城,寄托着千万深圳人的绿色梦想。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在全国,专门针对区局行政“一把手”的考试极其少见。在深圳有坚持了5年的一年一度的特殊考试,叫做“环保大考”,在国内开了先河。每年,来自深圳各区以及市政府委、办、局和国有集团公司的行政“一把手”变身为考生,依次走上前台陈述环保工作完成情况,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专家和市民代表等50位评委的“拷问”。深圳从环保角度考核干部,不再“唯GDP论英雄”,自然催生出“绿色政绩观”。

深圳以市政府名义定期召开 “环境形势分析会”,市长主持环境形势分析会,市人居环境委作关于全市大气、河流、海洋、噪声、辐射、土壤环境和饮用水源、固体废物、生态资源、污染减排等十个方面的总体环境形势分析报告,会议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几年,深圳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行将“绿色GDP”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出台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一系列决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树立绿色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坚持低碳发展方向,以环境容量为约束”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战略。

深圳全力打造公交都市,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达到178公里,成为国内第四个实现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城市,同时深圳还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投入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城市。2012年,推广纯电动公交大巴1000辆,纯电动出租车500辆。力争至2015年,推广新能源公交大巴7000辆,纯电动出租车3000辆,新能源公交大巴约占全市公交车辆总数的50%。现已开通新能源公交线路136条,各类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9亿公里,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公交服务网络。

深圳的另一特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参与,建设美丽深圳的“全民行动”。这深刻改变着深圳的社会发展,也改变着深圳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全民参与”,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鲜明的标志。

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给深圳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大运会提升市民精神品格。“大运会”期间,深圳市民响应“绿色出行”开创了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带来公共管理和公共文明的改善。多达百万的志愿者在学校、企业、社区、公共场所服务,成为深圳街头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开启了一个“绿色的深圳梦”。深圳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一座城市的全民环保意识作出了深刻的注解,更成就了深圳城市文明的全新高度。深圳各行政区(新区)均开展“生态创建”或“生态新城”建设活动,已有3个行政区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全市累计创建各种“绿色”单位959家。

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之都,实现美丽宜居的“深圳梦”。深圳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低碳生态和碳交易“双试点”城市,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推动深圳城市转型,为全国迈向生态文明探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转方式、调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摆深圳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推动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走一条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深圳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就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随着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深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要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强化解决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环境保护;通过创新排放税为主的约束性手段和碳排放权交易为主的激励性手段,大胆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手段遏制水体和大气污染;通过构建安全生态网络,逐步修复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通过绿色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态幸福指数。

随着能源资源消耗量与日俱增以及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深圳必然改变目前能源资源消费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重点发展新能源和互联网产业,要创新电网体制,发展分散式供电,形成有利于电网与新能源结合的新体制。合理布局低碳和新能源产业,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产业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开发,选准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追踪世界先进技术,把深圳建设成为低碳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基地。

深圳的碳交易市场将于2013年开始试运行,作为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制度,深圳要以推进碳交易制度为突破口,继续加强对碳交易制度的创新,做好碳交易制度的设计,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把深圳碳交易市场建设成为以深莞惠为主体,覆盖香港,延续到中国东南沿海和内地部分城市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

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生态产品”,指的是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它们来自森林、草场、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所构成的大自然。要增加生态产品的产量,就要有足够的生态空间。在2010年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到2020年,城市空间与农村居民点要控制到陆地国土的3%以内,而提供生态产品的绿色生态空间将不断扩大。其中林地保有量将增加到312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陆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河流、湖泊、湿地的面积,深圳的生态空间要超过八成的陆地面积。在这八成多的陆地面积上,生产的是市民最需要的生态产品。深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品则是——涵养大江大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轻灾害。未来的深圳,将不仅仅是制造业大市,更是盛产生态产品的生态强市。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制度保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土地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还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深圳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重视和发现生态价值,建立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和激励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还要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深圳已经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可以预见未来的深圳,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上,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深圳,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建好生态文明之都,实现美丽宜居的“深圳梦”。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国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深圳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