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青,刘志军(宁夏大学 图书馆,银川 750021)
我国藏书楼发端于奴隶社会,据 《史记》 记载“老子者,……周室藏室之吏也”。即老子曾任周朝“宋藏室官吏”,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从收集甲骨、简册、帛书,直到纸质印本出现了“殷宫墟”、“殿内”、“盟府”、“故府”等专门类似于皇家图书馆的藏书机构。秦统一中国后,绝古崇今,焚书坑儒。秦时在阿房宫内开始藏书,藏书数量及藏书机构远远超过周王室。西汉纸张的出现,书写以纸代简,更加快和发展了藏书楼建设的步伐。 《汉史·艺文志》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有“石渠阁”、“天禄阁”、“ 麒麟阁”、“ 兰台”、“ 石室”、“ 东观” 等。[1]隋时,“隋家藏书富于古今”。唐继隋后建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翰林院”、“史馆”、“司经局”等完整的国家藏书体系。
宋时国力日盛,文化繁荣,经在全国范围征求、募购、抄写、编篡、刻书等渠道,使宋朝文献数量大量增加,宋太宗于是下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崇文院”、“史馆”、“昭文馆”、“集贤馆”、“秘阁”等多座古代藏书和保管档案的建筑实物。明代,建造了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和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等。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和文化成就,颁诏编纂《四库全书》,并仿“天一阁”的建筑式样建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即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2]由此可知,我国历史上曾建造过许多著名的藏书楼,但基本上是以皇家式的藏书楼建筑形式出现的。
儒家的学说是以“礼”为中心,把“礼”看做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和指导思想。在汉以后的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范准则,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即所谓“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3]这种规定,一是从精神的层面、认识的层面“告诉”人们礼仪制度的尊严,二是从审美感觉方面使人们从和谐有序中体验到礼仪制度的感染力。“礼”的意识和规范也融入到古代大部分建筑制式中去。
紫禁城外朝的左右有两组东西遥相对称的独立的宫殿,成为三大殿的左辅右弼。东侧就是以文华殿、文渊阁为主的一组建筑的平面布局,严格遵守宫式建筑的对称要求,有一条明确的中轴线。位于中轴线上的文华门、文华殿、主敬殿,均为东西五楹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主敬殿的后面是长方形水池,池北即是文渊阁。[4]
从文华殿一组建筑的总平面布局看,文渊阁的中心不位于中轴线上,而是向西偏离主轴线1.05米。这是由于阁的西侧另附了面阔为2.1米的楼梯间。从立面造型上,清文渊阁参考范氏“天一阁”建筑样式,由样式雷重新设计,外观看似两层,实为三层。面阔各六间,因宫中建筑每座殿宇间数一般均为单数,无双数者,遂又在梢间构一楼梯间,横广约为半间,以符“六成”之义。为了建造南北七阁,乾隆皇帝专门颁旨委派官员到浙江宁波范懋柱家详细询查,烫成准样,并附开间丈尺呈报给乾隆。从历史上留下的这道圣旨表明,文渊阁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格局完全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设计的,所以才在宫殿建筑群中出现了双数布局的建筑。[5]
建筑正殿坐北面南,左右两边为东西配殿的四合院型组群式建筑,坐落在南北为中心轴线可以确认就是古代传统藏书楼的基本样式。作为皇家建筑群中一部分的皇家藏书楼以南北为轴线,左右和谐对称的设计最能反映皇权“九五至尊”的地位和等级森严封建社会的特点,其间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使用礼制做人们的行为准则,以控制封建国家与人们的关系。祖先的牌位摆在中间,庙里的神也摆在中间,皇帝的座位当然也设在中间。[6]这种思维方式,这种城制等级,这种组群规制,将世界看成一个统一整体,因为有了这种理论,形成了等级化的、有秩序感的建筑布局方式。[7]
(1) 严密的等级系列。①“城市规划”等级。在西周,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在各诸侯国中,卿大夫所建立的都邑,大的不得超过国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为1/9。城墙的高度长度也依照城市的规模而引申出来。② 组群规制等级。《礼记·王制》 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建筑布局和建筑组成上的等级要求。建筑规模不同,组成的建筑类别不同,在里坊布局上的位置也有严格区别。③ 间架做法等级。唐代《营缮令》 规定,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定型化的柱网前提下,以“间”、“架”的数量就足以表达单座建筑的等级和它的平面构成。
(2) 理性的列等分级。①“数”的限定。 《礼记》 等古代典籍对各种居住建筑提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天子之堂九尺”,“亲王府城高二丈九足,正殿基高六尺”,“公主第厅堂九间十一架施花样兽脊梁栋斗拱”。这里的“间架的多少”、“大堂大小”、“台基高低”,都属数的差异,即所谓“各位不同,礼亦异数”。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建筑实物里,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由建筑单体到建筑庭院再到建筑组群,都存在数量上的多与少、体量尺度上的大与小、标高上的高与低的问题。从平面构成上看,数量上的限定很自然地成了建筑列等的重要方式。②“质”的限定。“五材并举”是中国古代建筑对房屋构造的基本要求,但严密的等级要求使材料质量的优劣贵贱和工艺做法的繁简粗细成为皇家建筑与其他建筑的重要区别。以施工官式建筑类型的等级名分来垄断高品质的建筑工程材料及技术。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更是以官方建筑图集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对于高技术高工艺的配套等级限制。③“文”的限定。一方面是大体量的屋顶、梁柱、墙体、台基等建筑“物”方面的设计,另一方面是细部制作如内椽装修、色彩构成、艺术配件、装饰母题、花格样式、雕塑品类和彩画形制等制作规定。黄色琉璃瓦用于皇宫和少数高等级寺庙建筑,王公府第只能用绿琉璃瓦。一般官民屋面用素瓦。即“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这种“文”的限定在彩画制度表现得最为充分。所画内容是以龙为母题的金龙和玺,以龙凤为母题的龙凤和玺,还是以楞草为母题的楞草和玺等以区别高体制建筑的等级微差。又按用金量的多少,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墨线小金点等七个等次,从而形成了整个殿式彩画的细密等级系列。④“位”的限定。建筑具有突出的空间性,“位”的限定在建筑中自然大有用武之地。座椅席位在殿堂中的摆放位置,建筑单体在庭院中是南向还是北向等坐落位置,建筑庭院在整个建筑组群中的布局位置,建筑组群在城市中的轴线位置、规划位置,这些位置的确定,有朝向上的尊与卑,坐落上的正与偏、左与右,位序上的前与后,层次上的内与外等一系列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被赋予了等级的语义而且还被上升到国家尊严的高度。[8]
文渊阁是宫中最大的藏书楼,又是皇帝举行经筵赐茶之地。所以既要符合宫廷建筑的规制,保证在阁的中心位置上为皇帝设座,又要遵照乾隆皇帝“阁制仿天一阁”的旨意面阔须是六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筑师们巧妙地采用“五奇六偶”的布局,使明间面阔最大,次间与梢间稍小,另在这五间主体房的西侧加了一间楼梯间,其面阔不足梢间的1/2,显然居附属地位,这样全阁仍以东部明间为主体,使其中线与整组建筑的主轴线一致,既满足了皇权至上的要求,又保持了阁内使用面积的完整,同时也解决了上下楼的明间面阔不足影响交通,形成了宫廷建筑中独具一格的平面布局。而明间与两次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厅,明间中央设宝座,是举行经筵、赐座赐茶的地方。宝座的设定完全是为了满足皇家藏书楼的功能要求,在“天一阁”建筑中是没有的。
文渊阁作为皇家藏书楼,其藏书量远大于宁波天一阁,为了满足皇家藏书需要,扩大使用面积,样式雷等设计制作者在文渊阁腰檐部位设置了外暗内明的夹层,满足了藏书要求,而且由于其恰当的比例关系,使文渊阁一楼大厅显得高大宽敞,地位显得非常突出,满足了皇帝举行隆重的经筵之礼的要求。[9]在这些内外部设计装修中,完全按照宋《营造法式》 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中提出的“大式做法”工艺来进行的,满足了建筑等级中“质”的限定。
(3) 色彩传达出的建筑等级。文渊阁的建筑色彩也是别具一格的,根据《文渊阁实测图说》,文渊阁外檐为别致的苏式彩画。额杭的包袱轮廓线是以波纹外加金线构成的回文,很特别。包袱内饰青地,上绘河马负图,中央是波涛托着的金亭,藻头和杭地为红底,上绘图书及流云,均以白色为主。平板杭中间随额杭,在育地上绘流云,两端为褐地,上绘龙云。挑檐析中间的包袱以卷云为轮廓,中间绘龙云波涛,藻头红地绘图书,边上并有波纹承托的龙云,两端用青绿箍头。穿擂杭红地饰流云,两侧绘图书、桃尖梁红地饰彩云……柱身和抱框、间柱用沉绿色,福扇、槛窗、帘架都用褐黑色,栏杆、相子在绿色权条内加白花。阁外檐彩画中使用白色处甚多,这在紫禁城中是罕见的内容。[10]这些彩画一方面表现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如额杭、挑檐析、穿插杭上都绘制了图书,另一方面,在天花、额枕等构件上绘制河马、金莲水草之类的水生动植物圈案,在屋顶上搬上水生植物的图案是基于“防火”观念而来,将屋面寓意为湖海,有了“水”就能克“水”。[11]内外椽装修和彩画等形制上符合“文”的限定。
(4) 建筑等级在屋顶、台基中的表现。中国建筑对屋顶的设计最为重视,在古代就有以它来概括整座房屋的意思。传统藏书楼屋顶的最大特色有三:一是,出椽很远对于加大屋顶的体量,强调屋面的表现力产生很大作用;二是,中国建筑的显示等级的纯粹装饰性的构造都摆在屋顶上,这些装饰构件象征吉祥、安全和显贵;三是,弧形的屋面就像在天空中画出的一条条优美的天际线,象征威严和伟大。为了与宫内建筑谐调一致,文渊阁改“天一阁”硬山顶为歇山瓦顶,施用琉璃瓦黑心绿剪边做法。在古代官式屋顶有着严密的屋顶定型系列和品味序列,适用于充当主角的庑殿、歇山顶列为高等级,悬山、硬山顶列为低等级。从屋顶性格的角度来审视,四种基本型屋顶的类型品格是很明确的。歇山屋顶好似大厦两头翘四面坡的建筑样式,结构形态构成复杂,建筑翼角舒张,建筑轮廓丰美,屋脊装饰构件多而丰富,既有宏大、豪迈的气势又有华丽多姿的韵味,兼有壮丽之美。硬山顶表现出的是前后两坡,檐口平直,建筑轮廓单一并且十分朴素。官式建筑的屋顶等级序列巧妙地在这四种类型品格的基础上,构成了从极为隆重、雄伟,到相当朴素、轻快的形制品格。凡是属于高等级的殿座,用的必然就是最高等级屋顶形制。文渊阁作为皇家建筑必然要选择适应官式建筑形制等级的屋顶,来强化其隆重的形象。
在木构架建筑中,“台”和“台基”是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文化表现。① 标志等级功能。台基的重要技术功能和审美,使得它很早就被选择作为表达房屋主人的身份和表达建筑重要等级的标志。历代对“台”和“台基”的高度都有明确的规定,宋《营造法式》 上规定的是“立基之制其高与材五倍,如东西广者又加五分至十分……”,从材这个“模数” 单位我们知道,台基的高低不仅关联到“阶级”的多少,而且关联着房屋大小的相应变化。不仅如此,在同一建筑组群中的主次建筑之间,“台”和“台基”的高度也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台基等级的控制,也有助于区分建筑之间的主从关系,从而加强组群自身的整体协调性。② 扩大体量和调度空间功能。宋《营造法式》 上提出,如果“院”较大,“台”和“台基”也应加高,这是对空间的视觉效果的调整,运用“台”和“台基”来扩大殿堂的体量,提升台基高度,放大台基的体量,能够有效地强化殿堂的崇高宽阔感。同时“台”和“台基”还能起到组织空间、调度空间和在视觉上突出强调重点空间的作用。③ 稳固基屋和调适构图功能。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台”和“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为殿屋立面提供了宽敞的、很有分量的基座,不仅保证了房屋不会产生不均匀的下沉,而且避免了庞大的屋顶可能带来的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构图,“台”和“台基”的构造同时兼具结构上的意义,强化了殿屋造型的稳定感。④ 防水壁潮功能。“台”和“台基”的出现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措施,台基实际上是满堂基础的露明部分,不仅为承重木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阶的提升排除了地下雨水对木构和版筑墙基部的侵蚀,有效保证了土木结构的工程寿命。
文渊阁等著名的南北七阁在建筑平面布局与构成,立面外观造型与构图,色彩、装修及内檐装修做法及处理上,都表现出工匠们在遵照圣谕仿天一阁阁制的前提下,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皇家藏书建筑的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的匠心匠意,这在封建时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中国建筑两三千年来都是在种种制约下发展的,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他们支配着建筑的计划和内容、形状和图案。最突出的两点: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等级形制。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做是王朝的一种基本制度,用以表达其内容的建筑组织与程序的安排、规模组成、架间的模数、屋顶台基的做法,以至细部结构与构造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和程式。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但是,这种等级制度的意识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使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限制,迟缓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
[1]孙润梅.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从“皇始宬”、“天一阁”图书馆建筑中看中国人文关怀 [J].晋图学刊,2005(6) : 73-76.
[2]李晓菲.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的文化探究[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10):5-8.
[3]王世仁.大壮制行——王世仁说古建 [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1:68.
[4]刘榕.从实测谈文渊阁结构与艺术特点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3):34-47.
[5]王铭珍.皇家藏书楼——文渊阁[J].北京档案.2004(4) : 50-52.
[6]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6:120.
[7]杨栩,黄华明.建筑之琉璃瓦屋顶的色彩与构成意义初探 [J].包装世界,2011(11):68-69.
[8]单士元.文渊阁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 : 26-32.
[9]肖令娣.故宫博物院紫禁城营缮纪 [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156.
[10]梁思成 ,刘敦侦.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52(6):45-48.
[11]李允鉌.华夏意匠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