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任
(铁道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3)
作为现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SLI理念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明确为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两项工作相互耦合、相互协调,共同实现的目标,在这两项工作的相互促进下实现学生的发展,指明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重新建构的方向。SLI理念是美国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总结,对于我国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ACPA)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独创的SLI新观点,即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是美国SLI理念最主要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大学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SLI理念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领航思想。
美国SLI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通过6个基本设想和学管工作的使命两方面进行阐释。SLI理念基于的6项基本设想是:(1)高校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理解人类的差异,拥有综合认知和竞争能力,有能力处理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拥有对于公民责任和个人尊严、信心、情操的整体观念。(2)在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3)各种形式的校园内外和课堂内外的经历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他们个性的发展。(4)学习、性格、学生发展三个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5)知识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的成功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推进。(6)学管干部、教职员工和学生本身共同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有教育意义的事项上开创有利条件[1]。在以上设想的基础上ACPA又提出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责:(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同学们的学习。(2)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励、提升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成长。(3)学管工作者密切联合其他教学或行政部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成长为共同目标。(4)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涵盖学生问题、学生环境和教学过程。(5)根据对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真实调查研究来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2]。
当前国内警校比照军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其本质即是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严格的军事化方式管理,采用“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管理学生在校的生活、行为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政治信念[3]。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本质内涵中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三个方面的培养。显而易见,SLI理论对于中国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同样具有其适用性,在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两者相互耦合促进、学管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上都具有先进的经验启示。
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工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在警务化管理中缺乏对管理内涵的深刻理解,学校的管理者就会按照警务化管理“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基本原则,管理方法过于刚性,过分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对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简单地整齐划一,执行成“命令—服从”式管理,面对过于强调纪律和服从、严厉苛刻的警务化管理方式,学生易于产生盲目的抵制、排斥与反抗的心理。
现在公安院校大多实行以学生处和队长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在于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和学管队长分化为两个对立阶层:队长处于管理者位置,强调刚性的纪律和服从;学生处于被管理的依从位置,容易产生一定的逆反抵触情绪,师生之间无法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平台。要在警务化管理中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警务化管理工作中去,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与学管干部对立统一关系,改变学生的被动从属地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警务化管理理念[4]。“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与队长的矛盾对立关系,强调充分尊重人的权利,要求在学生和学管队长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因此,在警务化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生的利益作为学管工作的出发点。在警务化管理过程中选拔任用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推动学生事务能够处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杜绝学管队长在学生事务中缺失对话,绝对服从,一切包办;学生利益无小事,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公正公开透明,集体事务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奖学金级别公正评选,所有学生干部和学生入党都必须通过公开民主程序等。警务化管理工作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切实关心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充分推动学生事务工作的学生自治、人人参与、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到以“我”为本的警务化管理中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警务化管理理念,需要管理者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个性成长、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服务摆在工作的首位,在学生工作中倡导服务高于管理的意识。
目前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内务、纪律、队列三种方式进行狭义管理,重点在于培养学员的警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强调的是统一化、服从与共性,同学校其他方面的教学工作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狭义的理解出发,仅把学生当作警务化管理的对象,将教职员工排除在外,没能激励教师参与进学生的警务化管理中去,导致教学与学管出现割裂现象,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分别从属不同的组织,因而存在组织目标的较大偏差。以大队、区队、班队为体系的锥形管理体系,阻碍了工作信息的互动及反馈,这种模式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变以及90后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将面临诸多困难。
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及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体系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系部管理模式和学生处主管模式。系部管理模式目前广泛存在于国内普通高校之中,这一模式将管理对象集中在各自系部范围内,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系部管理模式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要求来说,它的不适应性在于学生处要间接地通过各个系部和学生会发挥作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相对懈怠的现象。呈现锥形管理体系的学生处主管模式是公安院校主要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处,设置大队、区队、班队的学生管理结构。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管理相对集中,各个层次的学管积极性不易发挥,不利于学生管理干部的成长发展,同时管理体系相对庞大,需要数量较大的管理人员投入,管理成本负担加大。
通过对系部管理模式和学生处主管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系部作为教学部门,学生处作为学生管理部门,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内容相对隔离。根据美国SLI理论的经验启示,警务化管理应该建立起一种教学系部和学生处工作内容相互渗透,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的复合组织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警务化管理中首先要把各个教学系部和学生处共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再根据各个教学系部的具体情况分年级分层次建立若干个教导班组,把教导班组作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部门。为了避免出现各个教学系部对学生管理松散的现象,学生处等行政部门对各个教学系部除了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外,更要对各个系部的学生管理工作承担起指导和监督的职责。教学系部可以成立一个学生教导班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进行周期轮岗,如此教职员工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从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学生处和各个教学系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的有效融合,除了可以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发展之外,还可以互相促进和监督,从而有效地避免单纯由系部管理模式或学生处主管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5]。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并不单纯是学生处的职责,各个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机构都应该是学生工作的参与者。教学系部要努力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在各个方面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管干部要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善于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警务化管理的积极性,将警务化管理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修养;教学与学管之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等层面上应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齐心协力,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总之,警务化管理工作需要调动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的主动性和协调性,形成合力,以实现教学育警、管理育警、服务育警的整体效果。
学管队伍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是警务化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公安院校学管队伍建设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加强,人才层次也在不断优化,但是仍然与学管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学管干部个人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学管工作存在内容琐碎、工作量大、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等问题[6]。高强度且琐碎的学管工作导致学管干部在工作方式上易于过度强调服从和统一,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
基于对美国SLI理论的理解,在公安院校里,教学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应该相互融合促进,不能仅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教学工作的补充。学管干部队伍建设要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注重学生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选聘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其次,加强学管干部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个层次的学习和交流,采取措施推进岗位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并把基层公安业务实践挂职锻炼常态化,全面提升学管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建设一支知识结构优化、文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学管人才队伍,以更加适应新时期学管工作的发展;最后,实施开放流动的管理模式,引进竞争机制,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注重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实绩,适当倾斜。公安院校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的针对学生管理干部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管干部工作积极性,推动学管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1]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http://www.myacpa.org/sli- delete/sli.htm,2009 -04 -20.
[2]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1996).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R].March/April:118,224.
[3]韦志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J].公安教育,2008,(5).
[4]John M.Whiteley.大学生人格发展[M].朱深潮,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1993.237.
[5]蔡国春,张才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新理念:SLI的背景、观点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6]克里斯汀.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李康,译.高等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