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讲师 潘琳琳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庄智象著)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从翻译专业建设研究文献综述与元研究、翻译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翻译专业的比较研究及问题、我国翻译专业的定位与任务、我国翻译专业的教学与评估五个层面对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梳理和探索,并剖析了翻译课程整体设置、翻译教学、翻译评估和测试、翻译师资队伍、翻译教学大纲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要合理定位翻译学科,适当分析所面临的挑战,调整发展规模,促进翻译专业建设,并从学制、培养机构、培养方式等方面完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出制定翻译课程标准大纲时应该遵循广泛性、实证性的原则,以保证其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确保大纲宏观、系统、科学。作者在剖析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翻译专业教育体系,探索了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为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角度。本文拟对《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书的内容及特色进行评介。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界定了元研究,将学术活动划分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两类,同时对国际国内的前期研究成果和相关学术交流进行分析评述,指出了目前翻译研究的趋势,以及在翻译学、口译培训、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师资培养、翻译评估等方面研究中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建议。这一部分为整部著作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文献材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分析了翻译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在评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几对容易混淆的基本理论概念,如翻译、翻译学、翻译专业、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能力、翻译培训等进行剖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较有价值的界定与看法,同时对翻译人才的层次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阐释,并对比分析了翻译本科专业与英语本科专业之间翻译课程的异同,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理论研究,为整部著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对翻译、翻译学、翻译专业等的界定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翻译进行厘定,指出翻译既为两种语言(源语与译语)之间信息(意义和功能)转换的交际活动,也可以指代译者或翻译产品。并进一步阐述了翻译学的内涵与框架构成,提出翻译学主要研究翻译过程、翻译产品、翻译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作者还援引比较成熟的语言学学科的建构体系,将其大体分为普通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翻译教育三部分。至于翻译专业,作者强调只有设立了完整的翻译学士、硕士、博士专业,才标志着翻译学科的独立和完整。作者对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和翻译培训这三个概念进行剖析,着重分析了相关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差异的论述,并在界定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指出与其固守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如对比分析学校翻译教学与翻译培训之间的异同。然后从翻译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出发,提出翻译人才连续体的观点,分析了本科、研究生、翻译培训等不同形式所培养人才的不同。接着探究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而这一互动对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扼要对比分析了翻译本科专业与英语本科专业的翻译课程,就其对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启示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
第三部分,作者探讨了翻译专业的比较研究及问题。在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法国、我国台湾、香港、大陆等翻译专业设立状况的基础上,作者重点分析了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现状,指出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上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尚不够系统、教材建设仍须规范、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教学评估方式相对单调、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等问题。针对以上翻译专业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整个教学体系不够完备,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切实促进翻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反思:首先要明确翻译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鲜明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其次要科学设计翻译专业课程。参考国内外高级翻译学院和英语专业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保证学时、学分等的有效匹配,以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然后要提升翻译教材质量。教材与具体科目、具体学习者、具体专业、具体院校等的结合,更需要引起重视,花大力气编写出适合翻译专业所需要的各板块的教材,以真正发挥教材的媒介作用。再次要丰富和创新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根据翻译专业的教学教育特点,有效借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习、翻译学等相关理论,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要探索翻译评估方式,保证其公平、公正、合理。最后要提升翻译教师的整体素质。作者认为应该探索师资教育的内容和师资教育方法,完善师资教育体系,以切实培养高素质的翻译教学和研究型教师。
第四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了我国翻译专业的定位与任务。主要涉及翻译专业的科学、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在了解相关理论和翻译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了建构翻译专业体系。具体包括:合理定位翻译专业;探索翻译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专业课程设置;从编写理念、内容、体例等不同角度探索翻译教材建设等。作者在综合分析翻译专业的定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翻译市场对全译和变译的不同需求,学科本身发展对理论研究的需求,学生对应用性翻译知识的需求等,而且要使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匹配得当,以保证人才的均衡发展。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开设翻译通选理论课、专题讲座课、翻译实习课等,以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融合性,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第五部分,作者着重的探讨了我国翻译专业的教学与评估。根据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依据教育学、翻译学理论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就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语料库、网络等与翻译教学的契合进行探讨;借鉴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翻译教师;对翻译测试与评估的宏观体系与微观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探析翻译教学大纲等。作者着重提出了五条翻译教学原则,即突出学科特点原则,以学习者为本原则,互动合作原则,问题探究原则和开放发展原则。作者强调了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实践的有效结合,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等角度提出教学建议。作者在讨论对翻译教师、翻译师资队伍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剖析了翻译师资培养问题,着重阐述了“校本培训”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设性观点。作者在界定翻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阐明了制定该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呼吁汇集各方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标准。
该书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我国翻译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循序渐进地解析了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科学的方法、新颖的视角构建了翻译专业教育体系,尤其对我国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有现实意义。作为一本翻译专业建设研究方面的专著,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书在绪论①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16 页。中具体探讨了建立翻译专业的意义,对其问题性进行了详细剖析: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否清楚,学科性质是否明确,学科的理论和体系是否构成,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否清楚;是否建有本学科的方法论等。其次,作者在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翻译教学中的关键术语,如翻译、翻译学、翻译专业、翻译能力、学校翻译教学、翻译培训等进行理性梳理和探讨,予以界定。然后,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对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解析。最后,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文献法搜集了大量资料,信息的时间跨度从1927年至2006年底,而且资料来源全面,包括国内外杂志、书籍、词典、网络、期刊数据库、报纸等,内容包括翻译学术论著、本科翻译专业介绍、社科项目统计、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闻消息等。同时作者运用了访谈法,被访谈者中有翻译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师、出版社工作人员,并在一定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还利用图表、附录等来说明问题,使结果更加确凿清晰,保证了该研究的客观使用性及科学性。穆雷在《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①穆雷:《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中国翻译》2004年第3 期。一文中谈到:“独立的学科意识对翻译教学影响很大,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课程安排不仅要经过专家论证,而且要借鉴国外类似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各校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等进行调节。”该书作者正是在分析国内外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翻译课程的国际、国内现状有了深刻把握的前提下提出了“构建翻译专业教育体系”的想法。
虽然在翻译教学方面有很多专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在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教学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多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正如李德凤,胡牧②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外国语》2006年第2 期。所言:“一是对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认识模糊,贯彻不力。实施翻译教学,到底要达到何种目的?是以翻译为一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还是以翻译为一门系统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廖七一在其《学科设置与翻译学的发展》③廖七一:《学科设置与翻译学的发展》,《中国翻译》2004年第3 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了翻译专业建设的现实必要性:“缺乏跨学科的横向发展,更缺少对译学研究的整体把握,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体系”。该书作者基于国内翻译教学,翻译专业建设的现状,对现有的翻译专业建设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在现实的翻译专业建设等方面反映出的不足之处,对真正的翻译专业的定位与任务,翻译专业的教学与评估,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介绍,力争以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模式推动我国的翻译专业建设,对现实的推动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在翻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该书作者提出的构建翻译专业教育体系这一模式显然是在目前的翻译专业建设发展趋势下体出的,主要针对翻译专业建设研究领域做出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模式,对翻译专业建设研究能够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还提出了几点展望以切实提升翻译教学研究水平,推进翻译专业的发展,即,逐步确定翻译学科的独立地位,认识到该学科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翻译教学管理,丰富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在翻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翻译业内学术交流和人才信息交流,定期举办不同规模的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这些具有发展意义的建议和展望势必会推动翻译专业建设的与时俱进。
无论是翻译专业的发展,还是其他任何专业的发展总体来讲受两种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即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内部因素,即制约自身的活力,专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中间向前发展的。若要对翻译专业建设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领域进行研究,确实很难制定出某种“万能”的翻译专业发展模式。不过努力探索能够全面完善翻译专业建设,推动翻译专业的科学发展,正是学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拘于一家之言,又不可固步自封。我们只有站在历时和共时的交汇点上,兼容并蓄,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