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讲师 马科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但以先进的技术发明推动世界文化历史的车轮前进,更以它的儒家思想和考选制度有功于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建树。它既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输入国,也是文化教育的输出国。早在唐朝时期,僧人玄奘、义净等人西游留学天竺(今印度、尼泊尔),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在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下,他们网络翻译人才,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并根据所作的各国风土人情、山川政治记录,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唐代高僧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和尚带领弟子历尽千辛万苦东渡日本,带去了经书、医药宝典、工艺品,为开拓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先河。那时还有一些国外的知名人士来中国留学并任职,他们向中国介绍他们本国的文化,又将中国的文化以及教育制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后的几个朝代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交往一直不断,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向国外,特别是向美国和欧洲成批地派遣留学生。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把他们学到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介绍给中国,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时期,一些知名人士创办了中西学堂、外语学校、工业技术学堂等,引进国外的教育制度,讲授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世纪末,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教育纲领,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进一步增多。在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和赞助下,发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运动。1916年6月,中法两国文化界发起的、以“发展中法两国之交流,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为宗旨的华法教育会在巴黎成立。1920年10月,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来华讲学,做了《教育之效用》的讲演并向中国教育界介绍了欧美教育方针及其利弊。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把当时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介绍给中国,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些治国、办教育的新主张。以上这些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交流只是涉及比较教育领域的一些最初级活动,是一些无意识教育的交流和接触。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饱受战争的创伤,国人民不聊生,仅有的基础教育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更无法提及比较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恢复被破坏掉的基础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有关比较教育,只是一些零星的、没有形成规模的一些活动,而且多数是和当时的苏联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中国教育走上了闭关自守的道路,与国外的交流几乎中断,比较教育根本无法涉及。
中国的比较教育的研究实际上是从“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开始的。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闭关自守多年的中国,在打开大门之后,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教育都在二战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我国则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教育水平之后。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渴望了解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这种客观的需要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的繁荣。1980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成立,随后,全国各地成立了比较教育分会。该学会定期召开年会,并组织一些有关比较教育的活动和专题讨论。比较教育的核心刊物《外国教育动态》也在这一年公开发行,及时地介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介绍各国在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如何进行改革,提高质量,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队伍也不断地壮大。从最初的少数几所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到现在几乎所有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校都在进行比较教育的研究,各师范大学都开设了比较教育专业并且都有比较教育研究室。
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从8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如下一些阶段:
在闭关自守多年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发现世界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和新奇,他们急需了解世界教育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因此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教育情况为主,间或有一些评论和借鉴。介绍的内容设计很广,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制度、教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内容等等。介绍的文章也是大量的,不但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的五种杂志,而且各种报刊都辟有专栏,专门介绍外国的教育。这一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教育的资料。比较教育也变成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一门课程,比较教育的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科研人员,又增加了比较教育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比较教育工作者的队伍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
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讨论的问题也比较深。不仅涉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也涉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限于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法,而且深入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思考。在中国,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的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仅仅对外国教育的客观介绍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于是在翻译和介绍工作继续进行的同时,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始对外国教育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比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几个发达国家的战后教育研究被列入“六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队伍又有所壮大,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比较教育博士和从国外回来的一批博士加入比较教育研究的行列。他们是比较教育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老一辈的研究人员比较,他们的外语基础更好,能阅读第一手有关教育的资料,而且有更多的机会到所研究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比较教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80年代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人们意识到了比较教育繁荣的表面背后隐藏着危机。中国比较教育的下一步出路在那里?怎样让它更好地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这是摆在所有比较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比较教育界的研究人员们在思考,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指出了中国比较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比较教育严重地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外国教育的发展状况,而现在,由于许多比较教育工作者只顾埋头阅读和研究有关外国教育的资料,关注外国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对本国教育的发展与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他们的研究偏离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失去了实际意义。其次,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队伍还有待完善和加强。一些研究人员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但外语较差,不能阅读第一手有关外国教育的资料,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也有很大的困难,语言的障碍阻碍他们与国外比较教育界进行交流与沟通。而有些比较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前是专门从事外语工作的,以后改为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外语能力虽然较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不善于把外国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上来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对国外教育的介绍和比较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从分析比较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就很难提高到吸收与借鉴这一层面。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比较教育界没有注意自身学科的建设。虽然出版了几本比较教育的教科书,但无论从体系还是从内容上都没有突破50、60年代比较教育的框框,没有创新的思路,只能适用于比较教育入门的教材,不能代表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现代水平,也不具备中国比较教育的特色。在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比较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比较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它的发展目标和前景做了进一步的设想。认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将单纯的研究外国教育转移到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外教育的比较上来。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十年当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如何使学校的体制适应这种需要,如何加强学校的管理,是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比较教育所面临的研究任务。比较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而且客观地正视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困难,改变以往研究中的盲目性,发挥比较教育学科的优越性,以中国教育的实际为出发点,借鉴和引进外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服务。比较教育要想得到发展,还必须拓宽研究领域,要从单纯研究学校教育向更多的领域扩展,既要研究正规教育,也要研究非正规教育,既要研究宏观教育,也要研究微观教育,而且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将教育研究从教育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文化传统和思想的层面。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的领域,既要懂得教育理论,又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既要研究外国的教育,也要精通本国的教育。此外,还要加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应该制定一套建立学科体系的计划,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而努力工作。经过90年代初期徘徊和反思的中国比较教育在以后的几年中逐步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向调整以后,收效是很显著的。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作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刊的《外国教育动态》于91年开始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也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界的对外交流也逐渐增多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关于比较教育的国际会议。比较教育主要研究的国家也从英、法、德、美、日等发达国家拓展到研究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周边的国家。90年代中期,教育问题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广泛深入的科学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比较教育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天地。面对世界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1995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人类科学文化成果。这为中国的比较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发展的机遇。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即,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则经济兴、国家兴,靠科技和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性策略。要提高国力,关键是人才。而我国劳动者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方面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比较教育界在“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比较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的需要,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国比较教育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的比较研究,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出谋划策,研究硕果累累。中国比较教育这一段时间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比较教育界的活动逐年增多。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除了定期召开年会以外,组织国内和国际的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多。活动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的丰富和更新。1990年元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开通了国内第一个学科专业国际互联网站点——比较教育在中国,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介绍国内外比较教育领域各个层次发展状况。中国比较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20 多年来的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发展略见一斑。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最初于1965年成立的时候的名称为外国教育研究所,后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可以说它是中国比较教育领域的前驱和重要基地。从成立到现在的近40年的发展中,它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研究室,经过一度的停顿(文革时期),发展成一个有几十人的大所,既是我国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缩影,也是比较教育从小到大,从最初的外国教育研究发展到比较教育研究,在教育界确立它的学术地位的证明。30多年来,它在科研、教学、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绩。从“六五”到“八五”,它主持和参加了许多项国家级和教委级重点课题,取得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重大成果,如《比较高等教育》、《二战以后外国教育思潮》、《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亚洲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研究》等等,成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带头单位。它不但为本科学生开设了多种比较教育课程,而且建立了比较教育的硕士点、博士点,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培养和输送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它为中央、为教育部(国家教委)制定教育政策承担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的许多项应用研究,编纂了成千上万的有关外国教育立法、学位制度、教师职称、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资料,同时提供了决策的理论依据。体现了比较教育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服务的正确方向和原则,而且也体现了国际比较教育发展的趋势。它的研究不仅抓住了国际全民教育、义务教育、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平等与质量等国际比较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时有不断开拓诸如女童教育、健康教育、国际发展援助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影响等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对比较教育领域的新流派和新理论进行了探索。它从“外国教育研究所”改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这本身也反映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在不断地拓宽,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在不断地扩大。比较教育专业国际互联网网站“比较教育在中国”于1999年元旦开通。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中国教育研究会的会长,于1992年当选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两主席之一,也是中国比较教育走向世界的一个证明。
《比较教育研究》是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前身是《外国教育动态》,创刊于1964年,文革期间停刊,1972年复刊,作为内部资料发行,1980年公开发行,1992年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除了对各国教育动态的介绍外,该刊物着重对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是人们了解他国、纵观世界的窗口,是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文献之一。从该刊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表的有关比较教育的文章的篇数和内容上来分析,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中国比较教育在研究领域和内容上的发生变化。
1980—1991 1992—1996 1997—2001总数_______论文总篇数28 68 77 183介绍性文章10 6 22比较性文章6 12 32 +8 47 99_________学科建设文章10 18 24 62________
从1980年公开发行到1991年,也就是该刊物名称为《外国教育动态》的阶段的十一年当中,该刊物发表的文章主要是介绍外国教育动态的文章。在涉及比较教育领域的文章当中,介绍性文章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18%),比较类的文章篇数比例较少(43%)而且大多是对教育的一些初级阶段的探索和比较,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章主要是呼吁加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而实际涉及理论层面的文章则较少。但值得提出的是,1989年,该刊物开始增设比较教育专栏,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和中外教育比较方面的文章从此也迅速增多(89年仅有两篇,90年4 篇,91年猛增到11 篇),这表明中国比较教育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
1992年,该刊物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研究的档次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继续介绍外国教育动向的同时,加强了分析与比较研究,从1992 到1996年的5年中,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占文章总篇数的59%。学科建设方面的探索也有了很大提高,比较教育理论分析研究的文章增多。
从1997年到2001年,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稳定发展的阶段。从上表中可以看的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成果显著(占总篇数的57%),文章理论性强,并且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方案。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研究比较的对象从以前少数发达国家教育扩展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和我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研究的领域从学校的正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等,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而要想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是关键。在过去的改革开放的20 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还很落后,教育的资源还有待扩大,办学效率还有待提高,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和调整的力度,努力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只要教育有发展和变革,比较教育就有发展和前途。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中国的比较教育仍然要以研究国际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外国优秀教育经验为主要目标,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比较教育只重点研究了几个发达国家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思想流派,鉴于资金的短缺和语言的障碍,缺少对具体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今后我们要做的是深入到研究国家的社会之中去,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了解它的文化以深入了解其教育的实质。其次,我们还要重视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教育国际化是当前的必然趋势,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但我们研究外国的教育理论时一定不能盲目照搬,应吸取其精华部分,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将其融入我国的主文化之中,使其本土化。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为决策部门、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外国的经验。因此,作为比较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研究外国的教育,还要关心和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吸收一切于我国教育发展有益的理论为我所用。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我国国内教育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分析自己的教育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加强自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也是中国比较教育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历来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需要我们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成果来分析研究当代的教育问题,一方面研究透彻已经提出的理论,并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并加以反复论证。这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