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锦州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锦州 121000)
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断续展布于我国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经风力作用后,沙土表现出与母体不同的特点:松散,颗粒圆化,粉粒及黏粒流失,颗粒粒径基本为同一量级(0.05~0.5 mm),以其流动性、分散性为显著特点[1]。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煤炭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交通不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煤东运势在必行,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新建赤大白铁路工程、锡林郭勒至乌兰浩特铁路工程、巴彦乌拉至新邱铁路工程以及集宁至通辽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通辽至霍林河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以上工程部分铁路线路穿越风沙地区;风沙地区铁路地质选线及勘察方法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认识风沙地区工程地质性质,充分发挥风沙地基潜力,才能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运营维护成本。结合以上工程,阐述风沙地区铁路地质选线原则及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在风沙地区修建铁路,选择恰当的线路是防止铁路沙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线路宜绕避风沙危害严重地段;线路必须穿过沙漠地区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如河岸、湖岸以及盐渍土分布的地带,沙漠前沿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带,沙丘下埋伏有古河床的地带以及地下水溢出地带,大山或高地的前缘背风地带等。
(2)线路走向宜与主风向平行,不设或少设曲线,必须设置曲线时应避免采用小半径,并宜将曲线设计为路堤,外侧朝向主风方向;线路宜采用路堤,高度不宜小于1m;避免采用零断面、半堤半挖及路堑,特别是长深的路堑,必要时可采用敞开式浅路堑。
(3)涵洞宜采用大孔径。
(4)线路宜靠近水源、防护材料产地和既有天然防护林带地段,并应设计在林带背风一侧。
(5)大型车站应选择在风沙轻微地段,避开有风沙活动的隘口处,站房和住房应朝向背风方向。
(6)铁路的修筑总会改变原始地貌形态,改变风沙流结构,破坏蚀积平衡,甚至在非流沙区也产生流沙。因此,选线时线路尽可能少的改变原始地貌形态,不能出现高大的路堤和深路堑。穿越沙丘链时,选择从高度较低的垭口处通过,并可采用地堑式路基,此处风力强劲,可避免路面积沙[2]。
巴彦乌拉至新邱新建铁路工程奈曼(K130+000)至黑鱼泡子(K204+000)间线路穿越科尔沁沙地,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高、略向东南方向倾斜,高程由450 m下降到407 m。受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沿线植被稀疏,以活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为主。受主导风向影响(冬春季的WNW及W风,沙丘移动方向为ESE),沙丘一般呈西北—东南向排列,一般高3~6 m,局部可高达30余m。半固定沙丘呈斑点状散布在固定沙丘之间,多为固定沙丘上的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半固定沙丘受风力作用较强,出现了裸露的沙面。地表植物以沙蒿、雪里旺、沙柳、柠条及杂草为主,宏观覆盖率约10%~70%不等。局部线路附近为剥蚀残丘,相对高差10~25 m,最大高差达40 m。丘坡较缓,坡脚及丘间洼地多为风积沙覆盖,背风坡处风积沙可覆盖到半山腰[3]。
绕避:线路选线尽量绕避流动沙丘,应尽可能选择在沙害较轻的地带通过。线路应布设在丘间低地,靠近前方沙丘迎风坡脚处,如因丘间低地在雨季有积水而需要提高线路时,可直接布设在迎风坡腰部,线路从一个丘间低地到另一个丘间低地的沙丘间空隙穿过。
有利的风向:线路东西向穿越科尔沁沙地沙地,尽量与冬春季WNW风并行(减少线路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这种情况下,沙丘的移动方向顺着路基延伸的方向移动,可减少风沙对路基的风积沙。
加大涵洞孔径:风沙地区,冬春季植被覆盖率较低,风吹沙起,易在涵洞低洼处堆积,堵塞涵洞;该段风沙路基区涵洞孔径一般为3.0 m。
利于防沙工程的布设:线路DK130+000~DK150+000处于沙漠与胶莱河结合部,即靠近胶莱河汇水面,更临近沙漠。该地段靠近水源,有利于提高植被的成活率,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车站的布设:黑鱼泡子站位于风沙轻微地段,站房位于线路的左侧(即背风方向)。
巴彦乌拉至新邱新建铁路工程奈曼(K130+000)至黑鱼泡子(K204+000)间线路工程施工基本完毕,该段改变原始地貌形态较小,植被破坏较小。虽冬春季风较大,除个别低洼地段存在风积沙现象外,整体路基情况良好。
风沙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调绘、野外勘探及土工试验等。
(1)风沙地貌的调查
风积地貌按沙丘活动程度可分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15%以下)、半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15%~40%)、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40%以上);按沙丘的成因形态可划分为横向沙丘和纵向沙丘,横向沙丘分为新月形沙丘,以及沙丘链、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纵向沙丘分为新月形沙垄和复合型沙垄[4]。风积地貌调查主要内容有:沙丘的相对高度,包括最大高度、最小高度和平均高度;沙丘的间距,包括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和平均间距;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长度、坡度和走向;沙丘的排列方向;沙丘个部位表层结皮情况及干沙层厚度;对于草灌沙堆,应调查其植被种类和高度。
风蚀地貌可划分为风蚀洼地、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蚀地貌调查主要内容有:风蚀洼地的长度、宽度、深度测量;风蚀沙地的轮廓、排列方向以及底部组成物质的测量和描述;风蚀残丘的高度、宽度以及相互间的间距测量;风蚀残丘的组成物质,形态特征和排列方向的测量和描述。
沙漠化土地地貌调查主要内容有:地表组成物质的特征,包括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和胶结物等;沙漠化发展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植被破坏后,发展成流动沙丘的过程[5,6]。
(2)风沙区植被条件调查
沙丘生长植被后,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可以大大削减近地表的风速,减少沙粒的搬运量。风沙区植被条件调查主要内容有:查明植物的种类、状况、分布特点、演替过程及固沙作用,对主要植物群落,要选用标准地作为样方调查,将植物的名称、株高、覆盖率、根系等特征进行记录。了解工程区内的植被种类,可为以后植物防沙选择固沙植物。
(3)水文地质条件
沙漠地区缺乏地表水,地下水是沙漠地区唯一水源,合理利用风沙地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是工程建设、植被生长、生产生活的前提。因此,沙漠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必须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其季节性变化幅度,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及土层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4)当地材料调查
铁路工程建设离不开天然建筑材料,且用量多,用量大,应尽量就地取材。沙漠下伏地层多属河湖相冲积—洪积物,可以找到黏土、中粗砂、砾石等建材;沙漠下伏基岩,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表层有一层残积的碎石层,在丘间低地出露地表,可供开采。风沙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建筑材料的开采势必导致生态环境
的恶化,应从环境地质角度,科学合理地利用天然建筑材料,使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在检测地面下一定深度风沙土的物理指标时,可采用护筒挡沙的方法,把护筒插入沙地,掏去筒内沙土,到一定深度再取样。用护筒方法只能采取2 m以内深度的沙样,更深的可用钻孔方法,所取沙样可做粒度分析,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风沙土湿润时有微弱的黏聚力,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浸湿风沙土的方法来取样。
现场试验主要是确定沙土地基的承载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载荷试验法、动力触探法、旁压试验法、静力触探法和标准贯入法。不同方法适用性和精度是不同的。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建议沙漠地区采用准贯入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仪器,操作简单快捷,在野外较实用。尤其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更适用于颗粒细小、相对均匀的风沙土地基,方便直接测试出风沙路基表层砂类土的承载力,为路基设计准确的地质参数。
风沙土极为松散,一般不能取得原状样,某些必须用原状样检测的物理量,如密度和含水量,可在现场直接测试。扰动土样可用作风沙土样的分类定名、颗粒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分析、沙土的含盐分情况及盐分对水泥和钢材的腐蚀性等分析[7]。风沙土的自然休止角可在室内测定,也可通过在现场调查沙丘落沙坡坡角的方法来确定,现场确定的自然休止角更适宜于铁路路堑边坡设计。
风沙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性决定了地质选线的重要性,通过详实野外地质调绘,正确认识风沙区地貌形态、植被情况;选用科学的勘探手段,合理布置勘探孔,准确的试验数据,揭示风沙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为线路的选线、风沙区防护提供详实可靠地地质参数以及工程措施意见。通过对锡乌线、集通线、通霍线、巴新线、郭白线、大郑线等工程设计回访,线路穿越风沙区,路基、路堑边坡稳定,除极个别地段存在沙害外,线路整体运行良好。科学的地质选线、合理的勘察方法提高了工程施工进度,减少了工程造价,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使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1]高大钊.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32-346
[2]TB10027—2001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S]
[3]张立强.巴彦乌拉至新邱新建地方铁路工程地质说明书[Z].天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10-11
[4]吴正.风沙地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33-138
[5]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54-355
[6]TB10053—98铁路工程地质风沙勘测规则[S]
[7]TB10012—2007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8]刘春明.铁路选线应综合考虑的主要问题[J].铁道勘察,2007(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