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重平
(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在城际铁路建设过程中,受地面环境及线路选线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以隧道方式穿越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情况。而水下隧道作为与地表水体相互影响最小的跨越方式,已经逐渐被接受,并付诸建设。国内已建的有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大连湾水下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武汉长江隧道、狮子洋铁路水下隧道等多条过江(海)水下隧道。目前,国内水下隧道较为常用的修建方法主要包括: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TBM全断面掘进机法、沉管法。
①明挖法:受隧道埋深限制较大,且需采取围堰、断流或河道临时改道,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但施工工期短,风险易于控制。
②矿山法:地质勘测困难,施工中突泥涌水风险大,安全措施要求高,需采用提前堵水措施,但矿山法隧道修建技术成熟且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
③盾构法:目前主要为泥水加压式和土压平衡式盾构,掘进设备及配套设施成本大,并且对地层地质和水文情况敏感度高,在掘进前方不良地质、严重水害和障碍物难以探明的情况下,建设风险较大。但盾构法隧道掘进速度快、施工环境好、安全风险较低,国内外已成功修建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水下隧道、狮子洋铁路隧道等一大批长大水下盾构隧道。
④沉管法:基槽开挖与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非常复杂,断面适应性好,工程造价低,施工组织灵活,防水性能好,但施工难度大,管段制作工艺要求高,施工期间对水体航运干扰大。
莞惠城际铁路作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的一部分,由穗莞深城际麻涌站接轨,终点至惠州市惠州大道客运北站。正线全长99.81 km,设计时速200 km,沿线经过区域工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受地面空间和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线路走行方案超过50%位于地下,地下段总长达52.46 km。其中松山湖隧道长38.8 km、东江隧道长13.1 km,为城市双洞单线铁路隧道,包含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区间隧道及地下明挖车站。如此大规模的城际铁路隧道,在国内尚属首次。受地下车站站位及规模的影响,区间隧道埋深较浅,一般段落埋深10~40 m。隧道沿线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发育,下穿黄沙河、西南河、东江等地表水体。
莞惠城际铁路松山湖隧道东城南—寮步站区间GDK24+185~GDK24+905矿山法段,以66°斜角下穿黄沙河(图1),河床宽60 m,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较大。隧道顶部距离黄沙河河床底最小距离约13.5 m。
河床地层由上而下分布有:砂层、全风化—弱风化泥质砂岩、弱风化花岗斑岩,其中花岗斑岩为侵入岩脉。隧道洞身位于弱风化花岗斑岩,局部位于弱风化泥质砂岩层(图2)。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局部为基岩裂隙水,渗透性弱—中等,水量较大,雨季河水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显著。隧道下穿黄沙河段拱顶覆土较薄,且局部分布有较厚砂层,地下水与河水有水力联系,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涌水、涌砂现象,进而造成河床底下沉、开裂,河水涌入隧道等灾难性后果。
图2 隧道下穿黄沙河地质纵断面
隧道为马蹄形结构,内轮廓净宽7.87 m,净高9.0 m。采用Ⅵ级浅埋复合式衬砌结构(图3),初支挂网喷混厚度30 cm,二衬厚度50 cm,初支型钢钢架间距0.5 m,边墙部位设置φ22砂浆锚杆(L=3.5 m),设计开挖工法为CD法。
图3 下穿黄沙河复合式衬砌断面
(1)洞外措施
根据隧道埋深、地表环境及地质情况,于河面搭设临时注浆加固平台,对该段下穿隧道进行洞外注浆止水加固。该段隧道线间距较小,约15.2 m,最小开挖净距约5.5 m,因此采用左、右线隧道联合加固方案:加固横断面范围,水平方向为左线隧道开挖轮廓外3.0 m至右线隧道开挖轮廓外3.0 m(图1、图4),竖向范围为拱顶以上8.0 m至W2弱风化砂岩层底面(图2、图4)。
图4 下穿黄沙河地面注浆横断面示意(单位:m)
加固地层与地表水存在水力联系,为保证地表注浆加固止水效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后退式分段注浆。注浆孔按0.8 m间距,梅花形布置,按“先隧道两边后中间”的顺序隔孔交替注浆。
(2)洞内措施
超前小导管:隧道拱部180°范围打设一排φ42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纵向间距1.0 m,环向间距0.33 m。小导管长度3.0 m,外插角度15°,并采用水灰比1∶1的普通水泥浆对工作面前方拱部以上地层进行注浆加固。
径向注浆止水:根据隧道开挖后洞内的地下水发育情况,在初期支护封闭后,采用单液浆对隧道周边围岩进行进行注浆堵水,注浆范围为隧道开挖轮廓外3.0 m,注浆管按1.5 m×1.5 m,梅花形布置。
莞惠城际铁路松山湖隧道GDK26+515~GDK26+577明挖段,自西向东大角度横穿西南河药勒段(图5)。西南河河面宽16 m,勘测期间水量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河水深约4.0 m。该段隧道大里程端与寮步站相接,为单层双跨矩形结构,隧道开挖宽度27.25 m,结构高度为13.6 m,河床底与隧道顶板顶距离为2.1 m。河底地层主要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砂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图6)。
图5 穿越西南河平面
图6 穿越西南河地质纵断面
该段隧道下穿西南河存在以下特点:
①下穿西南河后与寮步站相接,埋深受车站控制,河床覆土仅2 m。
②西南河有雨季的防洪要求,不能断流。
③常水位河道相对较窄,枯水季水量较小。
④所在场地开阔,均为农田,有河道改变的可能。
受区间工法及隧道埋深的影响,下穿西南河隧道仍采用明挖法。为保证防洪安全,需对河道进行临时改移。根据水利部门意见,受水力流向限制,临时河道仅能在河道东侧即车站站址一侧进行改移。为配合河道改移计划,并减小因河道改移占用站址对车站施工工期的影响,该段隧道采用盖挖顺筑法方案。
西南河担负着大岭山、松山湖、寮步镇等三镇区的防洪安全任务,为保证河道行洪安全,临时改移河道按原河道标准及规模设计。隧道施工前将河道临时改移至大里程一侧,临时河道宽20 m,两侧堤顶设宽3 m的防汛通道,改移的临时河道长度198 m。
盖挖顺筑法即采用围护结构和盖板形成河道下封闭空间,以围护桩、立柱桩以及_盖板作为施工期间的承载结构,在盖板施工完成后回填恢复河道,在其下方进行土体开挖及主体结构的浇筑。_
(1)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采-用1 200@1 350 mm钻孔灌注桩,桩间设置φ600 mm双管旋喷桩止水,旋喷桩深度为基坑以下2.0 m,以钢管作为内支撑。盖挖盖板厚度1.1 m,临时立柱处设置两道1.2 m×1.5 m纵梁。盖挖段隧道围护及主体结构剖面如图7所示。
图7 盖挖顺筑法横断面(单位:m)
(2)盖挖顺筑法施工
下穿段隧道盖挖长度62 m,基本施工工序为:
①河道改移完成后对盖挖围护结构顶土体进行放坡开挖,挂钢筋网喷射10 cm厚C20混凝土面层护坡,并设置间距1.2 m×1.2 m土钉。
②按一定工序施做钻孔灌注桩(围护桩和立柱桩)、桩间止水旋喷桩。基坑范围内降水开挖,施做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及纵梁,待盖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覆土恢复原河道。
③在盖板保护下对下部基坑进行开挖,随挖随-设置钢支撑,至基坑底设计高程。
④铺设防水层,回筑主体结构。主体结构封顶前,临时立柱仍发挥作用,因此在回筑主体结构顶、底板过程中需在立柱处预留孔洞,待顶板浇筑完成后凿除临时立柱,对顶、底板孔洞进行封堵。
东江隧道西湖~云山西路站区间为双洞盾构隧道,GDK99+150~GDK99+650段穿越东江(图8),两线隧道净距7.5 m,盾构管片内径7.7 m,隧道顶部与河底最小距离为17 m,采用德国进口的两台直径8.8 m的海瑞克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
图8 盾构隧道下穿东江平面
图9 盾构隧道下穿东江地质纵断
东江系珠江支流,江面宽度约500 m,江水深5~15 m,流量800 m3/s,雨季江水水位随降雨量增加而升高。下穿段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裂隙水,其中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下层基岩中,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水含水量较大并略具承压性,受大气降水和东江直接渗入补给。
下穿东江段是西湖—云山西路站区间的关键,直接影响到盾构施工的成败。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情况,盾构掘进通过东江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①盾构掘进下穿东江水体,关键是控制地层变形,防止东江河床结构开裂,造成涌水、涌砂风险事件。
②盾构隧道穿越东江段处于线路缓和曲线及圆曲线范围,盾构纠偏控制难度大,对盾构姿态控制要求高,掘进参数需精确。
③左线盾构近100 m段落通过上软下硬地层,盾构在该类地层中掘进极易造成地表较大沉降,甚至坍塌。
④江底换刀位置选择及换刀作业。
为了保证盾构机顺利穿越东江,在盾构机过东江之前,选择一开挖面自稳性较好的地段进行全面检修,包括刀具更换、盾尾密封的检修等,确保盾构机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东江,减小下穿掘进过程中停机检修的风险。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施工、控制隧道变形和河床沉降,并对盾构掘进中的各类施工参数进行动态管理。
(1)土仓土压控制
土仓土压力设定是土压平衡掘进最重要的参数,盾构掘进时土仓压力控制不好,就会导致东江水与掘进开挖面连通,易引起喷涌、大面积塌方等,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受江水潮汐及隧道埋深的影响,土仓土压力值的设定需充分考虑水头压力、水土压力。根据潮水潮差的监测情况,合理设定和适时、动态的调整土仓压力,所要建立的土压需要克服上部土体坍塌状况下的压力和周围水压。掘进前,按照地质及水文情况、隧道的埋深测算出理论土压值,以理论土压值控制土仓内的压力,随着推进时产生的地层沉降、排土状况、刀盘扭矩等情况及时修正土压值。
(2)曲线段掘进施工
盾构在曲线上掘进时,盾构轴线控制困难,需放慢掘进速度,小幅度纠偏,减小超挖,加大注浆量及加强纠偏测量工作,保证隧道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偏差在合理范围内。
盾构掘进时,应尽量将盾构机的位置控制在施工设计曲线的内侧,这样有利于盾构机姿态的控制和纠偏。
曲线段施工时,为保持设计曲线线形,要合理使用千斤顶,在掘进时尽量维持施工参数的平稳,尽量利用盾构机本身能力进行纠偏。
曲线段推进时,管片结构单侧偏压受力,容易造成管片结构变形,此时壁后充填注浆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3)同步注浆
同步注浆的作用是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与地层之间的间隙将随着盾构推进不断地被浆液填充,以保证管片脱离盾尾时有一定的约束,同时也避免在地层不稳定时地层坍塌及地层变形过大。采用普通水泥砂浆作为同步注浆材料,注浆量取环形间隙理论体积的1.3~1.5倍作为控制,注浆量还应根据江底隆陷监测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动态管理。
(4)二次注浆
盾构同步注浆结束后,因江底地层水压大,注浆材料流失,造成注浆不充分或无法实施同步注浆时,将导致管片与地层之间仍留空隙,并且盾构推力也会造成管片和地层间会相互分离,从而加剧地层后期沉降。因此,施工中适当采用1∶1配比的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二次注浆,充实管片背后空隙和提高止水能力,进一步控制地层后期沉降。
(5)碴土改良
在复杂地层盾构施工中,碴土改良是保证盾构施工安全、顺利、快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利于稳定工作面,
控制地表沉降。根据东江地质条件,在全、强、中风化含砂砾岩地层的掘进,采用分别向刀盘面和土仓内注入泡沫的方法进行碴土改良,必要时可向螺旋输送机内注入泡沫。
(6)刀具配置
盾构下穿东江段范围内地层风化程度不同,地层对刀具有较强的磨损。含砾砂岩强度不大,岩石的砾质和主体岩质之间存在较大的强度差异,在掘进过程中,刀具容易出现磕碰现象。根据该类地层的特点,刀具配置为全断面滚刀,刀具配置为:中心双刃滚刀+周边单刃滚刀+贝壳刀。同时合理使用外加剂,提高碴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减少碴土与刀具刀盘的摩擦,降低刀具的磨损。
(1)对下穿水体隧道方案的选取,应根据水体规模、工程水文地质、安全风险、工期及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对长距离穿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的城际铁路隧道,还应整体考虑区间工法及地下车站设置的影响。
(2)较一般段落相比,下穿地表水体段落必须加强前期地勘工作,有针对性的选取方案、采取措施,减小后期因地质不明而引起的施工风险。
(3)莞惠城际铁路下穿黄沙河、西南河、东江等地表水体,作为全线隧道高风险点,方案合理、措施到位,目前均已顺利通过并完成衬砌浇筑和管片拼装。
[1]侯学渊.盾构法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2]蔡森豪,等.新店溪过河隧道工程案例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8)
[3]王梦恕.水下交通隧道发展现状与技术难题—兼论“台湾海峡海底铁路隧道建设方案”[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2161-2172
[4]阳习丰.浏阳河隧道过河段设计关键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8(4)
[5]汪国锋,等.北京地铁10号线盾构下穿昆玉河关键施工技术[J].市政技术,2011(8)
[6]曹晶珍,等.过江隧道盾构法施工风险分析及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