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政治因素探究

2013-02-14 07:00许丽丽
关键词:贫农富农中农

许丽丽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在1922年党的二大上,中国共产党首次认识到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党的二大宣言强调:“中国三万万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31925年党的四大再次肯定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如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那么就不可能取得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从1925年开始,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农民运动、研究农民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关于农村阶级分析的理论。

一、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内涵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将中国的社会阶级分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成为他阶级分析理论的起点。1926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民》第一期发表了《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将中国农村分为八个阶级: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及乡村工业者、游民。八个阶级“其经济地位各不同,其生活状况各不同,因而影响于其心理即其对于革命的观念也各不同”[2]49。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农村各阶级及其革命态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阶级分析的理论。

根据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中国农村的不同阶级,但是,具体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地主有大中小之分,建议以50亩为限,50亩以上为大中地主,50亩以下则为小地主,但该建议没有被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采纳。1930年5月,经过对寻乌的实地调查,毛泽东根据收租量的多少,将地主分为大地主(收租500石以上的)、中地主(收租500石以下200石以上的)、小地主(收租200石以下的);根据生活状况的好坏,将农村人口分为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中农(够食不欠债的)、贫农(不够食欠债的);另外还有手工工人(各种工匠、船夫、专门脚夫)、游民(无业的)及雇农(长工及专门做零工的)[3]175。

1933年10月10日,为纠正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发生的偏向,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临时中央批准和公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在这两个文件中,毛泽东以土地的占有情况、劳动情况、剥削状况为标准,对怎样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以及如何区别地主与富农、富农与富裕中农等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正式形成。

针对划分阶级的实践,毛泽东强调指出:“过去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二元论(甚至是多元论)的错误,将生产关系和使用关系并列,又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列,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把问题弄得很糊涂,划错了许多人的阶级成分”[4]64。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实际情形去划分阶级,进行土改,决不可将本来不是地主富农的人们人为地划成地主富农,错误地扩大打击面,打乱革命阵线,帮助敌人,孤立自己。这是一个极端重大的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注意”[5]265。此外,“通过阶级就是决定阶级成分,是对个人决定‘生死’的时候,故要十分谨慎。一定要是查清楚了的才能提出去通过”[3]272。如果有错误的通过,要在群众大会上说明过去的错误和现在改正的理由,以取得群众的满意。

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中,阶级属于经济范畴,关于阶级的问题应从经济领域中寻找答案。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保持了一致性。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强调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出发分析阶级,而毛泽东则强调从财产状况和生活境遇上的差别来进行阶级分析。这不仅反映了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阶级问题认识上的区别,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

二、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政治动因:争取同盟者的策略

根据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农村中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等,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同,对于革命的态度也不同。贫农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乃农民中之极艰苦者,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2]149,他们是“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6]643。从数量上看,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极大的群体,所谓农民问题一大半就是他们的问题。因此,要依靠贫农,首先就要满足贫农对土地的需求,这是土地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和贫农相比,中农有一部分土地或租入土地,一般不剥削别人,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劳动或主要靠自己劳动。中农是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7]9。“中农不但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因此,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6]643“联合中农,是土地改革中最中心的策略,中农的向背,关系土地改革的成败。”[3]270因此,要反复向群众说明绝不允许侵犯中农的利益,对于侵犯中农利益的“左”倾错误必须迅速纠正。为了联合中农同时不侵犯中农的利益,毛泽东提出了“富裕中农”的观点。“富裕中农是中农的一部分。富裕中农与其他中农不同的地方,在于富裕中农对别人有轻微剥削,其他中农则一般无剥削。”[8]551这一界定有助于中农摆脱地主富农的欺骗和影响,便于富裕中农的稳定,说明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村阶级状况进行了细致和切实地分析,是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见。

在毛泽东关于农村阶级的分析中,对于地主和富农态度的不断变化更能体现其争取同盟者的政治考量。“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7]127地主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7]4,因此要“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2]283。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逐渐走向高潮,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越来越主要的矛盾,如何争取更多的同盟者?毛泽东适时调整了对地主的态度,“被没收的地主也给他们一份土地。小地主的财产不被没收。参加抗日运动的地主,给予特殊的看待”[2]55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调整“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政策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有抗日要求,因此必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地主阶级的主要态度,虽然如此,毛泽东依然坚持“废除地主阶级的私有权,并不等于连他的人也不要了。……对地主要安置好,安置不好会出乱子,我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9]24。“地主有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之分,还有反动的和开明的之分,我们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9]24如果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地主的成分可以改变。“地主富农在老解放区减租减息时期改变生活方式,地主转入劳动满五年以上,富农降为中贫农满三年以上者,如果表现良好,即可依其现在状况改变成分。”[10]1270-1271这种政策上的灵活性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六大认为中国的富农经济带有资本主义成分,富农属于农村的资产阶级,因此要争取富农中立,以减少敌人的力量。然而,共产国际却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要求加紧进行反对富农的斗争。在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批评之后,反富农开始成为土地革命中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毛泽东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结论,“不但打倒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必须这样才能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这是农村斗争的重要策略之一”[3]199。此后,“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成为对待富农的基本政策。193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复电中强调指出:“对富农策略的转变,基本同意”[2]493。12月6日,中央作出《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规定》,基本采纳了毛泽东关于富农的意见。选择此时改变对富农的政策,适应了当时急于扩大革命运动范围的需求,以及吸收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建立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以反对主要敌人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蒋介石的现实需要。如果不改变对富农的策略,必然会把富农推到反革命的阵营中,无疑会增加反革命同我们斗争的力量。不过,这时对待富农策略的转变仅限于经济上,政治上“富农仍无权参加红军及一切武装部队,并无选举权”[2]496-497,“农村中的党应善于领导与监督富农,严防为富农所领导”[2]493。毛泽东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11]359,因而,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地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保障富农的基本权利,对富农的封建剥削部分,实行减租减息。在毛泽东看来,对富农的这种政策,是破坏敌人统一战线的最好办法。

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宗明义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7]1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再次指出:“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7]113-114。因此,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中彰显的首先是其政治动因,通过阶级分析,明确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尽可能地争取政治同盟者以便完成中国革命。

三、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政治影响:对农民的重塑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阶级划分是土地改革的关键步骤,也是土地改革的重要手段。经过阶级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成为农村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农、贫农和雇农属于基本群众的范畴,地主和富农则不完全属于这一范畴,由此,农村中原有的社会关系被重新组合为“敌、我、友”界限分明的阵营。在明确敌我界限,重组农村社会结构的同时,阶级划分荡涤了“宿命论”“良心论”一直以来对农民的思想束缚,激发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和对地主的仇恨情绪,形成了阶级的意识。原绥远省土地改革中,经过诉苦、阶级划分,蒙汉农民普遍认识到天下农民是一家、农民兄弟都是亲人、亲戚亲不如阶级亲。在农民的心目中,划分阶级是一个与占有土地有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在土地分配中的得失。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中,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他们土地改革以前每年给地主缴纳的高达3 000万吨以上的地租,占农业总人口60%~70%的农民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划分阶级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几千年以来,中国的普通民众一直站在政治活动范围之外,充当政治的“观众”,他们向往寡欲无为,少事、息事,无论对内对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为他们的一般心理。此外,诸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这些被历代帝王禁止结社结党的思想构成了传统中国无党的政治文化。无为的政治心理和无党的政治文化致使清末以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成了水上无根的浮萍”,但却没有成功抵挡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中农民的参与和土地改革后农民对中国共产党表达的感激便是极好的证明。以原绥远省为例,丰镇张字村土改后,每家都购买毛主席像贴在正房中央;开庆祝大会时,群众首先向毛主席致敬,并自动高呼“毛主席万岁”。总之,经过阶级划分,建构了农民的阶级意识,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农民政治看客的身份和心理,实现了对农民的重塑。

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农民重塑的同时,收获了农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和支持。土地改革后有农民表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土地改革,也就没有我们农民的翻身。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农民的这种认可和支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依靠了贫农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十分重视阶级的原则,由贫农、雇农和中农担任领导者,不仅掌握了农村的实际权力,而且契合了中国共产党“通过阶级路线分化农村”的治理逻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真正确立。

总之,以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并取得了成功。土地改革中,划分了阶级成分,分配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实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与此同时,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同盟军以赢得中国革命,确立领导地位的政治诉求,实现了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的政治回归。毛泽东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实现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中国化”,也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贫农富农中农
北京中农金海纳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北京中农金海纳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山河颂
黑岛传治为贫农发声
苏区贫农团的权能演变及其与苏维埃关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