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纬
【摘要】贫农阶层内部的政治行为选择主要取决于现实利益追逐和道德伦理守护这两种考量,不同的行为主体皆在内心进行着二者之间的博弈。依据道德伦理守护程度和现实利益追逐力度,建构出了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分析模型。贫农阶层内部形成了土改中的“无意识贫农”、“理性贫农”、“道义贫农”、“功利贫农”四种类型。
【关键词】贫农;形势判断;行为选择
土地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关乎着每一位乡村成员的前途和命运。体察乡村民众的思想、情感、行为,对于深入理解政治权力如何获得民众的内在认同,国家政权如何实现对乡村的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口述史调查发现,在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存在较大的政治行为选择差异,并致力于建构出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分析模型,进一步作出透彻分析。
一、提取变量:模型建构的基础
(一)形势判断下的道德伦理守护
土改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它以强力再分配的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重构,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被无偿分配给贫雇农,贫雇农受益。这个过程不可忽视的有两个步骤,一则是将原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无偿分配给贫雇农,另则是贫雇农接受分配给的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在此我们讨论其中的第二个步骤。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或敢于接受无偿分配的土地、财产,而是自我进行形势判断后行为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担心政权能否稳定,八路军、共产党、工作队这些前来帮助自己“翻身”的人是否能够给自己以后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囿于传统道德观念,在是否选择与同居一村的乡里乡亲——地主两极“对立”时犹豫不决。
(二)理性计算下的现实利益追逐
许多农民将土改称为“群众性运动”即“群运”。土改是引导农民展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运动。它以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目标,驱动农民获利,燃起农民斗地主的勇气,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改革的积极性,进而使其成为运动的基本动力。
群众运动最初总是由少数政治精英和积极分子发动的,但是当斗争进入一定阶段的时候,广大农民就会在利益驱动下卷入其间,形成真正的群众性运动。农民追逐私利的性格,在运动种体现的极为生动。随着物质欲望和平均思想被激发,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斗地主的运动之中。
二、模型建构: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分析模型
如上所述,笔者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形势判断下的道德伦理守护与理性计算下的现实利益追逐。这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实际上是道德伦理守护和现实利益追逐的结果。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模型表示出来。黄宗智先生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对于小农经济的基本性质做出两种界定,即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其中前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后者以避免风险和安全第一为主导动机。在此,笔者沿用黄宗智先生的理论形容土改时期贫农阶层内部的不同行为模式。如表所示:
在表中所显示的“低-低”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低,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弱,形成了土改中的“无意识贫农”。如受访者LHL:“那时候我做妇女主任,我看着他们游街,人家干部让干啥就干啥。”这类贫农受制于乡里乡亲伦理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价值观念,从内心抗拒着土改带来的阶级观念和变革思想,从而表现出政治上的无意识,即形成“无意识贫农”。在“低-高”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低,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强,形成了土改中的“理性贫农”。如受访者TJM:“我是民兵队长,说‘棒他,一伙人就去棒他。”这类贫农已被动员起来,随着外力介入,在这类贫农心中,乡里亲邻的情面被打消,传统乡村社会较温和的人情规则被现实的利益所取代,即形成“理性贫农”。在“高-低”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高,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弱,形成了土改中的“道义贫农”。如受访者YGX:“我们那个房东还挺好,用人家的碾子磨面他都不收我们的钱。后来斗地主的时候,我们都不让斗人家。”当内心出现利益追逐和伦理守护的博弈时,道义的一面压倒了理性的一面,农民仍会道德观念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即形成“道义贫农”。
在“高-高”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高,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强,形成了土改中的“功利贫农”。如受访者WJX:“那时候我还参加过斗地主呢!那时候到了地主家,我们看到地主的药酒也给他拿出来。那时候斗地主的这些人,有时候好,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这类贫农最为复杂,一方面接受政府的土改政策并听命于政府领导,基于获取自身利益考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土改之中,且往往充当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或干部。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考量人情世故,兼顾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即形成“功利贫农”。
参考文献
[1]杜润生.杜潤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