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喜欢在学习活动中发出各种“声音”,并期望得到我们的回应。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感受,发现他们背后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效帮助他们理清负面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小雨是班上唯一不能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初,我常常批评他,一直希望我的严厉能对他有所促进。可事实并非如此,我开始寻找另一种教育方式。每次做作业,我都来到他身旁,不停地提醒他、催促他,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他慢慢地写,不停地东张西望,完全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于是我告诉他,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如果课堂完成不了,即使到了放学,也一定要将作业补上。可是到了放学,他的作业依然完成不了,我只好将他留下来,告诉他,老师说到做到,一定要让他将落下的作业补上。小雨有些急了。这一次,我没有再催促他,他也飞快地将作业完成了。看着他满脸的忧伤,我告诉他: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如果还是完成不了,就得像今天这样。
第二天,布置好作业,我就注意到他,他依然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来到他身边,我告诫他,还记得昨天的教训吗?今天最好不要像昨天那样。
他埋头做了一会儿,又开始到处张望。我说:“你看,全班同学,谁像你这样?你看他们多认真,为什么你就不向他们学习呢?”
小雨看了看周围的同学,又不紧不慢地写起来。尽量耐着性子,我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我说:老师建议你最好快一点儿,老师也不希望放学后将你一人留下来,但是你真要这样的话,老师也没办法。看他听不进去,我就开始跟他讲道理,帮他分析了作业的重要性,我说,即使这都算不了什么,但是长此以往,养成坏习惯可不得了……
该说的话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等同学们将作业收上来,仍然只差小雨一人。我又气又急,心情无以言表。放学了,我只好继续将他留下来,再次看着他将落下的作业补上。有了前车之鉴,说不定明天就有所改观呢?
可是到了第三天,他做起作业来还是老样子。我感到无奈,将他领到办公室,我打算和他好好谈一谈。我深知,批评的话,还有那些常常跟他说过的话儿不必再提起,因为这些话对小雨而言,是不起丝毫作用的。请他坐下,我打算换一种方式,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说说心里话。
“我知道,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什么或是不喜欢什么,你不喜欢做作业,一定是有原因的,能说说吗?”我微笑着对他说。
我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他疑惑地望着我。一会儿,他慢慢地说:我就是不想做。我看着他,等着他说下去。
“我的字写不好,同学们都笑我。可是,要把字写漂亮,就得慢慢地写。可是,你又不停地在一旁催我,还批评我”,小雨轻轻地说。
“老师的做法让你感到气愤,你觉得老师不理解你,你心里一定感到很委屈,所以你就索性不想做了,是吗?”
小雨轻轻点头。的确,就书写而言,小雨的作业是进步多了。可是我忽视了这点,只着眼于他的作业能不能按时完成。想到这里,我说:“是啊,如果老师还是一名小学生的话,遇到和你相似的情况,肯定和你一样。是老师做得不好,那这样吧,以后老师不批评你,你把字写漂亮,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当然能做完就最好了。行吗?”
小雨使劲点点头。回到教室,小雨继续完成作业,他表现出从来都没有过的认真。下课了,小雨的作业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放学时,小雨兴冲冲地将作业交到我手中。看着他破天荒完成的一次作业,看着那工整的字迹,我满意地笑了。
走出教室,我在想,其实我一直都在对小雨进行说服教育,为何直到今天才取得成效?
对比前后不同,我终于发现,以前我的表达常常用威逼、拒绝、过分同情等态度来否定他,这让他认为我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所以他困惑、愤怒,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只有今天,在我们的交谈中主动接纳了他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触及到他的内心,道出了他的真实感受,帮助他理清情绪,与他产生了共情,我的话也才能入耳入心,才能帮他解决实际问题。
想到这里,我一次次告诫自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有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的交流卓有成效,那就是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