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化——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

2013-02-08 02:18王筱欣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协整变动社会保险

王筱欣,杨 臣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持续增长,到2011年底,中国大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支出每年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仅给人们带来福利、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来重要[1]。真正的城市化并不仅仅只是人口的城市化,它必须可以给进城的农村人口及其子女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使其享有和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城镇化也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很多学者探讨了城镇化与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建立一套机制来规避农民面临的风险,进而促进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如,Ran Tao[2]认为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频繁的土地再分配和滥用、征用土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不安全感以及临时性民工迁移,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提出了挑战。Todaro[3]和 Stark[4]认为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一套制度来鼓励,这将需要一种财政支持,以确保迁移农民渡过固有的危险过程。Au,C.C.和Henderson[5]认为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放松了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城市不再为了防止失业而阻碍人口流动,但是国家的户籍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然是城镇化的障碍。Johnson,D.G.[6]认为如果地方官员在重新分配土地时只为了落实政府政策,如粮食收购等,而在此期间还为自己寻租,那么土地重新分配可能会对当地福利产生负面影响。Wu W.和 E.Rosenbaum[7]及 Logan[8]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伴随着城乡社会的差距,中国城市农民工受到政策性歧视。Cai,F.[9]认为就基本的城市服务而言,农村移民要么被拒绝,要么以花高成本为代价。

(二)国内研究

对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城镇化与社会保障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实施也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如,王程[10]认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存在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关系。蒋占峰[11]认为,乡镇企业职工如果缺乏社会保障就会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阻力,只有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农民转移到城市里生活,推动城市化进程。杨赛男[12]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元化”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严重抑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人为,城镇化阻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原因在于城镇化带来了很大的人员流动,给社会保障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如,陈婷[13]在研究城镇化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时指出,城镇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等产生了不利影响。徐元明、刘远[14]认为在以“三集中”和“两置换”方式推动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不清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难于形成等原因,致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刘华[15]认为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使失地农民基本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城镇化与社会保障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城镇化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

1.城镇化必然对社会保障提出需求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中,他们大都在城市生活。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等功能逐渐丧失或者减弱;而在城市,这些迁移居民大都面临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风险[16]。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而且还会产生社会危机,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城镇化进程必须伴随社会保障的发展。

2.城镇化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城镇化的发展将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化集中,进而推进经济的巨大发展,为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国的经济水平将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结构。因而城镇化的推进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保障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社会保障促进城镇化顺利推进

社会保障为城镇化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很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伴随各种社会矛盾,要使这些矛盾缓和,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城市中各种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完善,农村迁移人口的利益得到保障将增加对农村迁移人口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17]。

2.社会保障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

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工作的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都是基金运作。虽然基金运作管理方式存在争论,但不管是投资购买国债等风险较低的项目,还是进入股市,无疑都是为国家建设提供投资。这些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数据来源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与生育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社会优抚与社会福利等项目组成。其中,后面三项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它与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衡量选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和基金支出两个指标。其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采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来衡量,用字母CAI表示;基金支出水平选用社会保障基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来衡量,用字母JJ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中的比值来衡量,用字母CZ表示。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从1989年始才有统计数据,本文采用1989年到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eviews6.0作为分析工具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异方差的影响,对原序列对数处理后进行差分,分别记为 DLNCAI、DLNCZ、DLNJJ。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在实证分析时须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多,本文采用最常用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临界值1%,所以,经过取对数和差分后的时间序列都变成了平稳的序列。

(三)滞后阶数确定

对于VAR模型除了要检验平稳性外,还要确定滞后期。本文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期,此时的阶数为最优阶数。笔者经过反复检验,最后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表2)。

(四)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为了探索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此处探讨的协整关系变量为未差分的变量即 LNCAI、LNCZ、LNJJ,而不是接下来要讨论的差分变量。通过VAR无约束模型对协整关系的最大滞后阶数确定为2,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临界水平下,迹检验统计量(65.355 71〉 29.797 07)表明应拒绝没有协整关系(r=0)的原假设,表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迹检验统计量拒绝r≤1的假设,而接受r≤2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同理对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分析也表明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因而,城镇化水平、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2 滞后阶数确定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在一般情况下,应对不同滞后期进行检验,以模型中随机干扰项不存在序列相关的滞后期较为可靠,笔者经反复检验,最终确定滞后期为5,其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1.从拒绝原假设的情况可知

由表4可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变动量(DLNCAI)与城镇化水平变动量(DLNCZ)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量(DLNJJ)与城镇化水平变动量(DLNCZ)也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2.从接受原假设的情况可知

表4 中,0.473 2、0.594 7 均大于 10%,表明接受原假设,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量(DLNJJ)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变动量(DLNCAI)相互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不存在,这符合理论分析,社会保险基金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只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六)模型稳定性检验

模型稳定性检验,是脉冲分析及方差分解的必要条件[18],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知,点全都在AR根图形以内,因此VAR模型是稳定的。

(七)脉冲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变量间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方向[19]。在图2~4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分别表示冲击对城镇化水平变动量、财政社会保障水平变动量及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量的影响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则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1 AR稳定性检验

图2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变化对城镇化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1.城镇化水平变动量受到的冲击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变动量和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量对城镇化水平变动量的影响一个为正冲击、一个为负冲击,从侧面反映了二者对城镇化呈现出相反的冲击,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变动量的正冲击要强于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量的负冲击,据此可以判断,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具有正的冲击影响。

(2)给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变动量一个正冲击后,城镇化水平变动量在第1期受到的冲击为0,但在第2期冲击程度陡然达到最大,城镇化水平变动量明显受到影响,从第3期开始冲击逐渐下降,但冲击影响依然明显,在12期以后冲击逐渐趋于平稳,整个过程呈现出正的影响。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吻合。

(3)给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变动量一个正冲击后,城镇化水平变动量在第1期受到的冲击为0,但在第2期受到明显的负冲击,并达到冲击最小值,从第2期开始冲击逐渐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但整个过程呈现出负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务员保险制度、事业单位保险制度、城镇职工保险制度等存在差距,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没有统筹,城乡转移接续较困难,保障水平各有高低,即使基金支出水平提高未必会对农村人口具有吸引力等。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动量受到的冲击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给城镇化水平变动量一个正冲击后,在第1期便给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带来了较大的正冲击,在第2期冲击达到最大,此后冲击逐渐下降,在第9期之后逐渐趋于平缓,整个过程呈现出正的影响。说明城镇化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比较明显。

图3 城镇化水平变动量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受到的冲击分析

由图4可以看出,给城镇化水平变动量一个正冲击后,在第1期便给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水平变动量带来了最大的负冲击,从第2期开始,上升为正冲击,从第3期开始冲击效果逐渐下降,整个过程除第1期之外全为正冲击,并逐渐趋于平稳。出现这种冲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城镇化更多的是带来经济的增长,加上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较大,社会保险制度转移接续较麻烦,很多流动人口不愿意参加保险,因而城镇化给社会保险基金水平变动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冲击的情况。

图4 城镇化水平变动量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八)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结果如图5、图6、图7。

图5 各变量变化对城镇化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图6 各变量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图7 各变量变化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1.各变量变化对城镇化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由图5分析可知,城镇化变化量对自身的贡献度最大,基本维持在87%以上的水平,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贡献度约为12%,社会保险基金贡献度只有微弱的0.4%。这一方面说明了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经济因素,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较小,尤其是社会保险基金制度对城镇化的贡献很低,需加大改革力度,以促进城镇化顺利推进。

2.各变量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由图6可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变动量是其本身的最重要的因素,约占80%,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约占13.5%,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贡献度较大,城镇化约占5.7%,对其贡献也较大。

3.各变量变化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动量的贡献程度

由图7可知,从第2期以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动量也主要受自身的影响,其贡献度超过66%,城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贡献度超过32%,而社会保险基金对其贡献度较小,约为0.37%,故城镇化变动量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变动量贡献较大。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协整检验及因果检验的结论

社会保障支出同城镇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社会保障的发展有助于解释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明显带动社会保障的进步。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注重加大社会保障建设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2.脉冲分析结论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有正的影响,而社会保险基金对城镇化呈现出负的影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正冲击要大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冲击,因而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是呈现出正的影响;城镇化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呈现正的影响,而城镇化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弱。社会保险基金对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对社会保险基金所呈现的冲击现象,在笔者看来这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政策。

3.方差分解的结论

城镇化发展受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受社会保障支出的贡献程度较小,其中受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贡献程度最低。反之,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受城镇化影响明显,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也明显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出,城镇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贡献程度较明显。

总之,城镇化和社会保障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实证结果显示对城镇化带来了负的冲击。因此,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使之与城镇化相适应。

[1]杜萍,杨尚鸿.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Ran T,Zhi G X.Urbanization,rural land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7,43(7):1301-1302.

[3]Todaro M.A model of labour,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4]Stark O.The Migration of Labour[M].USA:Blackwell,1991.

[5]Au C C,Henderson J V.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M].Lond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2002.

[6]Johnson D G.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7]Wu W,Rosenbaum E.Migration and Housing:Comparing China with the USAP[M].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mimeo,2004.

[8]Logan J,Fang Y,Zhang Z.“Access to Urban Housing”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Rethinking the Rural-Urban Cleavage in Contemporary China[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2006.

[9]Cai F.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M].Beijing:CASS,2006.

[10]王程.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良性互动、相得益彰[J].国际经济合作,2009(11).

[11]蒋占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城镇化论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2):87-90.

[12]杨赛男.论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2(20).

[13]陈婷.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05(11):14-15.

[14]徐元明,刘远.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44-48.

[15]刘华.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8).

[16]王筱欣,阎立珠.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社会保障差距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0).

[17]徐孝勇.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关联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8]尹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9]李子奈,叶阿忠.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协整变动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