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中益气汤看李东垣学术思想

2013-02-02 07:20苏映雪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5期
关键词:脾胃论李东垣内伤

苏映雪

从补中益气汤看李东垣学术思想

苏映雪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学术思想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伟大医家,为易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补土派”。一生著述颇丰,尤以晚年所著《脾胃论》等书标志着其医学理论造诣已达巅峰。他所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及其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补充了《金匮要略》的不足,使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日瑧完善。

1 补中益气汤简介

补中益气汤是李氏在《脾胃论》中为内伤热中证所创立的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名医方论》曰:“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若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其病机自此可见。主治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中黄芪补脾而益肺气,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同时甘草可泻火热,有“急者缓之”之效。上3味为除温热、烦热之圣药;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上行,扭转中气下陷之势,同时可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上行,补肺气而实皮毛,使卫外得以固摄,则恶寒,自汗可去;陈皮理气和胃,散滞气,有利于诸味甘温药物的运化和发挥作用;白术苦甘温,或消除胃中之热;当归甘温,补气养血,因具活血作用,故又可调和气血。这种甘温除热是治本而除其产生阴火之源。由此可见李氏独重脾胃、强调脾气升发在治疗内伤病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如患者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纵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中无减升麻、柴胡之处。有文献报告补中益气汤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药理实验表明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升麻、柴胡时则不表现作用。由此可见东垣思想之一斑。

2 补中益气汤的服药宜忌

2.1 《脾胃论》虽有论述,但过于简练,使人难以尽洞东垣之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补脾胃泻阳火升阳汤,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火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诸果,恐阳气不能升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大凡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临床上,按此宜忌服补中益气汤每获良效,故补中益气汤之宜忌应以此为标准。

2.2 李氏认为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及强烈的精神刺激,是导致脾胃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故脾胃一病,则百病生焉。《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及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既为精气升降运动枢纽及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之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崩漏、阴挺、胎动不安、产后癃闭、胃下垂、脱肛、淋证、眩晕、头痛、静脉曲张等。若临床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均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而不问其症状若何。如气虚感冒及内伤发热也均在此例。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家之一,他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为内科所制,但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尤以妇科用之较广,因妇女以血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损,则肝失所藏,脾失所统,冲任不固,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发生各种疾患。根据作者之经验,只要临床辨证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即可应用此方化裁,且每获良效。

402560重庆市铜梁卫生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脾胃论李东垣内伤
内伤内服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憋出内伤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