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斌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60例临床分析
张立斌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病例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选取本院结核内科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 同时选取单纯肺结核患者60例为对照组,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肺部病灶、空洞吸收、血糖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空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研究组的痰菌阴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的病灶吸收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痰菌转阴率和空洞吸收率较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 两者互为影响, 高血糖状态是影响肺结核病灶好转的重要原因, 积极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关键。
糖尿病;肺结核
糖尿病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人群中的肺结核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肺部病变伴有渗出、干酪坏死和空洞的形成, 若治疗不当, 可使病情恶化[1]。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有60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结核内科住院诊断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60名为研究组,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8~75岁, 平均52.1岁;选取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60例为对照组,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7~76岁, 平均53.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糖尿病和肺结核的情况 分别统计两组病例治疗前的痰涂片结果、胸片和/或胸部CT上有无空洞、空洞病变严重程度, 定期复查痰菌(治疗2个月末、6个月末), 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复查空腹血糖及肝肾功能, 每月复查胸片或胸部CT;糖尿病组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情况和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1.3 治疗方案 肺结核诊断根据2004年我国实施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两组患者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 强化治疗2个月。2个月末痰菌阳性者再延长1个月的强化治疗,巩固治疗用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 总疗程12~15个月。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颁布的中国糖尿病学会采用的新的诊断标准。研究组患者均予严格糖尿病饮食, 其中轻症病例应用口服降糖药物, 中到重症患者加用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在4.4~6.1 mmol/L, 餐后血糖在4.4~8.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为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0%为血糖控制不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的痰菌阴转率为4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痰菌阴转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6.4%, 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在分别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病灶吸收23.3%, 对照组病灶吸收48.0%;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病灶吸收67.7%, 对照组病灶吸收88.3%。研究组的病灶吸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糖控制好的组病灶吸收为79.2%、空洞闭合为52.1%、痰菌阴转为58.3%;血糖控制差的组病灶吸收为16.7%、空洞闭合为25.0%、痰菌阴转为16.7%, 由结果可以看出血糖控制好的组各方面均高于血糖控制差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表明, 研究组空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血液和组织内含糖量高, 丙酮酸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积聚, 而且维生素A缺乏, 加之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抗体及受体缺损,更容易感染结核菌。同样肺结核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加重糖尿病。与本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作者研究认为, 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研究组的痰菌阴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的病灶吸收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痰菌转阴率和空洞吸收率较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面, 两病同治比单纯治疗肺结核难度大。本研究发现血糖控制程度对肺结核疗效有明显差异,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肺结核疗效均要高于血糖控制差的患者。高血糖状态是影响肺结核病灶好转的重要原因, 积极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关键。
[1] 李长启, 王素凤, 李坤成.X 线平片和 CT 扫描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 2009, 24(9):1012-1016.
261041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