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建 李仁淑 金文哲 张平 金明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老年人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瘙痒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目前已有不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临床研究, 如背根节脉冲射频、射频热凝、神经根阻滞等, 但对带状疱疹后瘙痒的研究报道极少,仅局限在药物和神经阻滞的治疗。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T4~9分布区的带状疱疹后瘙痒患者11例, 采用DSA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11例带状疱疹后瘙痒患者。男4例,女7例, 平均年龄(61.8±10.1)岁;病程3~9个月;病变累及范围:T4~90脊神经分布区;伴轻度疼痛过敏;所有患者疼痛评分(VAS)均≤3.0分, 经口服普瑞巴林、西咪替丁和阿米替林等药物治疗1个月效果欠佳, 且无局部感染、凝血障碍、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等脉冲射频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瘙痒部位对相应支配区的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取患者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 在DSA引导下, 用长10 cm射频套管针穿刺至相应节段胸椎间孔后缘、椎弓根外缘处。回抽无血无液后, 注入0.3~0.5 ml泛影葡胺可沿神经根向椎间孔和硬膜外腔侧间隙扩散影, 以初步确认位置准确。连接电极进行电刺激测试, 如以50 Hz、0.5 V以下电压刺激出现相应节段感觉神经受刺激征象, 而以2 Hz、2倍以上电压刺激无肋间肌肉抽动时说明针尖位置最靠近背根节。局部注射生理盐水2.5 ml, 开启射频控温热凝仪(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R-2000B)的脉冲射频模式, 予2 Hz、45 V、42 ℃、240 s参数行背根节脉冲射频。
根据术后1周瘙痒改善程度将疗效分为显效(瘙痒改善度≥70%), 有效(瘙痒改善度≥30%), 无效(瘙痒改善度<30%)。有2例瘙痒消失, 5例瘙痒改善度≥70%, 1例患者瘙痒改善度≥30%, 1例瘙痒改善度<30%。所有患者睡眠质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虽然带状疱疹后瘙痒较疼痛少见, 但也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其发生部位常出现在带状疱疹的皮损区。临床治疗比较困难, 目前带状疱疹后瘙痒的治疗一般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或中药等,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瘙痒鲜有报道。Twycross等[1]根据对瘙痒中枢和外周发生机制的研究, 将瘙痒分为4类:①致痒因子感受性瘙痒。②神经性瘙痒。③神经源性瘙痒。④心源性瘙痒。带状疱疹后瘙痒属于神经源性瘙痒, 对服用药物的疗效较差, 可能是因为疱疹病毒损伤感觉神经末梢, 引起该区域皮肤的感觉异常所致。有资料显示:瘙痒与疼痛的感受和传导是同一途径, 由于抓挠瘙痒处可使瘙痒缓解却产生痛觉, 瘙痒可能是产生痛觉的阈下刺激。
脉冲射频术通过使用脉冲电流作用于针尖垂直前方的神经, 在神经组织周围形成高电压场, 神经暴露在脉冲射频电流环境中, 间接激活了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 改变了神经髓鞘细胞的功能, 通过对神经纤维传导电生理产生抑制而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2], 由于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特点, 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慢性疼痛疾病、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法, 其疗效也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同。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背根节是脊神经前、后根汇聚成神经干之前的后根上的神经节, 是痛觉传导的初级假单极神经元。有研究表明:背根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的重塑以及有关胶质细胞功能的变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背根节已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研究的重要靶区[3,4]。
本研究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后1周瘙痒程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对于带状疱疹后瘙痒的患者, 如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时, 可考虑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有可能成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新方法, 由于本研究病例数有限、随访时间较短, 还需要大量样本、随机、对照及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1]Twycross R, Greaves MW, Handwerker H, et al.Itch: scratching more than the surface .QJM , 2003, 96(1):7-26.
[2]Higuchi Y, Nashold BS Jr, Sluijter M, et al .Exposure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in rats to pulsed radiofrequency currents activates dorsal horn lamina I and II neurons.Neurosurgery, 2002,50(4):850-856.
[3]Vranken JH.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Cent Nerv Syst Agents Med Chem, 2009, 9(1):71-78.
[4]Malik K, Benzon HT.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s to dorsal root ganglia: a literature review.Anesthesiology, 2008, 109(3):52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