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红
中药的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操作的过程。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的饮片,大都是由中药饮片厂供应的法定饮片。中药法定饮片是指《药典》收载的饮片,具有生产规模大,同种中药材炮制品种单一的特点,势必不能满足临床调配的需要;并且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中药临方炮制正适应了当下卫生部提出的医疗服务应满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三好一满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医疗机构开展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品质是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中药临方炮制发展的滞后,势必影响到中药临床疗效和特色的发挥。开展中药临方炮制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1]。中药炮制,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中药材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需要通过加工、炮制,才能符合防治疾病的需要。关于中药加工对药效的影响,古人非常重视,其加工是多样化、随机性的,以适合复杂病证治疗的需要。中药临方炮制即具有批量小、操作灵活的特点。如黄连[2];大黄等炮制方法多样。黄柏[3],古代的饮片品种有生黄柏、炒黄柏、黄柏炭、酒黄柏、蜜黄柏、盐黄柏、童便黄柏等,每种饮片都有特殊用途。由此可见,古人非常重视炮制对药性和药效的影响,药味一样,由于炮制方法不用,药效也会不同。而日常工作中,对于法定饮片范围以外且用量较少的炮制品种,常用替代品或者直接用生品,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治疗效果。辨证论治、因病施治、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个性化给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中药的临方炮制为中医治疗方案多样性和个性化给药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根据临床用药所需,加强中药临方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五十二病方》明确记载炮、炙、燔、熬、煅、细切、捣等炮制方法开始,经历代医药学家继承、发展、传承至今,形成了多种加工炮制方法以及著名的“逢石皆碎”、“逢子必捣”、“用时捣碎”等经验理论,指导了炮制加工和临床用药。一直以来,中医师在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操作,以方便患者用药,保存药性、保证煎剂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医疗卫生机构正在大力开展“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要求药学工作者力争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药调配过程中,仔细做好处方调配(包括临方炮制)、核对发药,用药交待与回答患者咨询等各个服务环节,而不应单纯追求调配速度和经济效益。以往中药需临方炮制时,常嘱患者自行按要求处理,如麻黄捣绒、地榆炒炭,白果砂仁捣碎等,使毫无用药经验的患者深感困惑,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不满与不便。这与当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相违背的,而且中药饮片在捣碎、小炒等临方炮制过程中,使用的专用工具、产生的声音和中药原、辅料散发的气味,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闻味听声便知药(店)”,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信任之感。
我们应大力开展中药炮制,使医患双方满意。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中药临方炮制和制剂的优势,搞好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状大从业队伍,深入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丰富药学服务内容,进一步发挥中药丸、散、膏、丹的作用,代煎中药饮片外还应逐步满足患者中药打粉、切片、泛丸、灌装胶囊、制作膏方等中药炮制和制剂服务需要,传承中药行业传统特色,践行“三好一满意”,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1]李原,石新华,范彦博.开展中药临方炮制对发挥中医特色的意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6):465-466.
[2]徐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4.
[3]郑虎占.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探讨.中医杂志,2008,49(1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