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真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王传真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碘油沉积检查、肝脏DSA造影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44例患者进行DSA造影检查,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少于CT扫描检查的结果(P<0.05)。12例患者由于腹腔干狭窄而无法进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经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44例患者中,32例患者由于肝癌的供血血管比较细小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12例患者由于大病灶对小病灶的遮盖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检查中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肝癌;介入治疗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完全可靠、经济直观等特点,并且患者在检查时受到的辐射较小,而且对动脉壁以及周围的结构组织可以清晰的显示。在肝癌的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可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媲美。笔者对永煤集团总医院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56例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7.77±10.85)岁;其中32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结果明显升高,12例患者的AFP<100ng/ml,8例患者的AFP为100~200 ng/ml,12例患者的AFP>200ng/ml。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碘油沉积检查、肝脏DSA造影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1.2.1肝脏DSA造影检查 肝脏DSA造影检查均使用东芝公司生产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穿刺选择Seldinger法,由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经皮穿刺,然后将5F导管缓慢送至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内,向动脉内注入25~3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 ml/s,当注射完成后2 s,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图像采集,当对患者的肝脏肿瘤的位置确定后,再使用相同导管进行对侧动脉的造影,从而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血管情况;如果患者的腹腔干发生闭塞,则选择肠系膜上动脉进行造影,或者选择膈动脉以及肾动脉造影对患者的肝脏病变进行观察等。
1.2.2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在患者DSA造影检查明确肿瘤的位置后,让患者静卧15~20 min,然后将患者转移到CT室进行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使用连接高压自动注射器,为患者注入20 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5~3.0 ml/s,并于患者注射开始后第5~6秒,对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检查在一次屏气内完成,从患者的肝顶部向足侧进行全肝扫描,CT扫描时,层厚选择2.0 mm,重建间隔选择2.0 mm。将所有扫描资料传至配套的工作站,然后进行三维重建,所有患者均进行SSP和MIP重建,重建时层厚选择1 mm,间隔选择1 mm,并根据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进行栓塞治疗。
1.2.3碘油沉积检查 油沉积检查是肝癌诊断的金标准。所有56例患者中,52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复查,CT检查碘油沉积确诊,4例患者经肝穿检查确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4例患者进行DSA造影检查,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少于CT扫描检查的结果(P<0.05)。12例患者由于腹腔干狭窄而无法进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经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44例患者中,32例患者由于肝癌的供血血管比较细小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其中14例患者由肝右动脉供血,4例患者由肝左动脉供血,2例患者由胃左动脉供血,6例患者由右膈动脉供血,4例患者由左膈动脉供血,2例患者由右肾上腺动脉供血;12例患者由于大病灶对小病灶的遮盖而造成DSA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佳。
肝癌在临床上的发生与发展比较缓慢,在肝癌的不同阶段,患者肿瘤周围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也不相同,甚至对于同一病灶,随着恶性程度变化,病灶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1]。对于患者的癌前病变病灶,随着病灶的恶性程度不断的增加,患者的门静脉以及肝动脉的血供情况处于正常,或者发生减少,患者病灶的动脉血供仅有轻度增加,或者不发生增加。在此时,对患者进行CT动脉期扫描,患者的病灶表现为等密度改变、略高密度改变或者高密度改变。当患者发展至中低分化的肝癌时,患者的病灶处的血供则以肿瘤性动脉为主,此时进行CT检查,可以显示出典型的肿瘤样改变,在动脉期,可以显示出明显的高密度强化[2]。随着患者的肿瘤不断生长,肿瘤的血液需求也不断的增加,患者病灶处逐步形成肿瘤血管,并发展成为典型的肿瘤血管,此时,使用DSA造影检查,具有较高检出率。16排螺旋CT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后期三维图像的重建,可以清晰的显示出肝癌患者的肿瘤情况以及肿瘤周围的血管情况,从而为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3]。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检查中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1] 曹永胜,顾缙,周康荣.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2):96-100.
[2] 刘鹏飞,杨秀华,加村毅.微小肝细胞结节性病变CTHA及CTAP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5,20(4):312-315.
[3] 张军华,高原智,王华明,等.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肝脏,2010,15(2):117-118.
476600 永煤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