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丕桥 张迎欣
心血管神经症是心脏科医师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长期反复发作者可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我院循环科近3年来共收治最后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患者45例,现将诊治体会作以分析。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22~65岁,平均48岁。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1例,糖尿病者17例,二种疾病均有者7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患者临床症状较多,其中心脏症状主要有胸痛,多为心前区,心悸、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心脏外症状有失眠、多梦、焦虑、心烦、头晕、耳鸣等。心电图正常或伴有轻度ST-T改变。其中13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32例经过256排冠脉CT检查除外冠心病(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40%)。并除外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疾病。
1.3 治疗 临床上除外冠心病后,首先给患者以心理治疗。如症状较明显患者针对情况给β-受体阻滞剂及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曾用药物有多虑平、地西泮、圣.约翰草、黛力新等。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给以相应积极治疗。
22例患者经心理治疗症状缓解,20例患者辅以药物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但3例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并多次住院,效果不明显,经精神科会诊建议往精神病院专科治疗。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以胸痛等心脏症状为主诉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加,其中症状严重者已明显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有研究[1]发现半数以上的焦虑或抑郁患者首先就诊于心内科。因影像学技术发展,心内科已有条件为此类患者排除冠心病。在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 ~40%。[2]但在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中,仍有许多患者不接受“心血管神经症”诊断,拒绝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辗转在各大医院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甚至引起患者对诊疗结果的不满和医患关系紧张。
诊断技术的发展,为心血管神经症心理治疗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诊断结果后,经心理治疗,临床症状均可得到明显缓解。心理干预是指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心理施加影响,使患者发生指向预定目标变化,是心理治疗的基础。经过应用恰当的医学知识和心理治疗,尽可能帮助患者获取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应对,鼓励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部分患者需辅以β-受体阻滞剂及抗焦虑、抗精神抑郁治疗,根据我院经验,地西泮可使大多数患者有治疗效果,严重病例可使用黛力新等药物。即使经过上述治疗,仍有少数患者反复住院诊治,造成医疗浪费。这就需要心内科医师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加强与心理科医师沟通,在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识别患者的心理障碍,在心理科医师指导下给于相应对症治疗,可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对于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诊断上关键在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困难的患者可联合精神科医师共同治疗。这样才能避免误诊,因症施治。
[1]孙菊水译.内科疾病中焦虑的流行学及药物治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6):174.
[2]胡大一,丁荣晶.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