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娟 雷华均
【摘要】面对当前国内影子银行影响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难度。本文概述了影子银行的由来,介绍了影子银行的主要组织和金融工具,全面把握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治理措施,以期对我国的金融生态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关键词】影子银行,治理策略,金融生态
一、引言
广发证券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阳光下的影子——中国影子银行分析》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应当在30万亿元左右。同时,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潜在信用危险。面对当前国内影子银行影响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难度。本文概述了影子银行的由来,探究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全面把握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治理措施,以期对我国的金融生态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二、影子银行概述
影子银行(Shadow Banks,或称虚拟银行)是2007年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招待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是指那些处在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正规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定义上,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发展,驱动因素是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等方面综合利益使然使之得以出现。
影子银行不同于其它金融机构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一)监管薄弱
由于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类的机构,政府对其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这使得影子银行的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杠杆比率高
因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影子银行不需要超额准备金,资本的运作杠杆率高,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提高。同时,影子银行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以资金为经营和交易对象,实质上也具有信贷创造或信贷鼓胀的效应。
(三)交易模式不公开
影子银行的交易大多采用场外批发的形式。产品设计复杂,金融衍生品大都在柜台交易,很少有公开、可以披露的信息。
三、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原因
(一)影子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
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金融创新与分工细作,就产生了影子银行,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如投资部、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部门。这些非银行机构接近商业银行的客户、项目资源,成为了隐形的影子银行。相关部门报备的专业性公司。如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这类机构就是相关部门依据分工原则,为支持特定的群体,运用行政手段协调部分资源来服务这些特定对象,以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的功能机构。
2.民间组织
温州金融改革,让地下金融有了正规的发展方向。民间金融活动包括正常的民间个人与企业间的融资和地下融资。
(二)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
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影子银行主要是在金融衍生品、证券化的基础上形成机构。而国内,金融整个体系发展滞后,因此主要的金融工具其实就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快速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发展银行产品的同时,还多关注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1.中小企业的需求。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高度关注。相关部门也做出了积极的举措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还是没能改善现有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因此中小企业只得另辟蹊径,随之这些影子银行也相应的产生了。
2.社会闲散资金多。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推形,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当前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实际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具有剩余资金的投资者为了保值、增值,因此许多金融机构推出各种形式的业务,客户也乐于通过影子银行获得收益,这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策略
(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完善影子银行的合法性
影子银行的创新工具及隐秘的融资渠道,让资金流动量增加,这使金融宏观调控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明确商业银行各业务的细则,防止钻空子,产生更多的风险。
(二)明确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投 资者 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也是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 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因些,建立信息披露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在此期间,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
(三)加强交易监管,降低杠杆率
应制定相应文件以明确杠杆率的限制,建立覆盖总杠杆率、表内杠杆率和表外杠杆率的上限管理机制。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考虑建立集中的中央清算系统,使所有交易进行净额结算。
(四)加强舆论监督
监管可以来自于政府部门,还可以来自于市场及第三方。允许传媒与社会中介进行舆论监督,实施定期审计与信息强制披露,保证社会大众了解影子银行的内部运行和最真实的情况,利于公众和熟悉的交易对手开展正常的业务往来。有效的市场舆论激励与约束,可以弥补政府监管欠缺,是加强监督影子银行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
[2]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 中国金融,2009(12)
[3]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J.金融会计,2011(04)
[4]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 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05)
[5]李旭、武耀华.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及监管[J].中国外资.2011(02)
[6]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 管理及研究.2011(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