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2013-02-01 08:58冯岚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精神人文

冯岚莹

【摘要】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把语文教学定性为片面的识字教学,强调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教学,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特征。本文在不否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悟美。传播美,富于启迪和感召;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富于自尊。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关乎天文以察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类的教育要与天地协调,符合人的本性。从本质上说,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重塑人的尊严,强调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教育。但是,语文界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无论是学生从语文习得中吸取新义,还是教师从学生评价的立场上看,都普遍存在着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误读。诚然,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的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最根本最具体的体现。现代语文教育根植于汉民族文化土壤上,又对祖国语言不断继承、鉴别、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语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尤其是对学生精神领域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如果脱离民族文化语境,忽视人文教育,则很难说语文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语文教学本身也潜藏着人文精神、人文价值、人文内容、人文方法等,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精粹的聚合。“教学”是对这种文化精粹的释放与传递,它面临的是所有的教育个体。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它的着眼点是人、人性,通过语文教学的手段完成人的发展与人的和谐。正如于老师强调到那样:“没有人文就没有语文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这反映了人们对唯智教育的忧虑和困惑,对传播僵死的知识的反感好厌恶。语文教学五“人”现象、无人文精神的割据应该引起注目。

从语文教学所特有的形成功能而言,其终极功能是发挥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宽泛的范畴,从其表现形式上可划分为:表现真的科学文化价值、表现美的艺术文化价值和表现善的道德文化价值等等。语文教材包容了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文化形态的文化层次,涉及到丰富的文化现象,潜藏着深刻的文化实质。语文所承担的这种文化价值现象无疑是深不可测的,它的传递与学生习得的中介便是语文教学了。语文教学中深入人文教育,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的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未来社会需要各种品格和谐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在高新技术的时代里成为优秀的劳动者,而且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理所当然地要成为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殿堂,应该认识美、体验美、培养美。它的最佳境界应该是这样:充满着激情,传播者美,富于启迪和感召;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富于自尊。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本意即是专注于“人”的世界,不同于应试教育专注于“物”的世界。学生语文素质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在于语文教育要把学生的人格世界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独立人格还独特个性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而语文的这种文化价值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学生就会立足于真理与价值的精华的基础上,具体地体现“精神性”修养。

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古人的“文以载道”,还是今人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其本质目的是说明语文教学的“人学”特征。无疑,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主体”价值得到尊重和挖掘,那么,语文学科的科学合理精,表现美的艺术创造精神,社会认识与行为的审美与博爱精神等会逐渐融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会在语文特质的探究、创新、鉴赏等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是为了不教”了。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或热情真纯,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发深思,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了某些情感,有时一个成功的文学欣赏课甚至能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回忆。小说《荷花淀》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里领略了明朗、纯净的人格美和风光美,并进而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性格的可爱与可敬。《荷塘月色》令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一种升华的美感,并且在跟随作者追求解脱却难以解脱的精神之旅中,体验一种人生的况味。项羽靠巨鹿一战开创了一代霸业,但仅仅五年,就在垓下四面楚歌当中丧失了天下,是什么力量扭转了历史?《鸿门宴》一课,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喟中认识到人格的悲剧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影响。

优秀之作的美学内涵能被展示在语文课上,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在于教师的科学意识。如果人文意识淡薄,如果唯教参是尊,如果“主体”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作品中的人类精神之美,历史沧桑之美,就会被千篇一律的结构划分,词句分析,自已串讲给肢解的所剩无几,面目全非。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基础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塑造心灵美的重要一课,引导学生用人文精神之美构建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当构建以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标。但人文精神的相对抽象性,决定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不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就无法可谈了呢?显然不是。

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基本方法是理解、领悟、体验、澄明。文化价值、人生道德、审美情感,不存在逻辑上的可证明性,则有赖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设置情景的诱导,身体力行的感悟,形成一种充满人性灵光的崇高的教学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药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教师不可能以真善美打动学生的心弦,一个对艺术没有较高鉴赏力的教师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入学生的人生体验。不调动学生的健康心性是难以与艺术作品的真善美产生共鸣的不起的学生的积极兴趣是难以与文章的文化道德情感融为一体的。

语文教学中不可轻视的人文教育。这是教学观念的实施,它不同于教学方法的实施,但它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要重新焕发生机,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精神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