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江
【摘要】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影响着现在的职业准备、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针对当前高等学校职业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职业发展
职业意识是人脑对职业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构成的重要要件,是职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
大学生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职业意识影响大学生确定什么样的职业目标,为实现职业目标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影响着职业准备;不同职业意识所表现出的对于不同职业的观点、看法、情感体验、印象及态度倾向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此外,职业意识做为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所持的主要观点,支配、调节着人们的职业活动,影响着工作的态度、开展状况及成效,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当前,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目标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职业意识早已成为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树立和强化职业意识,进而明确职业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1、目标意识模糊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会产生茫然感、不安全感,多数学生对自身的生涯没有做过细致的规划,自身定位不清晰,也没有为自己确立合理目标。面对众多选择必须由自己来做决定的局面不知所措,结果不是被动地等待,就是随波逐流。由于职业发展目标意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难以确立,面对浩若烟海的知识领域,哪些需要获取?哪些需要保存?怎样积累才能方便以后更好地使用?对此种种茫然不知。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适合学什么、做什么没有正确的认识,脑海中经常处于模糊状态,他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毫无价值的准备工作当中了,看似忙忙碌碌,结果很可能该准备的忘记了,不需要的倒是做了不少,最后是与目标南辕北辙。
2、岗位责任意识不清和质量意识淡薄
对应聘岗位职责、岗位流程和工作标准的了解是企业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不了解职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不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岗位、薪酬、培训、绩效考核等管理原则和手段,导致大学生在入职实习或试用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职业误区或职业“幼稚病”,还完全不能从“学生”意识转化为“员工”职业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市场经营的环境认识不清,对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与企业经营要求认识不清,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专业要求认识不清,对个人职业兴趣、职业目标与所从事的岗位认识不清,缺乏岗位敬业、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不了解入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绩效、机会与能力和薪资与业绩的关系等等方面。
3、创新意识不强和缺乏公平竞争意识
当代许多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首当其冲的便是创新意识不够。许多大学生存在创新意识障碍,认为以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阅历、能力在现阶段去承受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重任,似乎为时尚早。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只有等到阅历丰富、心理稳重、生态老成的时候才可以涉猎创造;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
二、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滞后,一方面直接导致角色定位转变不及时,不能确定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没有规划,既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校期间是盲目地忙碌。另一方面,职业意识不强,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的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家庭影响的因素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学校的职业指导和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1、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不够
就业指导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但多数高校都没有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这一个群体,并且基本都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环节则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一些学生反映目前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形式而已,授课老师大多为辅导员,缺乏教学经验,常常照本宣科,内容空洞,与学生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实际意义不大。
2、职业意识教育措施不力
职业意识教育缺乏全程化设计,没有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职业意识教育“零敲碎打”;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意识的训练;只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忽视了职业意识教育的基础作用,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事倍功半;只重视就业指导,忽视了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本质区别,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就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职业适应能力问题,在现实的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设计与组织实践活动时,往往没能紧密联系或充分体现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高校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接受社会职业的检验。而我国高校通行的是知识教育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职责,学生以知识蓄积为目的,衡量学生成才的尺度以掌握知识多寡为中心。在这种教育观之下,学生适应性不强,职业意识模糊,缺乏创新精神,求稳惧变,循规蹈矩,就业面窄,职业生涯曲折。高校应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切实把人才培养工作转到“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轨道上,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加强职业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充分认识职业意识教育的全程性、连续性、系统性、职业性,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2、创新职业指导工作,推动职业意识教育全程化、规范化、系统化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产生动机,动机产生需要。所以,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成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点,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职业意识的形成不可能是简单的一蹴而就,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职业意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养成教育,必须把其作为一项内容、形式、过程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在各学年中全面推进。职业指导工作要改变原来的模式,要大力实施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理念和逻辑主线职业指导教育内容体系,贯彻职业规划的理念,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的全程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建设,对学生做全景式、个性化、前瞻性的职业指导,强化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学以致用的职业意识的引导,贴近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和满意率。第一学年应以职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和职业意识、了解自我,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第二、三学年则重点通过职业实践方式推动职业角色转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最后一学年则突出择业、就业指导,强化职业意识,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并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
3、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职业意识教育相结合。职业意识决定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决定职业道德,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追求、充满信心的人,才能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才会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意识训练必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以职业技能培养作为职业意识教育的载体,不断地让学生身临其境,用职业行为履行职业责任,用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既能增强他们思想上对未来职业直接而又深刻的感性认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职业指导是职业意识教育的落脚点,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开展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职业指导,把对职业认识、选择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