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人文化模式的体育教育

2013-02-01 08:58张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张斌

【摘要】本文讨论的议题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人文化,首先对人文化以及体育教育的人文观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然后针对当前体育教育模式人文观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人文化;以人为本

一、对人文体育观的解读

我们先对“人文”这一概念进行剖析,对于“人文”这一观念全球都对其有自己的解读,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有有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对“人文”的理解还是都比较一致。“人文”主要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便是人性,即以人为本;其二便是如何加强对人的培养与教育,即我们所说的文化育人。

对于所谓的体育的人文观,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至今无法达成一致,但是主要的思想与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体育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体质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灵方面的教育,要做到身心相结合,做到二者并重和谐统一。当然根据奥林匹克精神,体育教育首先的作用就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体魄,提升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姿态。但是人文化的体育教育则要求体育教育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之外,还应该要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并且这二者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不能偏向任何一方,二者必须并重做到和谐的统一。

第二、基于人文观视角的体育教育应强调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这个“人”的因素进行足够的考虑与尊重。即在实践中便是尊重学生的合理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以人为本”,学生作为“人”这个因素,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结果,更是检验教育成败与否的试金石,因此作为“人”这个因素是体育教育的目的也是体育教育的落脚点。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因材施教,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个性、需求、人生观价值观等众多方面存在差异。

二、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人文观缺失的现状分析

1、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旧式的教育理念,人文观的体育教学观念缺失

众所周知现如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旧式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非常的机械化,比较注重实践,轻视理论。体育实践课因此占有绝对的课时比例,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的加强体育理论的教学会使得学生更好地参加体育实践,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使学生能迅速的掌握实践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缩短所需花费的时间。同时大学体育教育内容相对较空洞,缺乏实用性以及缺乏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理论知识的匮乏,单纯的降调实践,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和提升身体素质,这样的教育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理论的指导,将会使得实践当中事倍功半,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使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受伤,这样反而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2、教学模式落后,机械性严重,并且忽视了作为“人”的本体价值

由于受传统旧式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机械化非常严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以老师、课程和教材这三个要素为主的时代。体育当中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还是一位强调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作为体育教育的最终对象——学生。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并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服从,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体育教育最终是不成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作用,完全忽视学生的作用。这二者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可度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将会影响授课的质量。因此要注重教学的互动,必须要摆正学生与教师的立场问题,转学生被动为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这个因素的自我需求,体育的价值完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治,这彻底磨灭了“人”的自我需求。这种模式的体育教育理念把体育教学看做一种附属机制,一种完全用来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具,彻底忽视了人性的需求和人的主体性,完全弱化了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

3、陈旧的教育模式忽视了体育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作为个体,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个性、兴趣、价值观人生观方面。但是现实的体育教育模式恰恰就是如此,一刀切,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将授课模式进行统一化、模板化、规范化、标准化,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质差异,采取一刀切大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固定化、统一化、标准化,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牺牲了教育质量。

4、教学组织形式不符合要求

当前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原则上还是实行大班授课制,即一个班为一个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差异化导致兴趣点也不尽相同,大班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刀切的做法,所有的组织中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体育知识与实践活动,但是不同的个体对这些相同的体育教学的反应极大的不同,因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不合理的。水平较高和水平较的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如果让他们在一起授课同样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更关注技巧方面的训练,水平较低的可能更多地关注与基础性与娱乐性,如果不分组直接一刀切的话,会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教学组织形式也要尽量的合理化。

5、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机械化

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如此重要是因为这是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信息反馈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事后对体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来分析教学当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下次教学的改进。这个机制对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非常有益。但是纵观现如今各大高校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非常的落后,绝对化片面化,仅仅通过学生最终的成绩或者分数去评价与考核体育教学的优劣以及教学成果,这完全是一种极端化的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只是建立在单纯的几个指标之上,忽视了全面性的考察,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三、高校体育教育人文化模式的创建

1、全面推进与落实体育教育的人文化与素质化

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必须要树立人文精神人文观,要把学问、学习、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掌握良好的知识结合和科学化的思维方法以及良好的人文底蕴,从而来能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另一方主题同样也应该树立合理的发展与成长观。当今的体育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扎实的体育学理论知识做底子外,还应当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得二者能完美的协调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因此要有自己有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修生养性建立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模式要始终围绕学生

体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学生,因此要纠正这种错位的意识,认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模式,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发展体育教育。我们在实践体育教育时,应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能发挥指路人和领航者的作用。要努力启发学生,带着思辨精神,勇敢的质疑知识,勇敢的进行辩论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课堂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应对学生做到充分的尊重和关怀,并且引领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更进一步的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质,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摸索,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地进行教育的创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

体育教育的人文化应在发展体育教育的同时,让文科社会科学作支撑。二者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二者和谐统一才能促使二者互相前进与发展。人文学科是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的人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人文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的人文学科是众多学科的前提与基础,任何一个学科没有人文科学的支撑将是不完整的学科,同时也就失去了科学的基础。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人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且与其他学科的相融合将大大的促进学科焕发出新的蓬勃的生命力,并且将导致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促使学科不断的前进。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也将促使体育教学理念和研究的不断深化和亲近,使体育教学更科学,更人性化。不仅会扩大体育教学研究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更进一步导致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升级,强化认知力,有利于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的构建。

4、要建立高校体育课程的新体系

体育教育的人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要将高校体院课程针对学生情况实施多样化以及个性化。在实践当中就是课程必须要具有文化性,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体育教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开设新的体育课程,加入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收相应的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这种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必将大大的增强学生的热情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爱。

5、增强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体育教师是处在教学最前线的,因此体育教师的人文化的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育的人文化的成功与否。身处一线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以外和体育素养以及技能以外,更进一步的是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因此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培训,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还要加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

6、转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体育评价体系较为简单并且并不是很客观,仅仅从学生的分数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成果。当前的评价过程是体育教师利用单一的、统一的、标准化的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而这恰恰体现了评价与衡量的缺陷,即忽视了个体的差异,会导致不公平的产生,最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从单纯的分数评价机制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同时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