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锋
【摘要】孔子是我国成就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在当时,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感召力。本文先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概述,按照教育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孔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教育;启示分析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是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一点从世界上多个国家纷纷开设孔子学院就可以看出。在中国,孔子有着“万圣师表”的美誉,关于他的教育的思想,直到2500多年之后的今天,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越来越被时重视,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这源于孔子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哲理性。具体说来,按照当前的教育组成,可以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从教育理念来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通俗的说,其含义就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所有人都应当受到教育。其次是教育的内容。孔子提出了“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其中“文”是指文献典籍,包含诗、书、礼、乐等内容;“行”,确切的说是一种道德实践,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忠”是指正直和善良;“信”是指诚实和守信。再次,在教师要求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识是说教师和学生一样,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同时对待教育事业要有满腔的热情,不能感到厌倦。最后,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看法,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2500年前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必然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者,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对其中的精华进行吸收和创新,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1、“有教无类”一高等教育的公平理念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公平教育的理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界限,让更多的平民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教育对象的范围得到了扩大,最后的本质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簪。但是从高校教育来看,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了吗?有两个突出的现象,反应出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一个是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巨大差距。随着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两大计划的推出,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国家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明显的向重点大学倾斜,一般大学的受到的关注微乎其微。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让社会的对于大学也产生了一种等级的观念。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扎堆于名牌大学,甚至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不用,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却遭到了冷落,从而造成了一种恶心循环。另一个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在于,高中生在考大学的时候的,因为省份的差异,而造成的分数线的不同。2006年,山东青岛的三名高校毕业生,就将教育部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不论地域的差别,都有平等的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力,所有的考生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分数。这三名考生的分数,如果在北京地区,可以上重点大学,而她们在山东,却连一般的专科学校都上不了,事情的最后不了了之。我们也知道,这种状况在短时间之内难以根本解决的,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来说,应当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并且有着解决问题的行动,以此来推进高校教育平等的进程。
2、“仁”与“礼”——“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
“仁”是指美德,品德,“礼”是指礼仪制度。具体到今天的教育来看,就是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凭借自己崇高的威信、高尚的道德、真挚的情感,来对学校的人员和事务进行管理。依法治校,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遵照学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两者分别体现出的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当前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是以德治校的柔性的一面,还是依法治校的刚性的一面,都还存有不完善的地方。以德治校的缺乏表现为学校的领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不但没有达到以德治校的目的,个人的威信也有因此而下降。要知道作为一所高校的掌舵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全体师生看在眼中,有着很强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依法治校的缺乏表现为对一些规章制度在执行的上的折扣化和特殊化,致使很多的规章制度成为了一个摆设。有了个汇总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上却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和有序开展。只有将两个战略有机的结合,即实行“有情管理”,高校领导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爱护和关心师生,同时带头遵守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才能够真正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这正是孔子仁与礼相统一的教育思想给当前高校教育的有益启示之一。
3、“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不单是指学生的学而不厌,同时也是指教学的学而不厌,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好学者,曾经为了学习,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当前正处于教育大发展时期,特别是高校教育,作为最高级别的教育形式,受到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最大。这就对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的只是“吃老本”,只有通过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以适应最新形势的教学需要。同时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也能够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大发展。其次,教师被誉为是最神圣的职业,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感到自己肩上神圣的职责之所在,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学生始终充满着热情,关心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方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4、“学思结合”与“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首先是要发挥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一堂课教师讲完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当前各种的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都要求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采用讨论法、对话法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秉性和习惯都不尽相同,倘若所有的教育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势必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出产的相同产品。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以学生为对象,以活动为前提,以发展为重点,以尊重为基础,只有大学生的个性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才能保证未来人才的品质。最后是“启发诱导”。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像搬运工一样,将知识机械的传递到学生手中,这种启发和诱导,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无论是一名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诞生了孔子这样的人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同时这也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相信随着研究的持续和深入,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将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以更多的其实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