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李敏丽
(九江学院图书馆,江西 九江 332005)
九江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目前市区人口超过70 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公共图书馆藏书仅50 万册,人均图书不足1 册。而九江市区各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比较丰富,仅九江学院图书馆就有纸质图书270.1 万册,电子图书172.5 万册,每年订购的中外文纸质期刊达2 160 种,另有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30多个。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地方,2010 年5 月,九江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悄然对社会开放。笔者拟通过分析3 年来我馆对社会开放的现状,揭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紧迫性,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表1 我馆校外读者人数统计
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开放方面存在一些顾虑,比如一旦对外开放,读者数量大量增加,有可能造成某些文献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校内读者的需求。通过表1 可以看到,虽然我馆的校外读者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总数并不多。 校外读者选择的阅览证、借阅证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或者半年,也就是说每年的有效读者只有一百余人,而且绝大多数读者选择的是入馆阅览或自习,对于图书的借阅需求很少。
表2 我馆校外读者图书借阅量统计
从表2 中可以看到,我馆对社会开放3 年来,校外读者共借出图书544 本,而且种类分布很广,每类图书的借阅量都不大。 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下,校外读者不仅没有抢占校内读者的资源,而且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已实现开架管理,而上书整架工作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学生来完成。因此,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对于从事基础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并不大。
综上所述,在目前看来,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并未影响校内读者正常使用图书馆。
校外读者主要构成有:本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人员、周边社区的居民、考试生等,还有一部分是本校的教职工家属。 九江学院周围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校漂族,这些人或是留在学校里准备考研,或是在九江工作。 作为图书馆的老读者,他们已经习惯并希望能够继续使用母校的图书资源。作为图书馆的“惯性读者”,本校毕业生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图书馆管理起来更加方便,因此,图书馆更加欢迎这类校外读者。 从表3 可以看出,截至2013 年6 月1 日,我馆校外读者人数有472 人,本校毕业生的比重最大。
我馆校外读者中,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人数很少,所占比重不足三成。这与我馆对社会开放后,没有刻意宣传有一定的关系。 这也反映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心态:本身愿意向社会开放,但是对于大范围面向公众开放还存有一定的顾虑。 首先是出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担心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后,读者数量的激增、人员构成的复杂必然造成校园安全隐忧;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可能会增加图书馆的工作量,而且更容易造成图书、设备等公物的破损、丢失等。
表3 我馆校外读者构成情况
我馆面向校外读者开展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借阅服务、电子阅览、文献复制、课题服务、文献传递、信息素质培训以及其他图书馆能够提供的服务,基本囊括了我馆的所有能够开展的服务内容,校外读者享受与校内读者同等的权利。 然而三年来,校外读者除了借阅服务、电子阅览等基础服务之外,在课题服务等深层次服务项目方面基本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的宣传不够,校外读者队伍规模太小,未吸引到真正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或单位;二是现有校外读者队伍中缺乏研究型读者,基本满足于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对深层次服务项目没有需求。
如今,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国外众多知名学府的图书馆均对社会开放,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读者构成中社会人员更是高达40%,澳大利亚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对社会开放。 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出于对学校资源和校园安全的考虑,长期保持与社会隔绝的状态。近年来,国内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对于大范围面向公众开放还存有一定的顾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也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更大、渠道更多了,尤其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已经影响到人们对信息选取和使用的方式,人们开始逐渐失去对图书馆的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图书馆仍在对社会开放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那么即使将来实现对社会开放,也很可能面临公众热情不高、校外读者人群稀少、社会反响不高的尴尬境地。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有一种紧迫感,加快对社会开放的步伐,抢占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先机。
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在公民教育中自己应尽的责任,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到对附近的社区开放。 大学不是孤立的,它属于所在的社区,应该在社区实现资源共享。 这也是高校在提高公众文化素质方面的一个社会责任。 图书馆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人们交流、创造文化的地方。 这种社会教育职能不仅仅是允许借阅图书这么简单,而是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当人们走进图书馆,看到学生们的孜孜不倦,也会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 这种文化氛围正是国民素质养成的关键。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能够让更多的公众感受到这种学习的氛围,产生学习的冲动。
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借阅和上网查询资料等服务的方式受很多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高校文献资源的优势,产生的社会效益有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施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深层次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是打造信息服务特色品牌的需要,是满足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化需求的必经之路。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和人才技术优势,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购买或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对社会开展更深层次的专业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更应该抓住向社会开放这个机遇,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
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最为理想的模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对社会开放仅靠高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社会开放以后,尤其是当校外读者队伍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势必增加高校图书馆的资金压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联系协商,建立联合办馆的模式。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从这些机关单位获得部分经费资助,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资助方可以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参考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这既能更好地解决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使协作单位节省了人力物力,获得文献信息的保障,达到共建共赢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但依然存在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等问题,而且过于强化图书馆的娱乐休闲服务功能,在提升服务内容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提供更有价值的增值信息服务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高校图书馆则长期以来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园内,把广大的社会读者拒之门外,在为社会读者服务方面还是个“门外汉”。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收藏方面各有侧重,在服务和功能上也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合作,建立馆际联盟,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创办的高校,在为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方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一般是当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卢秀英.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27-29.
[2] 王新卫.公共图书馆精神与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现实意义[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5.
[3] 张静.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12(3):8-11.
[4] 杨玫.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优势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23-26.
[5] 张雪梅.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0(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