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燕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0)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建立局域网络,以中国教育科研网为依托的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正在实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卓越,主要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等。 此外,一些地方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联合建立的共享体系,也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项目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已进入共建共享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际操作中的共享问题没得到很好的处理,阻碍了共建共享的发展,权利义务不平等,导致参建单位积极性不高;统筹规划欠合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有效规划和协调,没有有效的规范和标准,导致系统间不能互相有效兼容,资源建设重复现象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包括技术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校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基于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进行的资源制作与发布。 基于XML 标准进行相关数据的跨库检索和链接,以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本文介绍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是网格技术。
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网格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经济的计算能力。 网格技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支持共享和协同使用动态的虚拟组织(VO)内的各种资源。 从图1 可以看出,网格概念的精髓首先是跨管理域的资源集合体,然后是基于这些资源的协同问题求解技术。
图1 网格系统的概念化模型
对于大型的应用项目而言,它往往需要由多个组织协同完成,这些组织通过网格计算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VO,各组织拥有的计算资源等可以被VO 中的成员共享,并且各成员可以方便地协同完成各种分布式应用和工作。 因此,资源提供者和用户有必要拥有对资源共享的高度控制权,他们清晰地定义共享资源的共享条件、共享内容、使用对象。 由这些共享规则定义的个体或机构形成了相应的VO。 各成员和资源可随时加入或退出VO,因此,成员和组织之间的合作时间,拥有的权限和资源数量、类型等都会动态变化。 这使得VO 中的实体,包括用户、成员、资源和组织等,需要保持一种高动态的关系。 网格体系结构(grid architecture)是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模型和技术,用于在VO 内建立、管理以及跨组织地共享资源,如图2 所示。 它定义了网格系统的基本组建,还定义了这些组件的目的及功能,并且指出了这些组件是怎样交互的。
图2 网格五层协议体系结构及与计算机网络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的关系
构造层控制本地的资源接口,该层定义了可以为上层提供共享的资源,包括物理资源中的计算资源、存储系统、网络资源等,也包含逻辑资源中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计算池、计算机群等。
连接层主要进行管理安全的通信,该层定义了网格中所需的核心通信协议与认证协议。 资源间的数据交换和认证、安全控制都在这一层控制实现,其中最常用的网络层协议是TCP/IP 协议。
资源层共享单一资源,该层建立在连接层的安全通信协议和认证协议之上,可以控制安全会话、资源初始化、资源运行状况监测、资源使用状况统计等需求,利用小部分资源层及连接层的协议实现了多种多样的行为(协议)共享。
乌镇,一幅科技与智慧的“风景”正在被缓缓描绘,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政府代表、企业大咖、行业专家在一场场高峰论坛上坐而论道。这次互联网大会,5G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马化腾在演讲中提到,6日晚上他与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沟通获知,中国电信在乌镇的5G试验网已经达到了每秒1.7G的下载速率,比现在的光纤速度还更快速。
汇集层负责全局资源管理和资源集合的交互,其主要任务是将资源层提交的一些关键性可控制资源汇集在一起,进行分配、调度以及代理服务、监控与诊断服务、数据复制服务、负荷控制、账户管理等操作,供应用层共享和调用。
应用层是用户自定义的网格应用程序层,该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 应用程序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直接访问相应的资源并调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
网格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都为更高层的集成提供了API 和SDK。应用开发人员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为通用发现而使用汇聚服务以及跨越资源集合使用其他更高级别的服务,或者利用已发现的资源选择直接工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用户自定义的网格应用是特殊领域和特殊供应的解决方案。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是指能够促使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持续运行继而形成的复杂的保障体系。 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体系主要包括利益平衡机制、标准规范机制、法律法规机制、运行监督与激励机制等。
(1)利益平衡机制。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多元主体的参与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应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规范馆际公约,运用物质杠杆和精神手段协调资源强馆与资源弱馆之间的利益关系,用行政手段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把利益的调节和共建共享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从而调动各馆的积极性。 利益平衡机制包括两种:一是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即以经济激励的方式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联合体与数据提供商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即尽量做到资金投入少、资源多方受益。
(2)标准规范机制。包括: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各种信息资源的真实和完整性;信息共享技术标准,如信息集成检索技术、可视化检索技术、语义检索技术、Ariel 和Prospero 文献传递软件,保证信息资源在各高校之间正常传送、浏览;信息标准化评估体系,标准化评估的体系有利于各高校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
(3)法律、法规机制。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各高校成员馆在加入共享系统后能得到法律的保障,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为了确保共享运行机制的正常发挥,应该尽快制定更详尽的法律法规为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
(4)运行监督与激励机制。 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要通过建立监督机制来明确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监督主要分行政监督与用户监督。行政监督是以政府监管的方式进行,涉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用户监督主要是引进读者监管机制,读者参与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了解读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信息资源质量。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各成员馆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为共享体系的良性循环打好基础。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在图书馆评估指标中设立明确、具体的数字资源共享指标,根据指标考核情况提供补助,激励图书馆间开展更多共享项目。
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 从最初的主体选择到建成并运行都需要进行强有效的监管。因此,要制定出关于合作组织内涉及竞争、协调、决策、激励、奖惩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机制,保证共建共享合作组织的公平管理、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促进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包括体制管理、资源建设管理、资源共享管理三方面。
(1)体制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使之持续发展,必须成立图书馆数字信息共享联盟,制定健全的体制管理制度并严格施行。由联盟统一资源建设的标准,制定一套简明易行的联盟策略、条例和法规以及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对整个共建共享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合理定位及有效监控,将各馆已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2)资源建设管理。 应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各馆的用户比例、馆藏基础、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有效组织、协调各个成员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分工与布局,以及各种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开发与维护,避免重复建设;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共同保证共建共享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3)资源共享管理。 资源的共享要做到公平,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资源的共享应该根据个体成员馆在共建中做出的贡献进行共享。
共建共享本身就是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参与共建共享的各成员馆的经费投资、设备、技术、业务系统以及馆与馆之间的利益、效益分配等因素加以协调。
首先,由各馆馆长组成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制度。委员会参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审核,并通过协商明确规定各馆的义务和权利;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共建共享进行统筹安排、监督指导、全局调控等。
其次,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指导共建共享过程中关键领域的技术工作,比如针对各馆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学校重点学科的设置、用户需求等因素确定各馆的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等。
再次,成立协调采购小组和技术协作小组,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采购、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数字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以及系统的安全维护等业务工作进行具体协调和管理, 加强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推广和实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总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要着眼于成员馆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共建共享的整体高度,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工,避免盲目、重复建设,从而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保障。 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共享系统,积极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体系,保证共建共享系统的顺利、有效地运行。笔者相信,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相关制度标准的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1] 周虹利.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4-196.
[2] 柳较乾.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杂志,2003(10):118-119.
[3] 张苗苗.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调查与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4] 张俊.网格环境下的应用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3.
[5]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裴成发,贾惠芳.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及效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