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霞 万惠芳
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高凯霞 万惠芳
目的 探讨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分析影响患者恢复的问题, 预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使患者尽快康复。结论 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造成血流缓慢, 手术和创伤本身引起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 早期主动肢体锻炼, 根据医嘱穿着弹力袜和双下肢间歇加压治疗, 安全药物应用等, 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股骨颈骨折发病率有增长趋势,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可避免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由于手术和创伤本身引起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 而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则造成血流缓慢, 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河南省漯河市二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 对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假体置换术, 针对术后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这一特点, 本院加强了此方面的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本组患者36例, 男12例, 女24例, 年龄62~88岁, 平均年龄76岁。GandenⅢ型10例, GandenⅣ型26例, 伤后入院最短1 h,最长3月。术前住院2~7 d。21例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 5例合并糖尿病, 6例合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 5例合并老年痴呆, 1例同侧下肢有深静脉栓塞史。许多合并症交叉同时存在。其中, 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1例,占2.8%, 经治疗完全恢复。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2]。
3.1 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48 h内, 责任护士及时评估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患者社会背景、个性特征、对疾病的认识、应对方式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 加强护理干预。①根据患者的意识情况、文化程度进行相关的沟通, 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 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 消除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错误观念, 从而降低患者的恐惧, 加强医护患之间的合作。②告知患者在烦躁、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下,只能加重病情, 应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减少并发症、住院天数, 同时能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家庭负担。③了解家属的想法,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术后及时告诉家属及患者手术效果, 使他们清楚如果患者恢复顺利, 康复后患者生活仍可自理。指导家属在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上密切配合。动员患者周围的人关心、体贴他, 鼓励并指导患者。
3.2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为控制水肿减轻疼痛, 应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20~30 cm,不要使膝关节屈曲, 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 室温保持25℃左右, 有效防止静脉痉挛的发生。日常护理中应强调不在下肢静脉穿刺, 并提高穿刺技术, 减少静脉损伤。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的药液时, 注意保护血管。督促、协助患者定时翻身, 鼓励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在生活方面要劝导吸烟患者戒烟, 在饮食方面肥胖患者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多饮水, 多运动。
3.3 营养支持 本院采用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 积极进行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 及时有效地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少机体损耗[3]。对于胃肠道功能差, 近期体重显著减轻;血清白蛋白浓度<35 g/L;明显持久的营养摄入不足等, 予以足量的肠外营养, 改善营养不足所致的细胞代谢紊乱及组织缺氧, 增强免疫力。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选用管饲喂养, 意识清楚者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以加强营养, 提高机体耐受性及免疫力。
3.4 医护互补, 贴近患者需求, 预防并发症
3. 4.1 做好功能锻炼 由专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危害性,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 给予逆肢体方向按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锻炼的目的及作用, 护士床旁指导患者行床上主动肢体锻炼, 早期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方法:①腓肠肌训练:足踝用力跖屈(脚趾向前伸直, 脚跟向后拉), 然后足踝呈背屈(脚趾向后拉, 脚跟向前推), 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②股四头肌训练:让患者股四头肌收紧, 膝部下压, 膝关节保持伸直5 s,再放松5 s。③股二头肌训练:患者下肢呈中立位, 足跟往下压, 膝关节不能弯曲, 保持5 s。④臀大肌训练:臀部收缩5 s, 放松5 s[4]。⑤ 术后直腿抬高:一般从术后3 d开始, 循序渐进。将两腿伸直平放在床上, 抬腿时要伸直膝关节, 抬离床面, 足跟稍离床即可, 把腿抬高到适当高度停一下3~5 s, 放下再抬起, 反复练习至不疲劳, 一般6~10 min, 1次/2 h。上肢活动是由护士或家属站在床旁做动作, 患者跟着一起运动, 共抬举、外展、内收3个动作, 每个动作8拍, 早晚各1次。术后48 h,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时, 护士开始协助患者早期活动。观察其耐受程度, 10 d后保护患者下床活动, 采取做起-床边站立-床旁行走的流程, 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3. 4.2 正确穿着弹力袜 弹力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预防方法, 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 可促进下肢浅静脉回流, 明显提高血流速度, 减轻静脉淤血。详细讲解并协助正确穿着弹力袜, 先将弹力袜从头卷至足趾,放入双手, 手掌撑开, 尽量使足趾深入袜卷, 然后以拇指为引导, 轻柔向上拉起弹力袜, 经过足跟、脚踝和小腿, 到达应至之处。每天观察下肢与袜子周长的配合度, 保证不发生折叠。
3. 4.3 双下肢加压治疗 根据医嘱使用双下肢间歇加压治疗仪, 持续进行双下肢加压治疗, 4次/d。将两个可充气的袖带固定在小腿部, 通过间歇充气模仿骨骼肌的泵血功能。这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 通过加快下肢静脉回流的速度来减缓静脉淤滞的程度。在使用时必须确保充气袖带放置正确, 并定时解除袖带, 检查皮肤有无红肿和损伤。
3. 4.4 药物干预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药物预防, 按医嘱安全剂量使用, 一般使用到患者能够离床活动为止。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进行抗凝处理, 可以口服抗凝剂。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出血情况。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科患者要求尽早离床;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 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成功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5]。我国人口老龄化, 骨折发病律有增长趋势,老年人因骨折而需手术的病例也在增多, 护士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DVT的发病机理及高危因素, 跟进治疗措施,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采取包括定时翻身、被动肌肉按摩、主动肌肉关节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 从而预防DVT的发生;使患者恢复顺利, 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家庭负担。落实正确完善的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尽快康复, 方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韩慧娟, 吴秋霞, 邸红军. 实用专科护理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3):161.
[2] 李秀华. 护士临床“三基”实践指南.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426.
[3] 赵光红, 刘义兰. 临床护士“三基”自测. 外科护理分册. 第1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92.
[4] 陆静波. 骨伤科护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1):226.[5] 蔡文智, 罗翱翔. 骨科护理细节问答全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2):3.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