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文
随着现代化视听媒介的逐渐介入,视听媒介在语言教学中出现了不适宜、不适合的干扰,强烈的视听刺激冲击了听觉刺激,多彩的教具冲淡了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受、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为此,笔者在故事教学中通过专注性倾听依赖“视听”整合,理解性倾听依靠“视听”比例,辨析性倾听依托“视听”技巧等策略,试图将现代化视听媒介扬长避短,在儿童早期的故事教学中避免由于视听媒介重复使用、不当使用对儿童倾听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视听媒介的逐渐介入,语言教学中出现了不适宜、不适合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儿童通过倾听通道来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目前现代化教学设备重复使用、不当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语言教学片面地向师生互动型、讨论热烈型、手段多样型方向倾斜,看似热闹的教学现场,让儿童无法浸入到文学作品中细细品味感受,迎面而来的是儿童浮躁、夸夸其谈的表面现象。这种不得法的手段已对儿童倾听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以至于倾听者注意时间缩短,倾听理解力下降……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儿童倾听的重要性,儿童倾听与现代化媒介之间的关系,来重点说说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专注性倾听、理解性倾听和辨析性倾听的策略研究。
行动研究法 在专家引领下,在园本教研中开展对比研究,引领教师通过对故事教学运用视听媒介的不同手段对学生在理解、感受、表达文学作品带来影响的研究,旨在引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教师在组织故事教学活动中视听媒介乱用、盲用现象,边实践边作调整。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实验班30名小、中、大班幼儿作为被试。具体方法:借用测量表来评价不同教学手段对幼儿感受、理解、表达文学作品的影响。笔者将以口述的形式对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形象具体地表述问卷中的问题,客观打分评价。
儿童倾听能力的参差不齐 受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小班的儿童倾听注意时间较短,倾听注意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而终止倾听;中班儿童在活动中乐于表述,不善于倾听;大班儿童只顾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或者是急于表现自己,常会打断被人的话,重复别人的话,或者讲一些跟话题无关的过去经验。
对倾听能力理论上的误解 家长对倾听习惯的不重视,家长会把倾听等同于听力,认为听力好就是倾听好。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倾听习惯的不得法:认为幼儿能大胆说、大声说就达到要求了,如果不注意听会归结为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在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时,会偏向选择视听相结合的手段。
幼儿的倾听质量低 在倾听的过程中,有些幼儿看似在听,其实什么也没听进去,表现为幼儿不能理解所倾听的内容。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地倾听,倾听时不专心、随意插嘴,不能耐心地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等。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方式,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渠道的培养和训练的。
长期的训练中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媒介息息相关。多种媒体的介入,对孩子的视听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据幼儿园调查研究发现:刚入园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对纯听觉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思维跟不上,养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不能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等一些不良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儿童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发展幼儿语言、思维十分有益。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1)从单一到多样的刺激。比如在中班《会滚的汽车》故事教学中,动画片中的狐狸形象做得生动有趣,当听完故事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时”,动画片这组的孩子会说:“喜欢狐狸,因为狐狸长得漂亮,声音好听。”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加深了儿童对动画片中狐狸形象的深刻印象,而弱化了故事中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小动物会被狐狸吃掉?为什么大木桶会去压狐狸?这些思考被形象生动的媒体所吸引。但是在另一纯听故事组,同样的问题,孩子会说:“喜欢小鸡,因为小鸡拉住了大白鹅的脖子,大白鹅被救出来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场景都被孩子描述了出来,因为纯故事的倾听是没有任何刺激干扰的,儿童的倾听注意是高度集中的。
2)有先后顺序的刺激。比如在《会滚的汽车》故事教学中,动画片组先给他们看动画片,第一遍是鸦雀无声的,但是第二遍改为纯倾听以后,孩子们就显得心不在焉的,眼睛一直会看着大屏幕,因为他们已经依赖动画片这种图、文、声、情并茂的讲述,对纯讲故事已经没有办法集中倾听。如果第二第三遍还是依赖动画片帮助理解故事内容,儿童往往会受某一些场景所影响,会忘记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部分,而且,倾听行为也会同样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是焦躁不安。
1)充分倾听,充分感受。在故事教学中,让孩子充分倾听感受,创设一个倾听的环境尤为重要的。在教学的开始环节不借助任何载体纯倾听地导入,如何让孩子愿意听、积极地听、专注地听,是对教师在教学环节前提出的要求。除了每次的完整倾听,分段、分句的倾听外,过渡环节也用儿歌中的句子去回馈,进一步增加倾听的次数和机会。不同层次的倾听是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的前提。
2)完整倾听,完整理解。文学的作品都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因为完整的全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的[1]。为此,完整欣赏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充分引导幼儿听、说,在完整的故事教学中,故事的意境美就会重现在孩子的印象中,其义自见。
3)以听为主,以视为辅。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一些难以用语言诠释的环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一些重难点,儿童的独立思考、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听为主,增加一些视觉上的辅助手段,紧扣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近距离的对话、自主感悟理解作品,回味作品中所隐含的意义是很有价值的。
4)视听介入,创设意境。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多媒体、图片、图卡的适时适当介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语言文字无法帮助幼儿理解、匹配的时候,合适的音乐、图片、道具、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视听”表达技巧。在故事教学中,常常会有语言、语气、语调的不同变化,有时候视听媒介的介入,能将这种不同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在中班《会爆炸的苹果》中,形象生动的课件,或是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技巧,同样也能帮助幼儿理解狐狸的“伪苹果”。特别是夸张的动作、逼真的眼神、时快时慢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等诸如此类的技巧,儿童都会全神贯注倾听,会特别在意这种微妙的变化,会注意倾听并辨析话语中的含义。因此,不管视听媒介有多么好,在故事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述的听觉刺激是无法用视听媒介来替代的。
2)“真相”揭露技巧。以《会爆炸的苹果》为例,形象生动的课件吸引着孩子们。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儿童目睹了狐狸的“苹果”是气球变出来的,就能马上明白狐狸说谎、骗人的真相,理解狐狸狡猾的一面;同时引申出躲在暗处的小鸟的着急心情,对当时险些拿出苹果与狐狸交换的小猪捏了一把汗。紧张场景通过情境再现,又一次加深了孩子们对“会爆炸的苹果”的印象,这种通过特殊手段处理的方法,揭露了一些故事的真相,使孩子如身临其境。
综上所述,倾听能力还要融于生活、游戏之中,对常用语言的倾听,都有助于儿童对文字、语言的理解。现代的教学媒介层出不穷,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倾听不再受干扰,让儿童的“耳朵”飞扬。
[1]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