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4例
张爱云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4例, 给予参考组患者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类、利尿剂等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中药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1%, 参考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5%, 两组数据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理衰竭效果显著,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中西医;慢性心力衰竭;联合治方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伴随着憋气、心悸、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1], 发病率及致死率极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健康, 及时的诊治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对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35例, 女33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56.8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1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 老年退行瓣膜并18例;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分级, 其中Ⅲ级患者46例, Ⅳ级患者22例, 合并心律失常21例。参与研究患者均无高血钾、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治疗前2个月内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P>0.05), 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醛固酮拮抗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次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 3次/d, 3粒/d。
1.3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呼吸正常, 各项指征均恢复正常, 患者心功能恢复至正常, 对患者的心射血分数(EF)进行观察, 由35恢复至45~8, 心胸比由0.65降至0.58。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呼吸困难情况明显改善, 各项指征出现明显好转, 心功能恢复至少2级, EF值由38%~40%恢复至42%~45%, 心胸比由0.65~0.70降至0.60。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好转, 呼吸困难缓解, 各项指征出现好转, 患者心功能恢复1级, EF值由35%~37%恢复至38%~42%, 心胸比由0.68降至0.6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 呼吸困难, 各项指正改善, 心功能无恢复, EF值无变化,心胸比为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4例中, 痊愈5例, 显效13例, 有效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1%;参考组34例中, 痊愈2例, 显效10例, 有效14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 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断恶化退化, 并最终造成死亡。心力衰竭患者病理变化可归纳为四种:代偿机制, 心肌损害和心室重塑, 舒张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2]。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属“喘证”、“水肿”、“心痹”范畴[3], 患者长期劳累或者思虑过度导致心气亏虚、心脾受损、水湿不化、凌心射肺, 最终导致瘀血水饮互阻而发本病, 由此可见, 心力衰竭疾病同时对肝肾脾造成一定的损伤。传统临床治疗多采用利尿剂、强心剂等治疗, 然而治疗效果甚微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大, 近年来岁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与在临床的推广, 中药治疗心力衰竭已经被广泛使用, 本次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效果显著。芪苈强心胶囊是中药复方制剂, 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效果, 益气温阳治其本, 辅以活血通络, 使气旺血行络通, 阻断血瘀络阻, 从而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同时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而定预后, 标本兼治, 效果显著, 体现了复方中药的整体辨证论治优势。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芪苈强心胶囊治疗, 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患者心功能, 心射血功能均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1] 郭发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4(32):198.
[2] 薛前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 2004,26(3):24.
[3] 张进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研究, 2011,3(20):94.
461670 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