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要求,为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突显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更好地贯彻开放、立体的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无数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上数学课的乐趣,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学生就会爱上数学课。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将小学数学课从以往单调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数学课中看到生活的影响,感受到人文的气息,感觉数学的可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限于粉笔、黑板和图画等有限的表现手法,加之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学生总是会下意识地就感觉到数学学起来很难,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对于还处于自治能力比较差年纪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声音、影像、动画甚至是3D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学生不再感觉枯燥,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时,教师事先制作一个课件,其中有每秒泄洪量巨大的三峡水电站,有翱翔在几十万米高空的天宫一号,有跨越数千公里太平洋的习近平主席美国之行。这些片断,有的是图表,有的是动画,有的影像,并配以教师的讲解声音,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大数字。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去搜集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参与的促进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事实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在课堂上都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非常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意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数学的抽象思维要求,是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数学学习将会十分困难。没有自身的探索与建构,无法理解数学,教师讲得再仔细,学生学得再认真,其教学效果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也大多局限在黑板与粉笔上,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构建和再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的智者。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将若干个1 cm的小积木摆成1个长方形进而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的教学,教师通过提前制作课件,在先演示一个1 cm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后,再用动画将5个1 cm的正方形叠加成为一个5 cm边长的长方形,使学生明白长和宽的乘积正好是该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5×5=25)。通过这样的一个动画显示,使学生看到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此一来,原本单调、抽象的公式的就变化成为动态的、形象的动画内容,可谓是寓教于乐,既能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创造潜能与个性。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探究的体验者。在多媒体和网络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闪现出一些思想火花。如何验证这些火花,如何使学生将这些火花应用到学习中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计算机课件,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找到2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根据学生的这一新想法,教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利用计算机教学进行动态演示,直观明了,既验证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的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可谓一举两得。
应该说,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这种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可以轻易具体化,隐性知识也可以变为显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更加有趣,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不易,应用更不易,而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可能又会将所学知识还给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多做题,寄希望于学生在一遍遍的练习中能够记牢知识点。孰不知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创设条件,将学生从反复的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等过程,更有效率地学习数学,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动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传统方式下,教师可能会直接出算术题。而在多媒体条件下,课件首先显示一个漂亮的圆形草坪,直径为100 m,再问:每天绕草坪3圈进行身体锻炼,请问每天跑多少米?在更好的环境中,学生会更愿意去计算。同样的问题,多媒体条件下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学生即使做到一次练习,就能很好地牢记知识点。
再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后,在课件中提问:这样的公式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来计算哪些实际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计算教室地砖的面积,可以计算教室地砖应该铺多少块,可以计算课桌的面积以及教室里可以摆多少张课桌,等等。很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的实践空间不再受书本的束缚,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效,才能更好地保障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
[1]王红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1).
[2]哈敦巴特尔.试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7).
[3]王萱.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结合[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