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专业基础课,目前对刑事技术、侦查、治安、警管等专业开设,其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它以乔木、灌木、藤本以及少数草本等森林植物为主要学习内容和研究对象,涵盖森林公安职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常见森林植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能力,达到履行森林公安职责、打击犯罪、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虽然与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有部分重叠,但由于学校及专业性质上的差异,我校《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定位与讲授又有别于一般的师范、农林类院校。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别鉴定森林植物的技能,是近年来森林植物课程组一直研讨的课题。经过这几年课程改革实验,摸索出一定的教改方向。学校已经成功升入本科类院校,笔者的探讨在总结前面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旨在为该课程制定本科教学大纲、本科教学计划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不论是传统农林院校的《植物分类》,还是我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其核心内容均是使学生识别植物,为后续的生产应用提供基本技能。由于专业不同,我校该课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
突出重点不同 对普通院校而言,掌握常规植物,尤其是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的种类,比如教学中常讲解的蔷薇科、豆目、禾本科、兰科等,虽然我们也作一定的讲解,但我们会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较为集中的科做更细致的分析,如木兰科、樟科等;而系统、进化等内容,不做为教学重点。
要求层次不同 32或48学时对植物分类的讲解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之前并没有《植物学》的铺垫,而是将形态部分集中到本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定的课时去讲解形态结构。所以,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的科数在15个左右,主要从科的层次进行讲解,而属的比较在进行种的介绍过程中进行渗透性介绍,或者在适当的介绍一些亚科层次的归纳。
注重植物生长特性或利用价值 例如,园林配置、栽培育苗等;但这部分内容我们几乎不做讲解,而直指各个植物的特征,突出“识别”;同时,在每次现场课之后,均要求学生写检索表,突出了“鉴定”的要求。
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本课程在学校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原来老林校的《树木学》、《园林树木学》等相关课程演变而来。但由于学校性质变更为警校后,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大为缩减,同时相应的教学矛盾亦产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虽然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与其相关的学科内容包括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形态学等。这些课程内容在一般的农林师范院校等为单独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我校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前部分内容为植物形态学,即对相关的分类学术语等一一解释,而大纲规定仅有2个学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后续内容中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仅有1学时,但裸子植物又是森林中的主要用材树种或建群种,一笔带过式的讲解,学生根本无法“解渴”,基本处于科普性的讲解。以松科为例,正常科的特征讲解要占去1学时,各属特征比较讲解要3学时,总共4学时。另外,还有杉科、柏科等重要科也需要讲解。因此,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成了该课程的首要突出问题。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脱节 由于植物生长周期的变化,要在短时间(1学期)内完整观察植物叶花果的形态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相对而言,叶的周期比较长,而花果的周期比较短,而花果却为较稳定的分类性状。目前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专业的森林植物课程在上半年开,有些时候在下半年开;上半年开课的班级可以较多地观察到花和叶部的形态,能相对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下半年开课的班级,如果实习安排较晚,只能到植物园去“捡树叶”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讲解侧重点不得不倚重于叶形态的分析,以至于对一些叶部变异较大的植物学生在某处认识了,换个地方再看时又不认识了。因此,改变这一教学不足的方法是调整开课时间,尽量在上半年开课,并加大实习课程的学时数。
野外实践课时削减 在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由于课时压缩及“一刀切”等问题的存在,本科专业的一周野外实践课程(如刑事技术专业)被取消。本课程是实践性十分突出的课程,实践课程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体现得尤为重要,它与其他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实验室内是无法让学生认识野外丰富多彩的植物变化的,而“识别”植物才是课程的核心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现 “鉴定”的意义。中国自古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说,这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植物。不论是本科48学时,还是专科32学时的课程安排,对于野外实践课程不但不能削减,更是应该加强比重,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与普通院校一样组织学生在黄山、天目山、庐山等典型亚热带森林进行标本采集与识别。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从近三年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除少数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在学该课程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有自我求知欲外,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被动。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的性质及学生就业情况有关。“市场决定了产品类型及走向”,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规律。学校的主要作用虽然是培养人才,但是学生毕业的去向亦反过来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最直接的影响者。从近年的就业情况看,我校毕业生大多去地方公安部门工作,能够进入森林公安系统的极少。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处?”“我不到森林公安就业,这个对我没什么影响”;“公务员工作没有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复杂、知识枯燥、形式单调,多数植物的表型特征需要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做种间、属间、科间的比较,整个学习过程显得繁冗庞杂。因而在学生中流传着“分类、分类,越分越累”的说法。教师花大力气备课,准备精美的图片,学生却仅当是科普学习,未能上升至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教与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在坚持森林公安特色立题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的改革力度,总体改革方向与框架应做到以下几点:(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2)日常教学与鉴定工作相结合,利用森林公安送检植物物证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鉴定,学习鉴定过程;(3)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借课程改革契机,将整个植物学科的相关体系搭建形成课程网络,如相关的《木材识别》、《生物多样性》、《植物微量物证鉴定》等;(4)观念更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只有创新才能让课程更有活力,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5)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丰富的植物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创新科研中,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等;(6)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时是有限的,但身边植物的发掘与认识是无限的。最后,通过对本地区常见植物表型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森林植物识别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森林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下面就改革中的几个重点做简要说明。
改变课时设置,加大实践比重 目前的课程设置,实践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之间,这一比重仍然较低,应提升至50%,即能够做到上一堂理论课,有一堂实践课支撑。课程受地域限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识别、CITES公约植物识别等理论或实践课程,可以相应地调整为2学时,仅为常规植物介绍即可;而把这些课时转为对当地植物的介绍,如校园后山壳斗科、蔷薇科、木樨科等常见科植物的介绍,使课程具备“关联化”“乡土化”和“开放化”特点,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训练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合理规划野外实践课程 仅仅依靠平时上课的植物识别,是远不能满足学生掌握足够植物特征信息量的,1学期最多也只能认识50~70种植物,而且由于学期过程较长,多数学生基本是“上周学这周忘、下周全没印象”,利用短时间(1周或2周)的野外强化教学有绝对的必要性。南京周边适合课程野外实习的地方,近的有宝华山、栖霞山、紫金山等,稍远的有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这些地方均是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不但有可靠的植物本底调查资料,更有相关的实习配套措施。植物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带领下综合识别与鉴定植物,并能够掌握单独利用检索表或志书等工具实现常见植物的鉴定技能。野外实践不仅加大了学生植物识别的信息量,更能让学生通过山体海拔或环境的变化,感受到植物地理的奇妙,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最后,还能通过标本的采集、压制等程序了解和掌握植物物证保存与送检过程。
加大检索表的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检索表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实验室植物识别或校园植物识别,在学生掌握识别植物重要区分部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比较,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通过检索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学期检索表的作业量基本在6~8次,这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和查找检索表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一训练学习,多数学生能够自行查阅相关植物志书等资料。
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多媒体。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教学多数是用挂图,图片不仅陈旧破损,而且亦模糊不清,有些重点无法很清晰地表达。使用PPT或者视频等教学,有图文并茂、动感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可大大弥补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如在讲授蝶形花冠与假蝶形花冠的区别时,对应的部分能够用动画的形式同时表现出来,学生很快就能知道旗瓣在两种花冠类型中的位置和形态的差别;此外,通过视频如《森林之歌——绿色版图》,学生很快就能对中国森林地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想象某一区域由某种森林类型构成,摆脱了机械记忆的窘境。
2.标本馆开放。提及标本馆,多数人认为使用者必定是科学工作者,而学生亦敬而远之。带领学生走进标本馆,让学生了解标本馆的历史、用途等,使学生有进入标本馆参阅标本的想法。课程组教师曾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标本馆,让学生参阅了19世纪金陵大学遗留下的标本、曾轰动世界植物学界的活化石水杉的模式标本等,这不仅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更能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种凝重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开放标本馆,使学生有机会看见更多各种各样的标本,可加深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3.网络学习。现在全国许多高校都已建立了相关的植物学科的精品课程,其中不乏与植物分类学相关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讲授过的知识进行网络补充和加深学习。这些网络资源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学精品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种子植物分类学精品课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精品课程等,此类网络资源日益丰富,让学生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更能领略到各校相关课程的精华。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外语基础较好的,还可介绍学生浏 览UConn Plant Database、Royal Botanic Gardens-Kew等。
4.课程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创新知识,或者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近年来,课程组指导的“叶色变化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木材商品名与学名的统一对照规范”、“植物标本信息库的建立”、“CITES公约植物在中国的分布”等大学生创新课题,获得了一致好评,让学生感觉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去逐一破解,而这些新的问题或困难可能正是目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迎难而上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坚定态度。应在坚持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改革成果,将适合于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合进来,让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最后实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升本是近两年的事情,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作为学院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应勇当改革的先锋,我们亦要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更好地完善该课程、该学科的各个方面,以期在改革之后出现教学新局面。
[1]刘鹏,吴惠芳,张艳英.“植物分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22(7):146-147.
[2]孔红.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76-77.
[3]陈炳华,刘剑秋.植物分类学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1):89-92.
[4]杨晓红,李先源,王壮,等.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48-150.
[5]张彪,吴剑,宋晓森,等.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3(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