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的若干思考

2013-02-01 19:21:54杨志和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先进性科学化党性

杨志和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务部,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把党性教育作为核心提出,表明这项工作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的重要地位。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在于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党性教育科学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如何科学化,怎样提高科学化水平,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十八大精神学习和党性教育工作实践,从党性教育内在结构出发,试就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应该把握的若干视角和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一)党性教育的理论视角。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性,中国共产党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追求目标在政党及党员身上的一种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党性的理论基础,党性是科学理论品格在政党及其成员身上的精神体现,因此,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首先必须紧紧抓住理论教育不放松。

所谓党性教育理论视角,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从党性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层面揭示党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从理论视角对党性作结构解剖,对党性基本内容和特点等作学理分析和理论阐述。

中国共产党党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因为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个世界观与其他政党和阶级的世界观不同,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分析问题,掌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自觉地将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强调工人阶级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254,这个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应遵循的道路。”[2]160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这两大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还基于科学理论武装而转换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威力。因此,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科学化就有了逻辑起点、有了基础和根本。

从理论上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必然要求从理论的层面对党性的结构进行解剖,揭示党性的形成、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及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等。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现实党性教育中存在一种抽象化和概念化倾向。时至今日,人们对何为党性仍然缺乏严格的科学界定,不能使党性内容具体化、条理化和学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从建设目标、建设布局、建设内容以及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为我们对党性从结构上和理论上的学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党性教育的思想视角。思想性是党性的内在支撑,党性是思想性的本质表现。党性教育的思想指向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二是思想上如何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问题;三是党内思想统一问题。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上入党。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一文中就指出,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来源,同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和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非常必要。延安时期,针对党内思想状况,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批评了有许多人在组织上入了党,而思想上并没有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的现象。解决思想上入党,使党员世界观有一个根本转变,这是党性教育从思想上着手的第一步。

其次,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重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共产党人的党性不是抽象的,它要依靠具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表现;共产党人也不是孤立于现实之外的抽象人,他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弱点和缺陷。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依靠始终不断的教育、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纯洁性”与先进性并列,写入了党的建设主线之中。可见,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一个关键点。

第三,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思想统一。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思想统一是党的集中统一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才能达到组织上和行动上统一。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谈到反对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党的思想统一和党内团结;建国以后,又多次强调党内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问题。讲思想统一,核心就是要反对与党离心离德,不维护中央权威;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三)党性教育的实践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存在于它的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64这就划清了新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列宁强调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103。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发挥。这说明实践是一切带有认识和意识属性的东西的基础,也是党性的基础,离开实践的党性只能是宣言式的抽象空洞物,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所以是科学的和先进的,就在于它始终伴随着党的历史活动而体现,无论是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展现和发展都始终与生动的实践紧密相联。这就要求,开展党性教育要紧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把实践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源泉和生动教材。

从实践视角开展党性教育,应着重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抓住历史实践环节。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党性的光辉实践史,充分运用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大量鲜活的实践素材开展党性教育,从实践素材中挖掘党性、提炼党性、阐述党性,这就从源与流的关系上找到党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进程和发展动力。二要抓住当代实践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在当代的一种全新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伟大的创造魅力,它充分展现了党性的新丰富、新升华和新飞跃。充分运用新时期伟大实践中所涌现出来的展现党性光辉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就有了新的生命力。三要牢固树立党性教育实践本位思想。在任何时候开展党性教育,都要牢牢抓住实践这一根本。党性从实践中彰显生命力,党性教育也从实践中出现真效果,实践是党性教育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四)党性教育的纪律视角。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纪律性是党性的集中表现,有无党性以及党性是否坚定,取决于有无纪律性和党的纪律性的强弱。

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首先,要把纪律性作为党性的基本要求来强调。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规定了党的纪律;列宁也多次强调党的纪律与党的统一,他说:“我们已经不止一次从原则上明确地谈了我们对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的意义和纪律的概念的看法。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民主主义政党所应有的纪律。”[5]121毛泽东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6]528,以防止破坏党的纪律的事情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即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法典。对党员的这些纪律性要求,也就是对党员的党性要求。

其次,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违反党的纪律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纪律,井冈山时期曾颁布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到了延安之后,鉴于张国焘严重破坏党的纪律的行为,毛泽东再次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要求,同时明确指出:“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6]528捍卫党的纪律性,就是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历史的和现实的违纪案例,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素材。

(五)党性教育的道德视角。道德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道德有着历史性、阶级性特点,又有着传承性和一定意义上普世性内涵。党性是历史产物,属于意识形态,因此,党性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离不开一定社会的道德影响和制约,它是中华民族以及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科学转换。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因此,从道德上实施党性教育,就抓到了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充分运用中国传统道德优秀思想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文化道德基础,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民族传承性。道德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以理想人格为本位的一系列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党性是对传统的道德性在当代的科学转换。

第二,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的革命性融合,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时代先进性。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优秀的传统道德与人民革命相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科学升华和革命性转换,形成了以革命牺牲精神为核心的新道德。在这里,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奇特景观,共产党人的党性与革命新道德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党性体现革命道德性,革命道德性又集中表现了党性。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从道德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视角揭示党的先进性,这就抓住了又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充分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性的现实统一,认识党性的发展性。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飞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既保存了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弘扬了革命道德精神,又注入了诸如平等、公平、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以及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要求和新实践中涌现出的道德榜样开展党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六)党性教育的情感视角。在党性教育实践中,人们早已懂得不仅靠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情感教育。但对什么是党性情感教育,情感与党性的关系以及党性情感教育的内涵、特点等,认识上往往宏观笼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情感教育在党性教育中的实效性。

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喜怒爱憎及价值判断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情绪表现。黑格尔认为“热情”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7]62马克思把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从实践角度揭示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力的原动力。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情感与真理的关系:“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8]255从情感视角看党性,可以认为,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情感在信仰层面的升华。

从情感维度开展党性教育,着力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素材运用上,以案例方式,充分挖掘党性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延安时期普通战士张思德的牺牲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四·八”烈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都以浓厚的阶级感情、人民感情和民族感情闪烁着党性的光辉。通过这些鲜活历史人物和党性案例,展示党性风采,使党性富于情感色彩。第二,在讲授方法上,强化情感注入,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情感式思维、情感式语言,把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以达到情感沟通、情感唤醒和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从情感视角解读中央对党性修养的新要求。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明确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等等,更是语重心长,饱含感情。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情感在党性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情感角度解读中央的政治要求,阐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情感关怀,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大爱大义的情感内涵,更会贴近人们的接受心理。

(七)党性教育的文化视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结构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主体,以世界文化为参照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党性教育科学化,必须坚持党性与文化的统一。

第一,发挥文化在党性修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是党性的价值观基础,党性反映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对党性有着基础性规范性功能,因此,党性修养也是一种文化修养。由此表明,先进文化与先进党性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以文化姿态传入中国的。毛泽东就讲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西方其他任何文化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9]1514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其先进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转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进而又催生了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先进性,正是这种文化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第二,发挥文化在党性核心价值观上的塑造作用。文化就其内在系统说,除认知系统、审美系统外,还有价值信仰系统。价值信仰系统是文化系统的核心,换句话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固化对人具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因此,利用文化价值观进行党性塑造,不仅直接,而且管用。

第三,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社会环境与风尚直接影响着党性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而文化在社会环境和风尚的营造与引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价值信仰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独特作用,这个价值系统在今天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新的科学凝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全新的提炼概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上的新突破。因此,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就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八)党性教育的时代视角。党性既具固有性特点,又具历史发展性特点,时代视角要求我们对党性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眼光去看待,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去衡量。所谓时代视角,就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党性依着党的任务和目标不同在其内涵和要求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在党性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易深入的现象,总有人叹息今不如昔,似乎先进的纯洁的党性只存在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这种认识表现了在时代视角上的错位和困惑。第一,它用老眼光看待新变化,用旧标准衡量新事物,把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党性表现凝固化,在评判标准上未能与时俱进。第二,对新时期的新变化缺乏新认识,对新变化在党性上的新要求缺乏新研判,思想方式习惯性地停留在过去阶段。第三,认识上没有处理好党性的固有性与发展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党性教育时代观,重点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历时性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性标准和要求,对优良传统和作风贵在坚持,重在发展。二是要现时性地看到今天党性要求的新变化新内容,贵在认识新情况,重在创新新路径。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按照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性教育科学化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马列著作选编[M].修订本.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8]列宁全集:第20卷[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先进性科学化党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44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14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40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42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6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4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08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