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勇 黄庆功 刘洪德
ERCP术后各种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
范广勇 黄庆功 刘洪德
目的 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各种感染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400例各类胆石症胆管寄生虫及胆管炎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 各类病症在实施ERCP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率12.75%(51/400), 院内感染总发生率9.25%(37/400), 发生感染病死率2.75%(11/400), 未发生感染者病死率1.31%(1/76)。结论 发生感染与肝功能、患者住院时间、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侵袭性操作时间长短及抗生素应用、患者营养状态等有关。病情较重者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 多脏器衰减而死亡, 若对相关因素加以纠正调整, 有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感染;相关因素
本文对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医院普外科近年来收治的400例胆道堵塞患者行ERCP, 针对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 以其达到提高防止效果的目的。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各类胆道堵塞患者400例, 入院时或住院过程中发生各种感染51例, 男34例, 女17例, 年龄24~66岁, 平均43.6岁, 其中胆石症占45例, 胆管炎奧氏括约肌硬化狭窄4例, 胰腺外伤2例。
1.2 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 设计观察表格, 登记相关调查项目, 逐份查阅病例原始记录, 对诊断、预后、病原学检查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 同时记录入院时肝功能、肾功能、医源性因素, 如住院日数、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应用等, 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的检验。
400例患者感染发生率合并感染者51例, 感染发生率12.75%, 发生各种感染61例次, 其中院外感染38例次, 院内感染23例次,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院内感染例次分别是30.2%和33.5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感染者中, 共发生61例次, 其中6例为3个部位感染, 20例为2个部位感染, 感染发生部位按感染发生频度为:急性胰腺炎31例次, 胆道复发感染10例次, 肝脓肿9例次, 肠道感染8例次, 腹腔周围脓肿形成3例次。
ERCP合并感染相关因素分析:ERCP其他并发症对感染的影响:胆道阻塞病9人出现肝硬化、肠梗阻, 感染性休克的感染发生率20.59%(21/102), 无其他并发症感染率10.07%(30/29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χ2=4.42%);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的关系:住院时间小于两周和大于两周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例(23.08%)和40例(76.92%), 住院时间超过两周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低于两周者, 其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1, χ2=14.43%);侵袭性操作与院内感染的关系:23例次院内感染中接受侵袭性操作的人数列于前三位的是持续胃肠减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导尿术;并症与ERCP合并感染的关系:61例感染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严重疾病(34.42%), 原发性肝癌5例, 重度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 肺感染组中有10例合并其他疾病糖尿病3例, 高血压5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χ2=12.68%);年龄性别对ERCP术后合并感染的关系:经过统计学处理, 二者与ERCP术后合并感染无密切关系(P>0.05);抗生素应用种类与时间对感染的影响:61例感染者中有32例出现感染前曾先后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经统计学结果分析, 抗生素应用种类及与时间与真菌感染无明显关系, 与一般细菌感染有关。
胆汁胰液通过胆道排入肠道内, 在发生胆道瘀堵时, 胆汁返流, 肝功能受损, 肝细胞内补体水平下降, 血清杀菌活性及调理素作用缺陷, 肝脏对放射性胶体的清除下降, 更助长了细菌在血液中的持续存在。目前认为内镜治疗是治疗胆道并发症效果较好的方法, 本组ERCP术后感染发生率12.75%, 发生感染病死率2.75%, 明显高于无感染发生的病死率1.31% , 这主要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高胆红素血症, 白蛋白明显下降有关, 而感染又容易诱发此类症状, 形成恶性循环。针对ERCP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 应从以下方面论治:肝功能异常或有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应加强感染的预防, 并积极对症治疗, 积极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预防细菌耐药或二重感染的发生;发现感染征兆, 如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热、腹痛、腹泻应及时留取相关标本做细菌培养;在诊治过程中加强消毒隔离, 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及医源性感染的诱因, 病情稳定后尽早出院。在操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应用造影剂, 发生感染后尽量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用药, 尽量减少造影剂应用, 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感染。
257064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