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3-02-01 15:33邹蓉蓉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情心肌

邹蓉蓉

2007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护理人员对46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抢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9~74岁,平均58岁。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1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8例;合并心率失常者4例,合并心衰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安静、整洁的休息环境,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立即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持续48 h高流量吸氧,3~5 L/min;48 h后,持续低流量吸氧,1~2 L/min,病情稳定后可依据病情需要间断吸氧,不必持续吸氧[1]。在吸氧的同时,还要注意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的变化,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设备和仪器,以应对突发状况。

1.2.2 疼痛护理 遵医嘱给予患者吗啡或哌替啶止痛,并给予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酯[2],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静脉点滴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物后的效果,观察并记录呼吸、血压、脉搏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

1.2.3 溶栓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向患者或家属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史、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活动性出血等禁忌证,同时与患者进行适当交流,稳定患者情绪。对患者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等,必要时配血备用。遵医嘱对患者给予溶栓药物,药物的配置和输注需准确、迅速;给药后控制给药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如出现发热、皮疹或出血等不良反应时,应根据严重程度终止治疗或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约有11%的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3],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出血的情况,重点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淤斑,以及有无消化道出血。此外,还需要定时描记心电图,化验心肌酶,观察患者胸痛程度是否有所减轻。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因经常需要反复抽血化验,多次穿刺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选择一处血管,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后连接三通,取血后肝素封管[4],此法,既具备操作简单、有效减少局部出血的优点,又能减少患者痛苦,非常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4 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嘱患者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饱。选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忌食刺激性食物,忌烟酒。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者灌肠,避免因便秘诱发猝死的危险。

1.2.5 心理护理 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为患者讲授相关疾病知识,在其对疾病拥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努力战胜疾病,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兴奋、激动、悲伤,尽可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平和,面对不良刺激时能够泰然处之,避免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病情加重几率。

1.2.6 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2.6.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警惕。在给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护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律失常表现,如发现有频发的、成对的、多源性或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则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处理,警惕心脏骤停[2]。诱发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因此,注意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为了让患者在出现并发症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护理人员还应提前准备好备抢救药物及器械,如除颤器、起搏器等。

1.2.6.2 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的另一重大并发症是心力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肌缺血坏死的面积逐渐增大,因心肌的损害而造成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甚至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发生心力衰竭。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类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理人员需细心观察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能够尽早控制病情,减少或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尿少等现象[5];日常护理是注意避免让患者进食过饱,用力排便;患者输注药物时,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此外,当患者出现脾气暴躁或大喜大悲之时,还应正确引导患者的情绪,以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1.2.7 出院指导 (1)正确调整生活方式:叮嘱患者主要从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控制情绪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限制饮食,不宜过饱,选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逐渐培养健康饮食的意识和习惯,肥胖者还应限制能量的摄取,必要时减肥,以减轻心脏负担。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嗜好对疾病的诱发作用,以及对治疗的影响。培养患者自我控制情绪的意识,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焦虑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2)坚持遵从医嘱服药: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后续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同时也应告知患者家属的责任和义务,在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和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心肌梗死的患者出院后既需要充分的休息,也需要适当的活动。因此,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出院后,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基础上,可依据自身情况,参加不同程度的家务劳动、不行活动,甚至娱乐活动等等,但是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 结果

46例患者经过镇静、止痛、吸氧、抗凝、扩冠等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处理后,44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2例,死亡率4.3%。

3 讨论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造成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则在此基础上,同时还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风险高、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主要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发热,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心肌标记物增高[1],此外还表现为心电图的进行性改变,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是猝死,病情凶险,后果严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积极的预防和及早的处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承担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愈后生活质量。

[1]单桂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与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742.

[2]盖英第.内科护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25.

[3]喻中会,唐永芬.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诱因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27.

[4]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0.

[5]乔红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测急性治疗与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4):114.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病情心肌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