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妇科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2013-02-01 15:29谷晓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无菌

谷晓丹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妇科,河南郑州 4710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tal catheter,PIC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1],特别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者及输入高渗压和强刺激药物者[2],2010年2月~2012年3月,本研究对其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PICC穿刺置管,细化操作流程,得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2月~2012年3月于我院住院接受PICC穿刺置管96例妇科肿瘤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0~78岁,平均(44.3±7.9)岁,子宫颈癌62例,子宫内膜癌16例,卵巢癌14例,绒癌4例。

1.2 置管方法

患者签PICC穿刺置管知情同意书。穿刺者均为参加PICC资质培训并拥有资格证书的有经验的主管护师以上人员。评估血管,测量臂围及导管预测长度。无菌操作。首选肘窝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应避免选择乳房切除和腋窝淋巴清扫、进行放射治疗的患侧上肢。选择血管,确定穿刺点: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在预穿刺点上8cm处测量上臂周长,穿刺侧手臂外展90℃,再测量置管的长度。消毒范围: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穿刺点上、下10cm处,两侧到臂缘,第1、3、5遍顺时针消毒,第2、4、6遍逆时针消毒,待自然干后再用75%酒精消毒2遍。戴无菌(无粉)手套,有效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助手扎止血带,铺无菌洞巾,选择穿刺点下2横指处进针,在穿刺点下方置一块纱布吸收渗血。与皮肤保持15°~30°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约5°~10°)再进针少许,拔出针芯送外套管,撤出导丝抽回血,脉冲式推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用3M无菌粘贴手术贴(5cm×8cm)固定,外加弹力绷带包扎24h以压迫止血。通过胸部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于护理记录单上记录下置管过程,并跟踪记录导管尖端X线所示位置及置管后的不良反应。

1.3 护理

1.3.1 置管前的护理 置管前患者及家属可能对此项技术认识不足而产生疑虑,因此,置管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耐心而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管道的优越性、置管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3]。针对病情及治疗需要向置管时的配合方法,以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确保管路的顺利插入,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整个化疗过程顺利进行[4]。

1.3.2 置管中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对特别紧张的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置管过程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腋静脉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同时询问有无不适。

1.3.3 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h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内避免肢体抬高、弯曲、可平行移动,手臂做抓、握运动,24h后恢复正常活动,次日去弹力绷带并更换敷贴。输液前、后用10mL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输血浆、脂肪乳、化疗药物前后及时冲管防止堵塞,避免在置管上肢测量血压。告知戴管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1.3.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3.4.1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症状:穿刺点上方、上臂中段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甚至麻木,感觉迟钝,有的呈条索状,持续数天。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6%~9.7%[5];加强置管后护理,嘱患肢避免剧烈运动,置管24h后换药一次,更换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后每周换药两次,用碘伏对外置导管的穿刺点及皮肤进行常规消毒[6]。不可延长敷贴使用时间,注意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穿刺前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PICC导管,可减少置管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3.4.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的发生与药物的配伍禁忌、未采取正压封管至血液反流、脂肪乳的沉淀和血液的粘稠度及患者剧烈咳嗽致静脉压增高使回血凝固有关。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增加冲管次数、采用正确的脉冲式冲管。如发生导管堵塞,最好在6h内处理,此时血栓形成时间短,对溶栓药物敏感。用生理盐水10mL加尿激酶5万U进行脱内鞘治疗。若脱内鞘治疗失败应拔管[7]。本组有2例堵管,经上述处理通畅后正常使用,无不良反应。

1.3.4.3 导管移位或脱出 即头端不位于上腔静脉,是常见问题之一。导管置入后每次换药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出。体外导管“S”或“Z”型弯曲覆盖在敷贴下,如出现输液速度减慢、留在体外的导管长度增加,及时行X线检查定位,确定导管的位置,不要重复插入外移的导管。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护理。本组1例因脱衣服在家中脱管,来院拔除,导管末端完整。

1.3.4.4 感染 PICC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机体抵抗力低下、局部出汗较多、穿刺点换药不及时、无菌操作不严有关。若置管部位有红肿现象或有分泌物出现时,就必须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对分泌物采取细菌培养,针对性使用有效抗菌药,并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其继续感染[4]。导管局部感染的处理主要采取局部红外线理疗、硫酸镁湿热敷、加强换药、涂抹喜疗妥软膏等。如出现严重静脉炎,局部护理不见好转时,应立即拔管并全身使用抗生素。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静脉炎。

2 结果

本组1次置管成功92例(95.8%),2次置管成功4例(4.1%)。经胸部X线拍片示94例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2例导管末端异位,位于颈内静脉,经调整头部位置后到达上腔静脉,本组病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最短为56d,最长320d。

3 讨论

保护血管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针因位置表浅,易受患者肢体活动影响,加上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易导致血管发生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临床出现血管损伤及疼痛也较常见。而PICC置管为化疗患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因PICC置管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血管较粗,血流充分,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从而解除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患者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整个化疗疗程,极为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

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具有安全、方便、有效、易掌握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及其它学科需要中、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通道。该技术不受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等[8]。此操作简单、感染率低,穿刺创伤小,穿刺时无需进行局部麻醉、便于维护,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及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正确有效的导管护理是预防和减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1] 郭淼,李志红.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防治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8,7(2):94.

[2] 范祖燕,林金香,王晓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过程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32-633.

[3] 闫潇,赵红,张静.PICC置管的护理技术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63.

[4] 郭迎春.PICC在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89.

[5] 郑春辉,王风,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6] 程燕玲,刘娜,白淑玲.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堵塞32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36(9):26-28.

[7] 秦毅.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预防的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78-79.

[8] 苏丽娟.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64.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无菌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