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萍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射阳224300)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活动化教学可以满足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需求,因此成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笔者拟对高职院校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活动化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导游)的“无缝”对接。
活动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设置最优化的教学环节、条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并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升华情感、发挥潜质,实现主体性充分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学生经由“活动”特别是外显性活动,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性领域的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旅游专业的活动化教学是指在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各类活动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及创造性的活动模式。
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旅游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与旅游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旅游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 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旅游及相关人才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旅游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 旅游活动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可使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对象的需要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主动性较差,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本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使高职生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但是,这些“80 后”甚至“90 后”的学生兴趣广泛、 善于交往、 勇于表现自己, 旅游活动化教学中形式各异的方法如即兴脱口秀、导游模拟讲解、双方辩论等可以给学生提供找回信心、肯定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程构建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所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构建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马上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降低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因此,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 文化课程(如《旅游文学》)、旅游专业理论课程(如《旅游学概论》)、综合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 (如 《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但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越来越多的单门课程几乎包括了这三大块, 特别是综合技能与实践所占比重在很多课程中越来越大,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在企业已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前提条件,旅游企业也不例外。 拥有导游证书、酒店经理人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书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书考试及就业的支撑课程。 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程中。 知识琐碎庞杂、抽象,如果全部依靠教师课堂45 分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 既枯燥又完全没有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影响学生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
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每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该细化每章甚至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 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重点章节 “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特点及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知识。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江苏省,故本课程与《江苏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紧密联系,需要综合考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和掌握江苏园林特别是苏州和扬州园林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两节课90 分钟) 仍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对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大概花20 分钟时间,然后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由4 组学生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对扬州个园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色进行模拟讲解。
师生共同评价完成情况 两节课的后10 分钟让学生对每组导游员的讲解和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表现 (知识表达、动手能力、 导游词的创新及表达)做归纳总结,教师应尽量做到多鼓励,发现学生不同的长处。
通过活动化教学,可将《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及《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等课程衔接起来,既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他们很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笔者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
团队合作活动 现代企业在招聘和用人时都会考虑到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是指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经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合作,学生相互交流探讨。 如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景色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均等分为4 组,通过抽签决定完成四季假山 (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景色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自行完成教师分派的任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导游词的写作、PPT 的制作和课堂模拟讲解),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又能体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场模拟活动 导游服务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导游模拟实训室) 等教学资源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导游员的角色, 进行现场模拟导游,使学生身临其境,慢慢地从紧张到不紧张,从害怕到不害怕,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活动与现实服务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和审美情感,对本课程的知识和今后的服务工作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制造一些小插曲和突发事件(例如,游客中暑晕倒,或在旅游过程中一名游客走失)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实践活动 在课堂模拟讲解以及在导游室接受实训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虽然有效,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缺陷,缺陷在于学生实习前对旅游企业还相当陌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此,教师可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不计报酬地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如大型晚会迎宾活动、景点义务导游活动等,在寒暑期到旅游企业打工则是一项更深入的旅游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教师及所在系部还可以在教学期间与有关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景点或旅行社开展短时间的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旅游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服务工作流程。 通过一系列的旅游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和行业规范, 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辩论求知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适当地组织辩论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和反应能力。 辩论求知活动先由教师针对性地设置一个辩论话题,将全班分成两组,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能力进行分工,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后展开辩论。 如对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就可以“我国传统民居的开发是否利于保护”为辩题展开辩论,一组学生代表正方观点(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另一组学生代表反方(开发不利于保护)。 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辩论,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自主深入地掌握章节知识,同时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因此,辩论不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
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找到课程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特长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四大宗教”为例, 在讲授佛教建筑和文化知识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提前到学校附近的佛教寺庙 (息心寺)进行参观,收集与佛教知识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采用看录像、看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和里面的布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之前收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感,进行讨论交流(如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的区别),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方式 (现场模拟、实地参观游览、成果展示活动、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要注重情境体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琐碎,知识庞杂,但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这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抽象,收效甚微。 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感官体验,并通过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领悟内化,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化教学要做到 “一条主线, 四个解放” 活动化教学应以“一条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为宗旨,教师还要让学生做到 “四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 俗话说:“江山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 所以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其综合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提供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2)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 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更需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去“行”,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3)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 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采风,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更能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笔者所在的系部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每年秋季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省内外旅游地采风见习。 (4)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 这四个解放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嘴、手和学习空间,才能最终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才能培养有素质、有个性、有创新的中高级旅游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转移, 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勤学、爱学和乐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及其他能力(表达能力、 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等),为人才市场、旅游行业输送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1]潘红娟.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EB/OL].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03-27.
[2]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28.
[3]刘艳华.关于应用型大学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7(增刊):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