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旺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 北京 100016)
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前,《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原来的名称是《安全用电》,课程主要讲授触电与防护技术、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全运行、电气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用电的检查和电气事故处理等学科层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为载体,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只对书本和考试负责,更多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把人才培养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学缺少工作过程环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多数采取注入式,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创设问题情境,没有提供给学生质疑机会,没有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意识,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在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盲从,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它改变的绝不是给课程换个名称那么简单,它还蕴含着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一改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的知识呈现模式,注意通过从职业岗位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在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造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书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就是:“能用××做××。”我校《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目标是在邀请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即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找出电气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当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综合项目的构建就显得尤为主要。我们选择了“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在设计思路上遵循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各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为依据。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我们按照职业岗位的特点将课程综合项目又划分为两个子项目25个工作任务。课程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的同时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初步应用本课程的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例如,以前在进行“大气过电压及其防护”的教学单元设计时,是按照雷电的成因、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分类、防雷标准,防雷原理、防雷措施,作业布置等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缺少工作过程环节。一体化课程改革后,课程教学更多地是从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改造成围绕“建筑防雷装置的敷设”这个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展开,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能力训练为主线,教学中有角色转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内容、过程一体化。课程能力训练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
一体化课程内容的改造是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环境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改造。尽可能取材于职业活动和实际工作的流程,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奉行串行或双线并行结构,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显性理论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问题的引领者。
例如,以前教材在电气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和接地装置的内容编排上是分开进行的,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缺少联系。保护接地主要讲授接地的基本概念;保护接地的安全原理;接地电阻的选择等方面内容。而接地装置主要讲授接地体、接地线材料性能;降低接地电阻施工方法的知识;接地装置的检查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一体化课程内容改造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学科知识体系,以重新构建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将两个教学内容合并成一个任务——“电动机设备外壳保护接地线的敷设”。课程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内容编排也做到了“立足岗位实际”。
一体化课程常常要从岗位实际中引入一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职业活动为导向组织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能、习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例如,触电急救是我校一体化课程《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中的项目内容,其单元能力目标为学生能运用各种触电急救方法对触电者实施紧急救护。课改前,本单元教学是从触电急救的要点引入,按教材内容和顺序组织教学。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后,本单元教学由工作任务引领:电力公司接收了一批复原退伍军人,经过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准备在今天进行电工取证的实作考试。为消除因学员误操作造成触电事故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电力公司将触电急救任务交与我们,为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取证实作前,我们必须对触电急救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知识做到了如指掌……整个教学过程是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的探究过程。本单元教学以“对触电者实施触电急救”的工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通过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让学生在探究、模仿、训练中掌握技能,在深化中巩固、检验职业能力,在归纳总结中掌握知识,在作业中,拓展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与价值观。
就今天的中职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贯穿生活的各个领域,职业行动能力不再只存在于任务相关的工作中。因此《触电防护与电气安全作业》一体化课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外,以便让学生课后能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将他们已学到的和使用的技能和经验灵活地和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至今还不成熟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中,解决新技术、新工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中所包含的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实践证明,把“知识灌输”变为“能力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