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乐之,厚积巧发——关于作文指导有效性的思考

2013-02-01 00:51裘海燕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验文章作文

裘海燕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生动活泼的启发“怎样喜欢写”的时候则更少。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还是满怀热情地在认真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凡有成功者,几乎都是欢喜地尝试,收获的都是快乐的果实。他们不但不害怕写,还乐于时常动动笔,对于能够用文字自由而又自如地抒写,常怀着一种欣悦的心情。这一份喜爱心,这一份成就感,我想正是作文教学最需要培养的写作兴趣。这既合乎圣人之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与《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精神契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当下,喜欢写是写作的一种境界,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使学生觉得有可写,需要写则是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努力而为之的。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一文中这样写到:“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叶圣陶先生觉得,写好文章,必然是在一种不得不写的意愿之下产生的行为,即使起初不愿,但“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有可写”,属于写作内容层面的东西,“需要写”则属写作意愿的层面。据先生之言看,老师当在写作内容与写作意愿上下番工夫,“提醒”学生,使之有可写,需要写。那么如何在写作内容层面与写作意愿层面 “提醒”学生呢?结合日常作文教学,笔者有以下感悟。

写作从来就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作文内容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学生不想写作文,其一当是文题所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经验之间差距太大,依学生现有的阅历根本无法谈深谈广相应的内容。比如《人生境界》之类的大文章,学生即使写了,也只能停留于泛泛而谈,转他人之言论的地步。故教师在出题目的时候,当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的话题。其二当是学生个人经验的贫乏或学生个人经验之未被唤醒造成的。这些个人经验或以显性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稍有触动便会显现;或以隐性的不被唤醒的姿态隐藏于心灵深处,若不经他人的点醒或触动,则会悄然地淡出于人的心灵。所以在写作之初,丰富并唤起学生的个人经验,当是教师在写作层面“提醒”学生必须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个人经验?笔者以为丰富学生的个人经验,不外乎引导学生“蓄粮备料”,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如何蓄备,不外乎去自然寻找,从生活发现,和文本对话等等。然笔者以为,在“提醒”学生丰富个人经验的时候,当有明确的目标,并以激趣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各种美。

(一)去自然寻找──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

春天了,又时值清明小长假,若直接要求学生写作一篇以“捕捉春天”为题的作文,估计不少学生仍会陷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境地,或者因缺乏观察和真实体验而陷入“你言我言他亦言”的毫无个性的境地。于是,针对学生可能外出扫墓的条件,笔者要求学生带上相机,用自己的眼光去捕捉有关春天的一组相片,回来后,根据所拍相片,自行确立一个主题,这一主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春天生机的歌咏之上,并以图片配文字的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可配乐以创设更好的感受情境。

学生依然带着些是作业的不情愿投入了此项工作,然假期结束后,学生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表现热情和智慧展示。在近二节课的展现过程中,笔者始终被学生不断出现的鲜活感触和深刻理解感动着,不由得感叹原来有了体验的作文竟是可以如此的亮丽与动人。

犹记去年的复旦附中轮训之旅。在那里,每到高二学期,学生都会有一段时间在田间渡过。时间不长,但这一段田间生活对于一个个在上海这个繁华大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他们可以接触到许多不曾接触过的人和事,可以体验到以前从未体验的全新生活状态。这以后,若再读有关的作品,若再思考有关的生活,他们定会有更深更丰富的言说。除此之外,每年他们也会开展“游学”活动,学生们会背上行囊,去跋山涉水,亲历生活。每到一处,他们会亲自去寻访名胜古迹,会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的许多资料,从而形成丰富的个人经验,再以一篇篇小论文的形式展现成果,《拾》一书便是当时一个班的作品合集。在合集的引子里,一位同学总结了游学课程的意义是:游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有些东西看一叠叠厚厚的资料还不如亲自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奏效;游学也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参观韩愈墓,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尊韩愈的塑像,但是我们所要了解的却是韩愈的一生;游学也锻炼了我们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时的筛选能力与学习能力,讲解时的表达能力、感召能力、应变能力。

(二)从社会发现──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和谐相处,懂得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无声的自然世界可以给我们以无尽的自然美感,而时时刻刻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则可以给人以更多关于人生、生命、价值、责任的思考。十七八岁的这些少年们,正处于叛逆性和独立性最强的时候,在他们心中,自己已然是一个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成年人了,他们不自觉的开始关注社会,感受着社会给予他们的真实与虚假,变得像只斗鸡一样的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想法了。常常能看到男同学之间为某场球赛争论得面红耳赤,女学生为某个韩国明星交流的神采飞扬。然当下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于时间言越来越局促,就内容言多为娱乐消遗,对问题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简单状态。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以为要达到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当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各方面最新事情,并引导学生加深对此事件的分析评判。

笔者在高二第二学期的课前五分钟安排了时评演讲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就一个词作全方面的辐射,展开对社会一连串现象的评论,可以就一个社会事件直接加以评论。因学生对周立波与舒中胜这二位主持人的喜爱及年轻人较强的表现欲,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有投身一试的欲望。于是,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事件、胡斌事件等,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乡村学校都被一一引入了学生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对社会的一种体验,同时这一活动其思维层面上的层层推进,富有逻辑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在思维上的混乱与单纯的“好人”“坏人”的简单思维习惯。

(三)与大师对话──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读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人物传记当是记载着人物悲欢离合的坎坷曲折的命运,经典作品记录着人类社会永恒的情怀或生活本真。所以,与大师对话,从大师们的生平经历中,从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中去深深的品味人类某些永恒的东西,去看懂这个社会某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去懂得人应该怎样的活着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个人经验。

然细看当下学生的阅读状态,最关键的问题是看得多看得泛却看得浅记得少。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以为在当下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能够读深一本书,读透一个人。为此,在学期初,我会向学生介绍一系列的书籍,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读透一本书或一个人,名为 “一个人与一本书”。在平时的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及时的摘录好词佳句,及时的写下自己的片言只语,读完后能去寻找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补充理解,最后以文章的形式出现,采取在课堂上直接交流的形式出现。

有了丰富的个人经验,有了丰厚的积累,若不被唤起,其价值亦不得实现。所以笔者以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丰富个人体验的同时,也要懂得唤起学生的体悟经验,尽可能拉近文题与学生内在感受之间的联系。厚积还需要巧妙的点化、启发。如何唤起,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生文互动等方法。

1.师生互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当是“导”的角色,所以当学生面对文题,倍感隔膜的时候,教师要做那个引路人,积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明确写作内容。如何导,笔者以为教师当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兴趣爱好出发。看下面这则作文教学实例:

[构思立意训练]

题目: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爱可亲,有的可怕可鄙……

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师:“风”可是个大题目,但我们可以大题小做。请每个同学选定一个角度,说一种“风”。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就是构思立意的问题。写文章口子要小,拓展要宽,开掘要深。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写一个简要提纲。[评:明确写作方向,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

生交流:清风、秋风、助学风

师:好的,由自然风,延伸到了社会风,想听听你的高见。[评:巧点评,思维更进一层,有鼓励之意]

生:我来说一说“跟风”

师:(因势利导)请大家帮助他列举一些“跟风”[列举往往最能唤起学生的个体体验]

此外,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以自身经验来唤起学生个体经验,这是很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事。听过一堂名为《告别宽泛》作文指导课,作文题为《……之于我》。执教老师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之个体经验及写作兴趣,特取了自己读高中时对操场的独特体验。她说,如果让她来写作这个文题,她会写《操场之于我》。因为每次见到操场,她总会想起那段有着800米长跑测试的学生生涯,这一段生涯即使过去了若干年,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有其深深的印痕。

2.生生互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龄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若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必能最大程度唤起学生的个体经验。

仍为《告别宽泛》作文指导课,针对作文中立意的泛化现象,该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否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同学回忆和思考?我给大家一个示范,比如你的问题可以是:你有自己的爱好吗?你有纪念意义的小东西吗?能不能提出这样的细小的问题?在接下去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七嘴八舌的你一言我一语,个体经验被极大的唤醒,学生对文章的立意由爱之于我、梦想之于我、坚强之于我等抽象而宽泛的角度变化成为篮球之于我、布娃娃之于我、干菜之于我、语文之于我等等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具体可感而又富有个性的立意。一种思想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变成多种思想。所以,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万不可忽略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力量,很多时候,它比我们教师的导更有意义。

3.生文互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类型的作文训练时,可选取该类型的优秀习作若干篇,可由老师范读,也可由学生朗读,然后由学生谈看法,最后由教师作分析,这个时候可以特别引导学生从“怎样写”的角度,认识优秀习作是怎样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在选择材料,加工材料和组织材料的优长之处。特别需要强调生文互动的环节中文章的朗读或是“听读”,理由之一是真正好文章应该是“耐读”的,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领悟文章个中滋味,对于学生写作的素养提高,品味的提升往往显出奇效,上海育才中学的特级教师李强倡导“美文天天读”便是实例。此外,应该留意到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正符合此种特点。同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老舍选取了对北平的想念,他抓取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和画面,如“苇叶上的嫩蜻蜓”,如“墙上的牵牛花”来表达这一份像母亲一样深爱的情感;韩少功则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自己的特殊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升华到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柯灵则从“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写起,写故国之思、爱国情怀,最后升华到对新时期“乡土情节”的思考……阅读这些同类型的文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个体体验,而且在选材、构思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以一定的启发。

看到过一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的吐槽:“脑中渐渐堆起许多框架,心头刻下老师关于作文的种种教诲,……想着这样写会不会不好,那样写会不会太俗,这样开篇,够不够有吸引力,那样分段会不会精巧……想多了竟会忘记自己到底要写什么。原来一气呵成的感觉没有了,只有零散的词语、句子、框架、表达方式。……我要的只是一篇真切的、发自内心的蕴含感情的文字,而现在却总得不到。”

以此作结,听听这一位学生的心声,或许我们对于写作的指导会多一些更认真更明确的思考。

猜你喜欢
经验文章作文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