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45例观察

2013-01-31 01:02杨秀翠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龙胆草黔江荆芥

杨秀翠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黔江 409000)

疱疹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45例观察

杨秀翠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黔江 409000)

笔者自拟疱疹方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符合《实用皮肤科学》[1],并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4~6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5天、平均10.5天。对照组45例,男15例、女30例,年龄14~69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5天、平均15天。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表现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或无前驱症状即发疹。1 ~ 3天后,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泡,聚集一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水泡往往成批发生,簇间可隔以正常皮肤。约经7 ~ 8天后,水泡内容物可变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或不发生典型水泡,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泡。老年人或营养不良者皮损可发生坏死,愈后留下瘢痕。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水泡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发疹的局部常伴有淋巴结肿大。皮损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正中线。或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痛。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疱疹方。柴胡10g,龙胆草6g,桔梗15g,薄荷6g,茯苓15g,荆芥6g,防风6g,当归15g,连翘15g,黄芪30g,醋延胡索10g,白芍20g,板蓝根15g,甘草10g。若皮损大部分消退,但仍感疼痛去龙胆草、薄荷、荆芥、防风,加桃仁10g,川芎10g、炒川楝子6g、醋香附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饭后服。有皮疹者配合局部用银花和黄连各50g煎水100mL,外用消毒棉签直接涂于患处,消毒纱布覆盖,每日换药3次。

对照组早期用阿昔洛韦400mg,1日3次口服,共7日;强的松5mg,每日3次口服,共3日;消炎痛25mg,每日3次饭后服;甲钴胺胶囊500μg,1日3次口服;2%阿昔洛韦炉甘石洗剂外用,每日3次。

两组疗程均为10天。治疗过程中禁食辛辣、鱼腥发物、烟酒,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劳累。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减轻。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与治疗前比较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0例。

5 讨 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范畴。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火心热;或因饮食不洁,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感邪毒而发病。病机主要为肝心二经风火,湿热内藴,气滞血瘀,兼感邪毒。治当以清肝泻火,疏风散热,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疱疹方中柴胡、龙胆草清肝泻火解郁,薄荷、荆芥、防风疏散风热,茯苓健脾化湿,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醋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当归配白芍防龙胆草苦寒伤阴,黄芪补气以扶正祛邪,桔梗引诸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疏风散热、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连翘、荆芥、防风具有明显抗菌、抗炎作用,板蓝根、薄荷、连翘有明显抑制病毒和细菌作用,延胡索有明显镇痛、镇静、催眠作用,黄芪、板蓝根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观察表明,疱疹方有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镇痛作用。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7-14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R275.921.2

B

1004-2814(2013)04-254-02

2013-01-25

猜你喜欢
龙胆草黔江荆芥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龙胆草山地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龙胆草喂猪可提高食欲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疏风解表说荆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