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就,曾绍妤,蒙君平,李培禧(广西北海市卫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北海536100)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孕妇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会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为了解预产期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笔者对98例预产期孕妇和90例未孕健康妇女进行对比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98例均为本院2011年8月~2012年7月住院的预产期孕妇,年龄20~30岁,平均25.3岁。对照组90例为来本院体检的健康未孕女性,年龄20~30岁,平均24.7岁。两组均没有确诊的肾、心、肺等器官病变。
1.2 标本采集:用一次性专用血凝管抽取静脉血1.8 ml,管内含枸橼酸钠0.2 ml,立即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严格按规定程序完成TT、PT、APTT、FIB检测。
1.3 仪器和试剂:仪器为德国产的Destiny Plus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2.1 血凝四项异常情况:对照组有6例轻度PT缩短,异常率为6.67%,观察组FIB增高有60例,异常率为61.22%。孕妇的异常FIB值大多数在4.1~5.1 g/L之间,预产期孕妇与未孕妇正常妇女血凝四项异常情况见表1。
2.2 凝血四项两组均数比较:T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对照组PT缩短;预产期孕妇与未孕妇正常妇女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增高明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预产期孕妇与未孕妇正常妇女血凝四项检测均数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血凝四项指标对比检测结果(±s)
表2 两组血凝四项指标对比检测结果(±s)
组别例数TT(s)PT(s)APTT(s)FIB(g/L)观察组9811.62±1.75 13.35±1.28 34.46±3.274.49±0.98对照组9012.09±1.58 12.92±1.30 33.84±3.553.12±0.59 P值0.0550.0260.2090.000
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预产期或术前了解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TT是反映体内抗凝物质存在状况,在低纤维蛋白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时可出现延长;TT缩短无临床意义。PT是检查外源凝血系统诸因子及相关抑制物的重要筛选试验;PT延长可反映凝血因子缺乏的状态或抑制剂的存在。APTT主要用于过筛测定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如因子Ⅶ、Ⅷ、Ⅸ、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以及FIB等,同时也用于上述因子的抑制物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测以及狼疮抗凝因子的检查;和PT一样,APT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的状态或抑制剂的存在;APTT缩短可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PT、APTT主要用于止血的筛选测试,临床上常用于出血症状、抗凝治疗的监测,以及手术前的例行筛选;两者同时延长意味着内源、外源和共同途径或三个途径都缺乏凝血因子,或内、外途径和最后共同途径存在抑制剂[1]。
本组资料显示,对照组有6例PT缩短,经临床问诊,6例近期都有服避孕药史,停药后复查,PT均恢复正常。本资料还显示,预产期孕妇的FIB比对照组增高明显(P<0.001),血液处于血栓形成前的高凝状态,预产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上认为是生理性增高,孕妇为了适应产后机体能快速而有效地止血而产生的代偿性措施,产后大多数都能恢复正常。然而,FIB是一种高的分子量血浆黏附蛋白和炎性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其升高可诱导内皮细胞生产内皮素-1,增强血管收缩[2],同时增加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据表明,改变血管反应性纤维蛋白原,内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机制,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血管功能障碍[3]。曹燕飞等研究后认为Fib含量的改变是诱发DIC的直接原因[4]。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伴有血液FIB含量增高,De Luca等研究后认为冠状动脉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中高水平的FIB含量有关[5]。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在监测到FIB增高后,建议其产后进行复查,若长期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更多的时间。
[1] Kamal AH,Tefferi A,Pruthi RK.How to interpret and pursue an abnormal prothrombin time,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nd bleeding time in adults[J].Mayo Clin Proc,2007,82(7):864.
[2] Sen U,Tyagi N,Patibandla PK,et al.Fibrinogen-induced endothelin-1 production from endothelial cells[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9,296(4):C840.
[3] Lominadze D,Dean WL,Tyagi SC,et al.Mechanisms of fibrinogen-induced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dur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cta Physiol(Oxf),2010,198(1):1.
[4] 曹燕飞,沈建梅.315例围生期孕妇凝血3项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8):873.
[5] De Luca G,Verdoia M,Cassetti E,et al.High fibrinogen level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esenc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ong Italian population[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1,31(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