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慧 洁,陶
高校女生游泳课恐惧心理成因及对策
高校女生游泳教学中应充分分析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了解高校女生在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掌握消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改变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游泳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游泳教学效果。
高校女生;游泳课;恐惧心理;对策
作为初学游泳的女大学生,她们的心理特征正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情感表现为内向、含蓄,在意志上相对较弱。因此,对游泳课中的高校女生来说,在游泳课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掌握游泳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先克服心理恐惧。[1]所以,对高校女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克服其恐惧心理,并能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有助于较快地掌握游泳的技术动作。
1.恐惧心理会导致意识混乱从而失去动作节奏。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会按正常思维有意识地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人们的肢体活动受大脑正常思维、意识所控制,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都有其正常的节奏、运动幅度。[2]当产生恐惧心理时,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因恐惧而引起的事件上,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导致意识的混乱,从而使大脑失去控制肢体的能力而无法学习游泳技术,表现出动作紧张、配合失调等。
2.恐惧心理会使人失去自信心。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目的、有系统、有自信的去完成技术动作。当恐惧心理产生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自己就会不知所措,不敢去尝试练习技术动作,总希望别人来拯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失去自信心,将无法学习、掌握游泳的技术动作。
有恐惧心理的高校女生在上课时主要行为表现在头不肯埋入水中、全身紧张僵硬、想依赖支撑物、错误动作过多等。具体可归纳为怕水、肢体动作僵硬以及动作不协调3个方面。
1.怕水。怕水表现在学生因害怕呛水或喝水、怕水进入耳道不敢把头完全浸入水中,无论做什么动作都要抓住池边。即使偶尔有勇气把头放进水中也会马上抬起,在水下始终紧闭嘴巴不敢张嘴吐气。
2.动作僵硬。动作僵硬表现在做游泳的各项基本动作练习时,肩、肘、手、髋、膝、踝等各关节动作不舒展,不放松。僵硬的动作导致姿势不准确、用力不协调、无用功多、没有推进力、身体出现下沉等现象。
3.动作节奏不协调。动作节奏不协调表现在高校女生在做练习时,经常出现动作速率快、两次动作之间没有相应的滑行时间、节奏感差的现象。这是学生害怕自己下沉的心理恐惧的表现之一,学生在练习中常常误认为加快动作频率身体就不会下沉而忽略了每次划水的效果。
游泳运动和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一样,人体是在水中活动的,由于水的特殊环境和运动形式,使学习者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的生理或心理现象。在日常游泳教学中造成女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受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游泳运动特点及教学因素的影响。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是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高校女生在游泳课中的恐惧心理个体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今高校女生平时缺乏锻炼,在学游泳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生理习性基础相对较差。心理方面,包括游泳运动中身体姿势的改变,以及对游泳课程认识不足和意志薄弱,都会使高校女生在游泳课程中产生恐惧心理。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多以陆上活动为主,而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与陆地运动环境有着显著区别,水的压力、浮力、阻力同时作用于人体,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映,如水对胸廓的压力增加可造成吸气时感到费力,而浮力作用会使人失去平衡,难以控制身体位置,容易导致呛水,且人在水中活动时受阻力影响,与陆上活动相比明显感到费力等。
另外,在水质较好、水的温度适宜、外界干扰少、教学环境好的泳池中学习时,学生会有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的心理状态。相反,恶劣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对学习者心理影响较大。在游泳教学中过低的水温、气温,容易诱发学生在水中肌肉僵硬或痉挛、头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可能发生教学事故。
游泳是在无固定支撑的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游泳技术要求人以俯卧或仰卧体位在水中做动作沿着头顶方向前进的,这就打破了平时人在陆地上正常体位的直立感和前进时头上脚下的体位,使初学游泳者总感觉到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另外,游泳时的呼吸是有意识的动作,并且要求游泳者用嘴在水面上吸气而不能用鼻子吸气,在水下用鼻和嘴同时呼气,并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有一瞬间的憋气。这种改变呼吸方式的过程,会给练习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呛水及肌肉紧张等现象,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
1.教材难度的不适宜。在一些游泳教学中,因课时安排不当导致课程的安排进度过快,使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非常吃力而失去信心,结果导致恐惧心理。
2.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自身示范、学生跟着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求统一进度,往往会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加上教师偏爱技术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使得技术完成较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不认真听老师讲解,从而更怕参加练习,怕同学嘲笑,使学生在学习游泳时产生畏惧情绪。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游泳基础不同,分批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学到运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完成教学任务而带来的成功体验。[3]老师多使用积极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增强她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有利于学生克服和消除恐惧心理。
游泳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游泳的重要性,认识该项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价值,达到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应针对大学生女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安排练习,调动初学者主观能动性,用良好的学习态度缓解游泳学习中的恐惧心理。
在游泳课程学习中初学者能够有“成功感”的体验,对游泳产生浓厚兴趣,一定能自觉探索学习方法,其恐惧心理自然可得到缓解,课堂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尽量使初学者在快乐中学习游泳,通过鼓励和表扬,增强初学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达到克服、消除紧张心理的目的。
如果学习游泳过程中有过溺水、严重呛水的经历,有可能导致其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对初期游泳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熟悉水性的初期教学阶段,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时刻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尤其对初学者要重视“漂浮后水中站立”练习这一重要环节的教学。只有掌握漂浮后站立要领,具备浅水区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有效减少呛水或溺水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其心理上恐惧感,从而逐渐建立和获取安全感。
课前详细介绍游泳环境,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游泳技术以及对恐惧情绪的分析,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另外,正确掌握水中呼吸方法是游泳初学者克服恐惧心理的关键。人的鼻孔较嘴的口径小5倍左右,而空气在鼻孔的流速较口腔中流速快15倍以上。游泳时如果用鼻子吸气,流速快,就会将鼻孔周边的水吸入鼻腔,发生呛水现象,轻则鼻酸、流泪、头痛,重则发生溺水事故而危及生命。用嘴呼吸,吸得快,吸得足,空气进入口腔会回旋减速,可有效避免呛水事故发生。因此,游泳初学者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游泳技能的逐渐掌握,其心理恐惧感将逐渐减轻和消失。
游泳学习中,学生间相互保护与帮助以及师生之间成功体验的交流,有助于营造和谐氛围,对增强初学者消除恐惧心理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另外,体育专业学生均有自己的运动专项,游泳专项的学生其游泳基础较牢固,具备一定游泳教学、水上救生等知识和经验。[4]充分发挥专项生在游泳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建立正确的视觉表率,通过水中优美泳姿展现,达到令初学者感悟水中健身的乐趣,可有效降低其心理压力,进而减弱和消除恐惧情绪,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愿望。
[1]王力,赵静,刘文娟,王惠丽.克服初学游泳大学生恐惧心理的教学方法[J].体育学刊,2002(5):97-99.
[2]麦世伟.克服游泳教学中的恐惧心理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131-132.
[3]唐春芳.浅析如何消除学生在游泳教学中的心理障碍[J].湖北体育科技,2001(2):118-119.
[4]魏耀林.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2):74-75.
G712
A
1674-7747(2013)09-0047-03
庄慧洁,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陶,男,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