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练的诵读吸收内化,进而因声求气,咀嚼涵泳,晓悟文意,以达到“其言若出我之口,其意若出我之心”的学习之境,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这一点上,我们无需改变和创新,恰恰是需要回归传统。不要一味串讲以讲代学,违背认知和学习的规律,违背常识。朱子“读书六法”也讲到了这一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已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六法中能称得上法的主要就是熟读精思和虚心涵泳,其它多为读书的态度。笔者从传统教学中得法,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先对文本整体感知,然后反复诵读涵泳。曾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每天诵读15分钟,累计六个小时背会了长诗《孔雀东南飞》全篇,这说明诵读深思的重要性和成效,因此传统教学的优势必须坚守。
根据教学内容,学习可分为三个层面。一、初级学习: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落实课文下的注解 。二、中级学习:教师讲解,板书重点,提醒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用法 。三、高级学习:即创设学法,在游戏和竞赛中学会。笔者用“谐音法”根据常见常用的虚词,编创文言文虚词系列口诀。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首词、句末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等。化枯燥为趣味,寓教于乐;化抽象为形象,以简易难。拓宽了学习内容,编创的过程是巩固学习内容梳理总结的过程,也是启动思维借助内化学习创造的过程,师生相互启发,互为补充,其乐融融,为学生阅读文言文和古代文献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从工具性的角度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呢?如何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学习文本,也就是那些传统篇目中的经典呢?毫无疑问这需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课文后,写读后感,深化学习。读写结合是文言文教学落实人文性的最佳途径。阅读是主体由外到内的吸收、借鉴,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主体心灵由体验感悟到结晶思想的过程。人文性不能靠说教和告诉的方式完成,必须由学生心灵的感悟和切己的体察来落实。再则,读写也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不读硬写不行,无米之炊;读了不写,是资源浪费,也不经济。通过读写结合吸纳语言、提升思维、增进智慧、润泽心灵、引领人生。孙绍振先生说:“经典文本永远是时代智慧的祭坛”文言文也是传统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载体,文言经典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依然鲜活生动,在人文性这点上,文言经典担当了让历史触摸未来的责任。要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文言经典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立体思维。因为称得上经典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价值,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的天地,学生在这个“天地”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和价值,并把品格境界智慧情感沉淀下来,起到引领人生的作用,这样学以致用就把文言文经典学活了。
例如,在教完《陈情表》后我让学生以《读〈陈情表〉有感》为总题,写一篇读后感。
有为数不少的习作是学生读与写的结晶,是真情感的流露,真思想的书写。例如,有同学拟题《明天是谁的》,不停地追问,不停的思索,提出了“尽孝与逐梦”的两难困境。认为不尽孝的人,是“污泥中盛开的花朵”,其行为“是对养育的土壤的背叛”,而“不接受彼岸火光的急切召唤”实现梦想,又使生命平庸,不能熠熠生辉。明天究竟是谁的?文章作者、一名90后的男生,觉着这是一个生命命题,从古圣贤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回到现实中思考,作出了回答:“二者兼顾,我们走的更从容”。这篇习作对生命和责任进行了思考,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肩膀一头担着“责任”,一头担着“梦想”,步履坚定,且思且行。学完这篇课文,正好是作者十八岁的生日,该生说这篇作文可以做十八岁的宣言书。
另一名同学的《孝与礼的反思》则独辟蹊径。内容跳出了课文营造的“情”场,用理性智慧去反思,孝与礼在历史沿革发展过程中的嬗变,当孝成为“愚孝”和“关押个性的监狱”,当礼成为“虚礼”和“真性情的捆绑”时,这孝与礼就成为陈腐的枷锁,作者号召打破它!并联系现实,呼唤治国者要以人为本,呼唤为人父母者要保持孩子的自然、朴实和诚挚的天性。文章作者一名90后的女生对于经典的学习解读,真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气度,蕴含着思想的力量。
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我们应该不断积极探索符合认知规律及学生实际的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彰显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