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歆鑫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89)
近年来,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女生占绝大部分,加之“90后”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追求自我,这给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学生教育一线的一名班主任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能沟通心灵、彼此信任。我们文科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床,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因此有着一张微笑的脸,它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消除心存的芥蒂。古人云: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喜欢挨耳光,也没有人会拒好意于千里之外。多以笑脸待人就能赢得友谊、理解和发展,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锋。
微笑显示出人的一种涵养,但“要微笑”只能是对我们文科生基本要求的一个点。我们需要的是以点带面,加强其他方面的基本素养的形成,诸如日常的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文科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等等。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积极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学生的自我成长等方面也是塑外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着得体的行为举止和恰当妆容的人会透着一种带有磁性的气质,会像一缕春风沁人心脾。所以,要让微笑成为我们学生的习惯,一切从微笑开始。
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见,读书何其好!用一组数据说话:据1995年的统计,全世界共有犹太人1282万,犹太人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纪6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却有121位,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为什么呢?用一组数据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据非正式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人21本书,日本人17本,中国人不足3本。
这是一个特例吗?我们再来看看匈牙利。2011年时匈牙利人口997万,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既有魔方、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等尖端产品。据统计,这个国家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一个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中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951个,高校图书馆2100多个——数据来源:《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
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上每个重要的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而几本书往往就能跨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诉之于脑海;几份报纸就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大事尽现眼前;甚至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连接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我们要读好书、读名家名著,好的书籍就像飞机场的跑道,能帮助我们的思想起飞。别忘了,专业书籍也是我们认真阅读的对象。
再说跑步。我们知道,跑步可以锻炼人的50%的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的肺,跑步还可以通过增加人的淋巴细胞来增强免疫力。同时,像对人的身体有所帮助一样,跑步同样对人的头脑很有帮助。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跑步的刺激下,大脑会生长出新的脑灰质,这种物质会对智力产生巨大影响。动物实验,那些每天平均跑15英里(24公里)的老鼠,在记忆力测试中的得分几乎是行动受控组的两倍。很多伟大的学者也很享受慢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人沃尔夫冈?克特勒说:“我一边跑步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物理问题、家庭问题、周末的计划等等。跑步时我从没有过什么重大发现,但是它给了我时间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有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只有你足够放松时才能发现显而易见的它们。”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文艺工作者。许巍:跑步给我带来灵感。村上春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对人、对文学、对音乐的“感悟”。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动物没有。每当夜深之时,我们在床榻上总会有某种情绪油然而生,或充实或空虚,我想这是每个人都感受并经历过的。对过去一段时间、或刚刚过去的今天,总会去自省,是否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否过得充实。我们很多同学在睡前总会感觉空虚感尤为清晰,为什么呢?空虚感是来自对未来的恐惧,或者茫然,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既然这样那就让书籍去充实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并在慢跑中去消化、去体味。 所以,就让我们的学生从每天坚持读书跑步开始充实的大学生活吧。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专家发现: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我们身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恋爱问题,网络成瘾,自我认知,学习问题,择业问题等等。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采取以下的措施应该是必要的:
第一,预防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上心理健康课,听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访问心理网站等。积极参与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文体、社团、学术活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加强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第二,关注重点。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授课教师应给与重点关注、关心,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帮助。第三,及时干预。对于有确定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的进行干预,症状轻者可以让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介入,制定干预方案;重症者学校需要联系家长将学生送入专业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介入进行积极治疗。
自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促进自己成长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为伴。
作为青年学生,在交友方面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尚自然,讲真诚,懂宽容。交朋友类似找对象,不可“单相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成友。真正的朋友总是可遇不可求,朋友之间需要真诚,互相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第二,不可“太功利”。大家都知道,为利交友是惟利是图,当共利共荣,可狼狈为奸;当无利或利害冲突时,便作鸟兽散,反目成仇,实为狐朋狗友。第三,多交“博”友。自古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结交知识比自己渊博,比自己见多识广之友,能够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自身也要多学知识,学多门知识,同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因为你有知识才能让别人感到你也是值得交往的。第四,多交诤友。所谓“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是不时敲打、帮助自己的朋友。诤友是稀缺资源,值得珍惜,人生难得一诤友。
特别说明不容回避的一点,恋爱朋友问题。现在社会存在一些非主流恋爱观,比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一味追求“白富美”、“高富帅”。著名心理学博士黄菡教授曾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问题是嫁得好就比干得好来得容易吗?对方没有爱你的义务,你得给人家爱你的理由。”作为老师,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社会认可的恋爱观,少走一些弯路。
最后,说说工作。这是我们学生求学要取得的正果,也是前面强调内外兼修的目的,就是拥有一份相对高水平的工作。何为高水平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体面的工作,工作得体面”。
我们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塑外”,不辍地“修内” ,同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方能有所准备地去抓住那份社会认可的体面的工作,并且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工作得体体面面。
参考文献:
[1]陈耀.探索服务型课程的知、行、情[J].上海教育,2013,(4):134-135.
[2]付兴林.当代大学生读书的意义、误区及要诀[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76-77.
[3]杨孝文.跑步可以促进大脑细胞生长[N].北京青年报,2010-01-23.
[4]黄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1-153.
[5]李元卿.酷爱读书的犹太人[N].光明日报,200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