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玉 张清伟 任 亮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0)
浅析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药理学课程标准的影响
宋佳玉 张清伟 任 亮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0)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理学;课程标准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和择优聘用人才,也有利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对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高职高专药理学教育与执业药师考试成功接轨,真正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飞速发展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值得广大药理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药理学科为例作简要的研讨,旨在促进药理学教学工作。
由于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繁多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年合格率一直不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确定的考试合格标准,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2007年合格率10.94%,2008年合格率11.24%,2009年合格率12. 19%.,2010年合格率10.89%,2011年合格率13.13%,且相关资料显示考试合格率与学历呈正相关。因此,我们高职高专院校更需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需要。
2.1 药理学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占比重大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理学试题的比重很高,在药学专业知识(一)考题中:药理学部分与药物分析部分卷面分值比例为6∶4;且药理学知识点以不同的题型穿插在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中。因此《药理学》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考试的内容覆盖面广 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新版大纲将药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归纳为4个方面,分为7个大单元,36个小单元,104个细目约175个要点,且对知识点作了详细的要求[1],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对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所学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故应用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执业药师考试考查的热点。
3.1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性 现行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着盲目性,在现有药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药理学课程设置与执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脱节现象,导致药理学教学偏重知识理论的讲述而忽视职业能力培养,从而造成药理学课程设置不能完全覆盖职业能力的要求。
3.2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药理学课程内容多而繁琐,理论与实践性强,而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学方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药理学教师在课堂上大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单个药理学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应用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药理学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药理学理论知识,而对于药理学实验和实训部分缺乏重视,花的时间很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课本上的药理学知识点,而对于药理学实验内容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没有机会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或药厂进行实践。因此学生所学药理学知识无法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参加执业药师考试时他们一片茫然。
3.3 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药理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受药理学教材内容的制约,有关药理学的一些新理论,新药物难以及时的融入到教材之中;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对药理学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故导致学生学习的药理学知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
4.1 课程标准应突出职业性且应该与职业标准接轨 有关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因此,学校应该与医药服务机构一起对现有的药理学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不相适应和相对滞后于药学行业发展的痼疾进行改革,且要创新整合药理学课程内容,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药学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药物新理论整合为药理学课程内容,以适应培养贴近职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药理学课程内容不是被动地适应职业要求而是具有主动性和超越性,体现药理学教育的职业性。
国家职业标准引导着技能竞赛、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等活动,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课程实施得以实现。因此,研究并实现高职教育的药理学课程内容、结构、模式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相适应,是决定药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职业药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确立,执业药师考试已经成为医药卫生行业择优聘用人才的重要手段。促进药理学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接轨,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药学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药学专业才做出巨大贡献。笔者认为合理的药理学课程模块是实现药理学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关键,药理学课程设置必须丢掉传统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把职业功能模块整合到药理学教学课程中,从而实现药理学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4.2 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药理学教学工作应转变原来的实践是理论的延伸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药理学的工作任务整合到理论与实践当中。在讲授药理学课程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岗位出发,在保证药理学理论课和必要基础实验课开设的前提下,开展以典型药品为载体的项目化实训,同时加大实践课的开设,将实践课放在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或药厂进行,从而解决了药理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教学场所可以由教室移到实验室、实训室移到药房、药店、药厂,按任务驱动模式,由浅入深,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4.3 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滞后的药理学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职业能力的需求,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药学行业打破自身的行业垄断,建立药理共享的平台,使老师、学生及相关人士能方便、快捷的了解药学最新进展;教育界组织专家更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学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师应加强药理学新理论、新技术学习,从而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药理学学科发展、执业药师考试发展同步;同时在药理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邀请医院药房或药厂行业专家来学校做讲座,从而既丰富了药理学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药理学知识面的学习,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的接轨。
诸多的社会反馈显示,药理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只是以学生学习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在劳动中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来衡量。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就是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科学分析,可以了解从业者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等。因此,在药理学课程标准的构建过程中,引入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把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药理学课程标准建设的基点和依据,是实现药理学教学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关键举措。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1.047
1672-2779(2013)-01-0069-02
韩世辉
2012-10-02)